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6|回復: 2

[國學新闻] 国家支持西藏『十三五』文保资金不低于20亿元 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10 11: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国家支持西藏『十三五』文保资金不低于20亿元 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近日,全国援藏工作会议和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在拉萨召开,西藏文物如何更好保护利用成为焦点问题。据统计,西藏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27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留存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等宫殿、寺庙中的唐卡、壁画、古籍等,是西藏文物保护的重要资源。如何让这些文物古籍得到保护并『活』起来?西藏引入科技的力量,让文物重新焕发生命力。

摸清家底  加大投入

在布达拉宫一间工作室内,工作人员陈尼玛将一件名为『石青色锻绣孜巴扎纹甲胄』展开,测量出它的长、宽度,叠放整齐后再称重,一旁的同事不断地将数据记录在电脑上。『这是一套清代西藏地方政府一品级武官所穿的战袍。』陈尼玛说。

『3个月来,已统计出唐卡2000余幅,并根据年代、完残程度、品相进行了定级。』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贡嘎扎西说,这些文物古籍不仅有纸质的详细材料,还会有完整的影像档案。目前,布达拉宫已整理出10万件文物古籍,其中有6万件古籍善本,4万件佛像、唐卡、法器等。

据哲蚌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阿旺群增介绍,哲蚌寺寺藏文物以唐卡、经书、瓷器、佛像等为主,现藏各类文物8000多件。此外,国家投资7000多万元,对该寺的建筑和壁画进行了保护维修。

自『九五』时期投入3.8亿元用以维修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以来,20年间中央在西藏文物保护投入近30亿元,开展抢救性维修保护工程300多项。『十二五』期间,国家安排资金10.09亿元,对46处重要史迹和公共文化设施开工建设。『「十三五」时期,国家投入西藏文物专项资金还要翻一番,总数不低于20亿元。』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

尊重传统  引入科技

西藏在文物保护上,十分注重文物本体的保护维修。位于山南扎囊县的桑耶寺兴建于公元8世纪,具有汉、藏、印早期建筑的风格。维修施工现场,300多名农牧民手持底部有圆石墩的木棍,唱起劳动的号子,有节奏地打在屋顶上。这就是藏族特有的建筑工艺——『打阿嘎』。

桑耶寺于今年4月开工的第三期维修工程,总投资1100万元,重点对乌孜大殿恢复传统工艺。『上世纪80年代,乌孜大殿的三层在修缮时用过水泥,此次维修要全部打掉,恢复阿嘎土的传统工艺。』 山南市文物局局长强巴次仁说。

坐落在拉萨西郊半山腰的哲蚌寺内,一条古转经道墙上的壁画已修复完毕。『这是哲蚌寺时间最长的一幅壁画,由于年代久远、雨水侵袭,最严重时墙体拱出30厘米。』哲蚌寺管委会副主任洛桑说,技术人员将壁画揭取下来,对墙体进行修复后,再将壁画粘贴上。整个壁画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壁画原貌。

西藏还注重引入最先进的技术。2013年7月,故宫博物院与大昭寺合作,决定对大昭寺文物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数据库。『一尊佛像可以用10幅图片达到360度浏览,把佛像最美的部分展示出来。』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说。在大屏幕上,一幅古老的壁画可放大4至10倍,原本在大昭寺墙壁上难窥真容的壁画,色彩、线条、人物形态,甚至年代久远的文字都清晰可见。通过高端的数据采集,对需要修复的壁画的裂缝长度、面积及变化都能得出。『这是目前国内最高标准的数据采集,也是首次对大昭寺文物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整理。』罗文华说。

作为唐卡的故乡,西藏唐卡的保有量居全国之首。在『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唐卡工作室内,工作人员通过先进的激光拉曼、X光衍射仪及三维视频显微镜等,对残损唐卡进行详尽记录。目前,工作站已设立唐卡保护工作室、仪器室、X光探伤室、前处理室等八个科室,为西藏博物馆科技保护综合能力提升提供了保障。(记者韩俊杰、王珏)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4-19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科技赋能与匠心传承:西藏文物保护的双重维度

西藏文物保护的实践,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开辟出一条独特路径。国家"十三五"期间投入不低于20亿元的文保资金,不仅体现了对西藏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文物保护理念的现代转型——从单纯的物质保存转向活态传承,从封闭式管理转向科技赋能。

西藏文物的数字化建档工作具有范式意义。布达拉宫对10万件文物建立影像档案的实践,本质上是通过数字技术构建文化遗产的"基因库"。这种将物质载体转化为数字信息的做法,既解决了文物实体频繁调阅带来的保护难题,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尤为可贵的是,西藏在数字化过程中坚持"尊重文物本体"的原则,如桑耶寺剔除水泥修复、恢复"打阿嘎"传统工艺的案例,表明科技手段的运用始终以保持文物原真性为前提。

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辩证关系在西藏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哲蚌寺转经道壁画的修复,既运用了现代材料科学解决酥碱病害,又保留了传统审美特质,这种"修旧如旧"的智慧,超越了简单的"保护与利用二元论"。更值得注意的是,300多名农牧民参与"打阿嘎"工艺的场面,揭示了文物保护作为文化实践的本质——它不仅是专业机构的工作,更是共同体成员的文化自觉。

当前西藏文保工作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传承机制。建议在三个维度深化探索:其一,建立"科技+传统"的双轨培训体系,培养既懂数字技术又掌握传统工艺的复合型人才;其二,发展"预防性保护"模式,通过环境监测等技术手段延缓文物劣化;其三,创新阐释方式,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使文物真正"活"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

西藏文物保护的经验表明,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需要科技赋能与人文精神的共振。当现代科技与千年传统相遇,不仅文物得以延年益寿,更激活了其中蕴含的文明密码,这正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深层意义所在。
孤鸿 發表於 2025-4-24 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科技赋能与匠心传承:西藏文物保护的双重路径

西藏文物保护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国家投入不低于20亿元的文保专项资金,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西藏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科技赋能与传统工艺并重的保护理念下,西藏文物正焕发新的生命力。

科技手段为文物保护提供了革命性工具。布达拉宫建立的10万件文物数字化档案,实现了从物理保护到数字永生的跨越。这种"数字孪生"技术不仅解决了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利用的矛盾,更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哲蚌寺8000多件文物的系统整理,同样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使珍贵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

传统工艺的坚守同样不可或缺。桑耶寺维修工程中恢复"打阿嘎"传统工艺的实践表明,文物保护必须尊重文化本真性。这种以圆石墩木棍夯实地面的古老技艺,不仅是建筑技术的传承,更是藏族文化记忆的活态延续。拆除水泥、恢复阿嘎土的决策,体现了文物保护中"最小干预"原则的文化自觉。

当代西藏文物保护形成了"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通过3D扫描、数字建模等科技手段建立永久性档案;另一方面坚持传统材料与工艺的本体保护。这种模式既确保了文物的物质留存,又延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布达拉宫文物定级体系的建立与哲蚌寺壁画修复的并进,正是这种保护理念的生动实践。

西藏文物保护事业的创新发展,实质上是中华文明保护传承的缩影。在科技与传统之间寻找平衡点,让静止的文物"活"起来,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当千年壁画遇上数字技术,当古老工艺获得现代诠释,西藏文化遗产正以其独特魅力,讲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文化传承故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