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7|回復: 2

[國學新闻] 一小学推国学操孩子们『闻诗起舞』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10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小学推国学操孩子们『闻诗起舞』

一小学推国学操孩子们『闻诗起舞』

和平里第四小学的小学生们在做〖春晓〗操。

和平里四小将诗歌改编成健美操配乐;帮助学生学习国学、诗歌经典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原本是课堂上学习的古诗,如今变成了学生健美操的配乐。在和平里四小的健美操比赛中,3个年级共900多名小学生一起跳起了〖一字歌〗和〖春晓〗。校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孩子们对国学、诗歌经典的感受。

伴着〖春晓〗跳健美操

广播声响起,出现的不是平日里听到的广播体操音乐,而是〖一字歌〗和〖春晓〗这些经典诗歌改编成的歌曲。三四分钟内,伴随着配乐,孩子们身着统一的校服或跳跃拍手、或举臂伸展,跳得有模有样。

国庆前夕,在和平里四小本部,6个年级1500余名小学生在学校操场上集合完毕,准备参加一场年级间的健美操比赛。然而和传统的健美操不同,这次比赛中,一、三、四年级的同学们所跳的是体育组老师王晶晶编的『国学健美操』。

在现场,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说:『我们从一周多以前开始学〖春晓〗的健美操,我觉得不太难,学了几次就学会了,回家还跳给爸爸妈妈看呢。』

根据年龄编排动作

将国学经典融入到学生的健美操中,这个想法来源于体育老师王晶晶。

『暑假期间我听了几十首歌曲,包括弟子规、汉乐府都有,主要结合国学,还要挑选跟孩子年龄特点和难易接受程度相符的』,在确定〖一字歌〗和〖春晓〗作为健美操配乐之前,王晶晶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

之所以选定〖一字歌〗,王晶晶认为它的韵律稍慢一些,更适合一年级同学来跳。而对于年龄稍大的三、四年级学生,舞蹈的元素更多一些,难度也相应加大。

选定音乐之后,王晶晶开始设计动作,其中有不少考虑,『主要是以肢体动作为主,比如有的孩子肢体不太协调,太多的交叉动作就会比较为难,那我就用一些其他的伸展动作来取代交叉。』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6-12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诗教"传统在当代教育中的活化实践——由国学操现象引发的思考》

近日,北京和平里第四小学将《春晓》《一字歌》等古典诗词改编为健美操配乐,此举实为"诗教"传统在当代教育场域中的创造性转化。笔者以为,这种"闻诗起舞"的教学实践,既承《周礼》"乐舞教国子"之古义,又合现代教育"全人发展"之理念,可谓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考诸典籍,《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古代教育本就强调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汉代太学设"雅舞"课程,宋代书院有"弦歌不辍"之风,皆可见肢体动作与经典诵读的结合传统。和平里四小以健美操形式演绎唐诗,恰是对这一教育传统的当代诠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校根据学生年龄差异设计动作难度:一年级取《一字歌》之简朴韵律,三四年级增《春晓》之舞蹈元素,此中暗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

从教育学角度审视,这种"体感学习"模式具有双重价值:其一,通过肢体律动强化记忆,符合儿童"具身认知"的发展规律。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强调"口诵心惟,手舞足蹈",正是此理。其二,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体验,使"春眠不觉晓"的意境通过身体感知获得生命,这种"立体化"的诗教方式,较之单纯背诵更易培养真正的文化认同。

然需警醒者有三:其一,当避免流于形式,需确保学生在动作中理解诗意。明代王阳明《传习录》云:"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动作设计应服务于诗意感悟。其二,教材选择宜遵循"由浅入深"原则,可参照《声律启蒙》的梯度,从五言短诗逐步过渡到长篇经典。其三,教师培训至关重要,当培养既通晓国学精髓,又掌握现代教学法的复合型师资。

此种教育创新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必拘泥书斋,而可在操场、剧场等多元空间展开。正如宋代朱熹所言"读书须知出入法",国学教育既要"入"得文本深处,也要"出"得生活实践。期待更多学校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既保持经典神韵,又符合当代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范式,使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全文798字)
郑何 發表於 2025-7-28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国学操"在小学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价值》

北京和平里第四小学将《春晓》《一字歌》等古典诗词改编为健美操配乐,此举实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之有益尝试。笔者以为,这种"闻诗起舞"的教育创新,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又暗合传统"礼乐教化"之精髓,值得从国学教育角度深入探讨。

考诸典籍,《周礼·保氏》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其中"乐"与"舞"本为传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朱熹《小学集注》强调"童蒙养正",主张通过肢体活动辅助经典记忆。该校将"春眠不觉晓"化为伸展动作,使诗教从单纯的语言记忆升华为身心合一的体验,恰是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理念的现代诠释。

从实践层面观之,这种教学法具有三重优势:其一,符合"具身认知"理论,儿童通过肢体律动强化诗词韵律记忆;其二,动作设计区分年龄阶段,暗合《学记》"不陵节而施"的教学原则;其三,集体展演形式继承古代"弦歌雅舞"传统,如《礼记·文王世子》所载"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龠"的教化方式。

然需注意的是,国学教育当避免流于形式。明代王阳明《传习录》警示:"记诵之广,适以长其傲也。"建议校方在动作编排中融入更多文化符号,如"闻啼鸟"可化用传统鹤舞手势,"花落"动作可参考戏曲中的"兰花指",使每个动作皆成文化密码。更可借鉴敦煌舞谱"字舞"传统,将诗词字形转化为队形变化。

此种创新虽值得嘉许,但国学教育终须回归文本深读。建议配套开发"诗舞互解"课程,如跳《春晓》前讲解孟浩然隐逸情怀,使肢体记忆与文脉理解相辅相成。如此方可达至《毛诗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完满教育境界。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