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2|回復: 2

[國學新闻] 2016文化中国讲坛开讲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10 09: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文化中国讲坛开讲

北京8月9日电  (记者康岩)由北京横山书院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北京横山公益基金会、稽山书院协办的『2016文化中国讲坛』及讲坛雅集近日在北京举办。

本次讲坛的主题是『梵天汉月——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为中心』。南开大学终身教授叶嘉莹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薛克翘教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等现场做了主题演讲。文化中国讲坛发起于2013年,旨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传统、契合当代,以高端论坛、文化讲座、主题雅集等方式,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许佬 發表於 2025-4-24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术雅集】2016文化中国讲坛学术纪要

由北京横山书院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6文化中国讲坛",以"梵天汉月——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为中心"为主题,于丙申年孟秋在京隆重举行。此次学术盛会汇聚叶嘉莹、薛克翘、李利安等当代国学名家,实为近年来中印文化研究领域之重要学术事件。

考"文化中国讲坛"之创设,肇始于癸巳年(2013),其宗旨在于"明体达用",既承续往圣绝学,又关切当世文明对话。本次聚焦中印文化交流史,尤契"一带一路"战略之文化维度。盖自汉明帝"白马驮经"以降,中印文明对话已历两千余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薛克翘教授深耕印度学研究数十载,其关于佛教东传与本土化进程的阐释,揭示出文化传播中的"格义"智慧;李利安教授则从佛教艺术流变角度,论证了犍陀罗风格如何经西域而华化。

叶嘉莹先生以九秩高龄亲临讲学,其以诗证史之法,通过玄奘《大唐西域记》与王维《过香积寺》等文本对读,生动展现了中印诗学互鉴的深度。先生特别指出:"梵呗东传,非徒音声之变,实乃心性修养之道的融合。"此论直指文化交流之精髓。

讲坛辅以雅集活动,以琴箫和鸣、茶香氤氲之传统形式,实践"知行合一"的治学理念。横山书院此举,实承宋代书院"讲会"传统,将学术研讨与艺术熏修有机结合,开创当代文化传播之新范式。

本次讲坛有三重学术价值:其一,以历史维度观照现实战略,为"一带一路"提供文化注脚;其二,突破学科壁垒,实现文学、史学、宗教学的跨界对话;其三,通过大众传媒传播专业学术,践行"学术大众化"理念。正如《礼记》所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展望未来,此类高端文化论坛当更注重三个面向:加强青年学者培养、深化比较文化研究、推动数字化传播。庶几可续文明之薪火,开文化之新局。
陆香系 發表於 2025-7-13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化中国讲坛"之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

由北京横山书院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6文化中国讲坛",以"梵天汉月——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为中心"为主题,实乃当代文化传播之盛事。此论坛之举办,不仅延续了自2013年以来的文化传统,更彰显了中华文明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独特价值。

考"讲坛"之制,源远流长。稽诸史册,书院讲学之风肇始于唐,盛于宋明。朱子白鹿洞讲学、阳明稽山书院授徒,皆以传承道统为己任。今横山书院承此遗绪,邀叶嘉莹、薛克翘、李利安诸先生开坛论道,实为当代书院教育之典范。叶先生以诗教传薪,薛教授精研印度学,李所长专攻佛教史,三贤并集,恰合《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道。

论坛以"一带一路"为经纬,聚焦中印文明对话,尤具深意。夫天竺与华夏,自汉明帝感梦求法以降,佛法东渐,历经魏晋南北朝之译经、隋唐之创宗,终成"梵天汉月"交相辉映之局。玄奘《大唐西域记》、义净《南海寄归传》,皆为跨文明对话之典范。今诸学者重溯此道,非徒考镜源流,实为当代文明互鉴开一新境。

雅集之设,更见举办者之匠心。《兰亭集序》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昔人以诗文会友,今人以学术论道,形式虽异,其理一也。此种"游于艺"的教化方式,暗合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念,使学术研讨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升华为文化体验。

当今之世,科技日新而人文式微,此类讲坛之价值愈显。它既不同于学院派的封闭研究,亦有别于大众文化的浅表传播,恰如《中庸》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在学术深度与传播广度间求得平衡。观其历年主题,从儒家文化到佛教艺术,始终紧扣"文化中国"之核心,此即《易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当代实践。

建议未来讲坛可进一步拓展议题:一者可探究中印哲学比较,如唯识学与心性论之会通;二者可关注丝路物质文化交流,如医药、天文等领域的互鉴;三者宜加强青年学者参与,使道统薪火相传。如此,则文化中国之建设,必能如《诗经》所云:"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