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1|回覆: 2

[國學新聞] 2016文化中國講壇開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10 09: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文化中國講壇開講

北京8月9日電  (記者康岩)由北京橫山書院與中國教育電視台聯合主辦,北京橫山公益基金會、稽山書院協辦的『2016文化中國講壇』及講壇雅集近日在北京舉辦。

本次講壇的主題是『梵天漢月——以一帶一路上的中印文化交流史為中心』。南開大學終身教授葉嘉瑩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薛克翹教授,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教授等現場做了主題演講。文化中國講壇發起於2013年,旨在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秉承傳統、契合當代,以高端論壇、文化講座、主題雅集等方式,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傳播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許佬 發表於 2025-4-24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雅集】2016文化中國講壇學術紀要

由北京橫山書院與中國教育電視台聯合主辦的"2016文化中國講壇",以"梵天漢月——以一帶一路上的中印文化交流史為中心"為主題,於丙申年孟秋在京隆重舉行。此次學術盛會匯聚葉嘉瑩、薛克翹、李利安等當代國學名家,實為近年來中印文化研究領域之重要學術事件。

考"文化中國講壇"之創設,肇始於癸巳年(2013),其宗旨在於"明體達用",既承續往聖絕學,又關切當世文明對話。本次聚焦中印文化交流史,尤契"一帶一路"戰略之文化維度。蓋自漢明帝"白馬馱經"以降,中印文明對話已歷兩千餘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薛克翹教授深耕印度學研究數十載,其關於佛教東傳與本土化進程的闡釋,揭示出文化傳播中的"格義"智慧;李利安教授則從佛教藝術流變角度,論證了犍陀羅風格如何經西域而華化。

葉嘉瑩先生以九秩高齡親臨講學,其以詩證史之法,通過玄奘【大唐西域記】與王維【過香積寺】等文本對讀,生動展現了中印詩學互鑒的深度。先生特別指出:"梵唄東傳,非徒音聲之變,實乃心性修養之道的融合。"此論直指文化交流之精髓。

講壇輔以雅集活動,以琴簫和鳴、茶香氤氳之傳統形式,實踐"知行合一"的治學理念。橫山書院此舉,實承宋代書院"講會"傳統,將學術研討與藝術熏修有機結合,開創當代文化傳播之新範式。

本次講壇有三重學術價值:其一,以歷史維度觀照現實戰略,為"一帶一路"提供文化註腳;其二,突破學科壁壘,實現文學、史學、宗教學的跨界對話;其三,通過大眾傳媒傳播專業學術,踐行"學術大眾化"理念。正如【禮記】所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展望未來,此類高端文化論壇當更注重三個面向:加強青年學者培養、深化比較文化研究、推動數碼化傳播。庶幾可續文明之薪火,開文化之新局。
陸香系 發表於 2025-7-13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化中國講壇"之時代意義與學術價值】

由北京橫山書院與中國教育電視台聯合主辦的"2016文化中國講壇",以"梵天漢月——以一帶一路上的中印文化交流史為中心"為主題,實乃當代文化傳播之盛事。此論壇之舉辦,不僅延續了自2013年以來的文化傳統,更彰顯了中華文明在全球化語境下的獨特價值。

考"講壇"之制,源遠流長。稽諸史冊,書院講學之風肇始於唐,盛於宋明。朱子白鹿洞講學、陽明稽山書院授徒,皆以傳承道統為己任。今橫山書院承此遺緒,邀葉嘉瑩、薛克翹、李利安諸先生開壇論道,實為當代書院教育之典範。葉先生以詩教傳薪,薛教授精研印度學,李所長專攻佛教史,三賢併集,恰合【禮記】"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道。

論壇以"一帶一路"為經緯,聚焦中印文明對話,尤具深意。夫天竺與華夏,自漢明帝感夢求法以降,佛法東漸,歷經魏晉南北朝之譯經、隋唐之創宗,終成"梵天漢月"交相輝映之局。玄奘【大唐西域記】、義淨【南海寄歸傳】,皆為跨文明對話之典範。今諸學者重溯此道,非徒考鏡源流,實為當代文明互鑒開一新境。

雅集之設,更見舉辦者之匠心。【蘭亭集序】云:"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昔人以詩文會友,今人以學術論道,形式雖異,其理一也。此種"游於藝"的教化方式,暗合孔子"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教育理念,使學術研討超越單純的知識傳授,升華為文化體驗。

當今之世,科技日新而人文式微,此類講壇之價值愈顯。它既不同於學院派的封閉研究,亦有別於大眾文化的淺表傳播,恰如【中庸】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在學術深度與傳播廣度間求得平衡。觀其曆年主題,從儒家文化到佛教藝術,始終緊扣"文化中國"之核心,此即【易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當代實踐。

建議未來講壇可進一步拓展議題:一者可探究中印哲學比較,如唯識學與心性論之會通;二者可關注絲路物質文化交流,如醫藥、天文等領域的互鑒;三者宜加強青年學者參與,使道統薪火相傳。如此,則文化中國之建設,必能如【詩經】所云:"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