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8|回覆: 0

[思維啟發] 百年學術爭論 今朝又添新證 一枚銅錢揭開北庭故城的秘密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8-8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百年學術爭論 今朝又添新證 一枚銅錢揭開北庭故城的秘密

20160803_001

20160803_001

北庭故城城牆上清晰可見的夯窩。記者 王瑟攝/光明圖片

20160803_002

20160803_002

北庭故城出土的宋代鈞窯瓷片。

已是晚上9點多了,在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庭鎮附近的北庭故城,陽光還十分炙熱。64歲的南門村村民王習豪和同村的13位村民,停下手裡的活,準備回兩公里外的家。

『在這幹活十幾天了,是北京來的考古隊。我家四代都居住在南門村,從小就聽說這是唐城,但看了他們的工作,才知道他們是要證實這個事,真不容易呀。』

王習豪所說的北京來的考古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為了保護北庭故城,來此進行考古挖掘。出人意料的是,他們僅僅在北庭故城南門遺址挖了十幾天,就出土了一枚唐代開元通寶錢幣。北庭故城外城是唐代所建,還是宋代所建,學術界爭論了一百多年。在考古專家看來,這枚剛出土的唐代銅錢,或將成為這場爭論的『終結者』。

北庭故城曾經的輝煌

北庭故城是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為古絲綢路新北道的必經之路,是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的最高軍政中心,更是唐朝對這片廣袤區域實行有效控制權的見證。

清代中葉,我國學者徐松曾對這裡出土的唐代金滿城殘碑作過考證,證實故城為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和新疆多次進行調查並徵集文物,出土了唐代銅質官印『蒲類州印』、銅獅陶獸、開元通寶以及各種花磚瓦當等,並確定為新疆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10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對北庭故城進行了初步調查。初步認為現存的外城牆可能建於唐朝初年,後經兩次修補。內城大約建於高昌回鶻時期,在修建內城時,對外城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補和加固。但這一觀點因缺少出土文物無法證實,受到人們的質疑。

1988年,北庭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4月,為配合北庭故城國家遺址公園的保護和建設利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與吉木薩爾縣文物局在北庭故城進行了考古發掘和鑽探。2012年8月到10月,為配合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絲綢之路北道樞紐北庭故城申遺工作,重點了解北庭故城核心區域的建築格局和遺蹟的分布、保存狀況,河南省洛陽市文物鑽探管理辦公室對它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工作。

2013年12月,北庭故城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的一個點。

此後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發現,北庭故城城址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1.2公里,周長5公里左右。南、北、西三面城垣尚存,全以土夯築而成。人們還普遍認為,故城外城修建年代較早,使用時間較長。

從史書上可以了解到,北庭故城在唐代時最為繁盛,從庭州到北庭都護府,再到北庭大都護府,它的級別不斷提升,管轄範圍也在不斷擴大,最終成為天山北麓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這個規模宏大的西域重鎮是何時因何原因而建,又最終廢棄的呢?

銅錢佐證北庭故城外城是唐代所建

主持此次考古發現的巫新華博士說:『對北庭故城外城所建年代問題,學術界爭論了一百多年,有認為是唐代建的,也有認為是宋代建的。因為唐代建的實物證據沒有出現,所以許多人都認可了它是宋代建的觀點。我們此次發現的實物強有力地證明:北庭故城外城是唐代所建。』

已經年過七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蔣忠義親臨北庭故城的考古現場,他十分興奮,在所挖30多米長、70多厘米深、一個台階又一個台階的探溝里,走上走下地詳細講述他們的發現。

這條探溝從內城牆打通到城牆外,並延伸到護城河邊。最下層為灰色土質,蔣忠義說:『這就是唐代的地面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當時的城牆是平地建起的。最讓我們感到幸運的是,就在這片土層里我們挖到一枚唐代的開元通寶錢幣,這完全指向了城牆是唐代所建。』

在這條斷面上,一層層的夯土痕跡十分清晰。據蔣忠義說,這完全符合唐代建制。『當時規定填五厘米的土,夯實成三厘米的城牆。這段城牆下層都是這樣做的。但在中間卻有偷工減料之處,夯土層厚了,說明當時工人沒有嚴格按要求施工。這樣的工程無法保證它的堅實性。從目前城建形制上看,它與唐代一些大都市是一樣的。』

一層層的夯土上,大致一樣的夯窩密密麻麻,這也符合唐代建築要求。『先要夯五次,再夯三次,再夯二次,最後夯一次,這樣做出來的城牆最結實、耐固。』蔣忠義說道。

從現場可以看出,城牆基底寬16米左右。城牆外是一條唐代的路面,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環城路』。唐代路再向外,是一條宋代的路。『為什麼說它是宋代的路呢?因為我們在這個土層發現了宋代鈞窯的瓷片。』蔣忠義笑着說。

宋代路再向外,就是一條鋪有石子的現代路了。這三條路均為四五米寬,文化層十分清晰。蔣忠義說:『在城牆外我們還發現有焚燒的痕跡,是當年施工時工人所為,還是後人所為,目前尚不好說,但從我們的發現看,這片土層里出土了眾多的陶器殘片、動物骨頭等人類生活痕跡,有待於我們再深入地研究與調查分析,才能說明它們的存在原因。』

據專家推測,北庭故城很有可能毀於元末明初的戰火中。公元1412年,蒙古王馬哈麻襲殺元主,建立了別失八里國。後因內部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加上外部瓦剌人的入侵,被迫將中心遷到伊犁河流域一帶,北庭故城可能就在那時毀於戰火中。那城牆外焚燒的土層仍讓人產生無限思考。

故城秘密一步步被揭開

曾經從漢到唐宋都很有名的北庭故城,到明朝時期記載已經非常少見。當它重新進入人們視線時,已是清朝。而清朝第一個記錄它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紀曉嵐。

清朝乾隆年間,紀曉嵐受命到吉木薩爾考察。考察中他發現一座規模很大的城址,這個城址令他受到極大震撼。之後,他在【烏魯木齊雜詩】和【閱微草堂筆記】中分別記載了這次考察見聞:此城是唐代李衛公(李靖)所築,故城周長四十里,城牆都是以土夯築而成,城中地面到處是黑煤,挖掘一二尺後才見到土。據此,紀曉嵐推測,故城是毀於戰火。

紀曉嵐的踏勘使這座沉睡已久的千年古城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而唐代詩人岑參的北庭情結,讓我們更深地了解了北庭。

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岑參二度出塞,當時封常清出任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等職,他推薦岑參為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並充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這段時間裡,岑參感受和體驗了邊塞的自然風光、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習俗等,創作了30多首與北庭有關的詩篇。

『最令我們興奮的,就是從目前發現的情況看,北庭故城從建城形制、施工工藝、所用工具等各個方面都表現出唐代建制,說明在那個時代,這裡就與中央王朝的聯繫十分密切。它所有的建築模式均是採用唐代建制。在這片遠離中原政權的天山北麓地區,統治着這麼大一片國土的最高統帥部門所在地,處處顯示出大唐的威嚴與繁華,確實很了不起。』蔣忠義說道。

(記者 王瑟)

劉軌助 發表於 2025-4-26 20:32 | 顯示全部樓層
一枚開元通寶與北庭故城的歷史定位新證

北庭故城考古新發現之唐代開元通寶,實為百年學術公案之關鍵物證。此錢雖小,卻足以撼動學界關於北庭故城外城建築年代之爭議根基。作為唐代貨幣制度之典型代表,開元通寶始鑄於武德四年(621年),其出土於城牆夯土層中,確鑿無疑地表明外城修築年代下限不晚於盛唐時期。

細考北庭故城之建制沿革,此城實為唐代經營西域之軍政中樞。【元和郡縣圖志】載:"北庭都護府,本龜茲國地,貞觀十四年置。"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互證,外城為唐初所建之說,今得實物佐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土位置位於城牆關鍵結構部位,排除了後世混入之可能,其地層關係清晰可辨。

回觀學術爭議之焦點,反對者多以外城建築技法與宋代遺存相似為由質疑唐建說。然此論忽視了一個關鍵事實:中亞地區夯築技術自有其傳承體系,不同時代可能採用相似工藝。今出土唐代錢幣恰位於所謂"宋代特徵"之夯土層中,實乃對這一質疑最有力之回應。考古類型學告訴我們,器物組合與地層關係才是斷代最可靠之依據。

此次發現之學術價值,更在於為理解唐代北庭大都護府之空間布局提供了新坐標。開元通寶作為流通貨幣,其出土位置暗示此處可能為唐代駐軍活動區域,這對復原唐代北庭城的軍政功能區划具有重要啟示。徐松考定金滿城殘碑之學術傳統,在今世考古發現中再獲延續。

站在絲綢之路文明互鑒的高度觀之,北庭故城實為多元文化交融之見證。唐代錢幣在此出土,不僅印證中原制度之西被,更彰顯了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管轄。此一枚小小銅錢,承載的是大唐帝國經營西域的歷史記憶,其價值遠超出貨幣本身。

今之發現,非惟終結百年爭議,更為北庭學研究開闢新境。建議後續研究可着重於:一、系統分析出土錢幣的鑄造特徵,進一步確認其具體年代;二、加強對城牆夯土中包含物的科學檢測;三、結合敦煌吐魯番文書中的北庭記載,深化歷史場景復原。如此,則北庭故城的歷史面貌必將愈發明晰。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4-28 15: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開元通寶現北庭:唐代西域經略的考古學確證】
(文/某 國學研究所研究員)

北庭故城新出開元通寶一事,實為百年學術公案之關鍵轉捩。此錢雖小,然其承載之歷史信息,恰似【史記·平準書】所言"錢圜函方,輕重以銖",以方寸之物證大唐經略西域之宏圖,可謂"器以藏禮"之典範。

一、錢幣紋章與北庭建置
開元通寶始鑄於武德四年(621年),其"開元"二字非年號而取"開創新紀元"之義,正值唐太宗平定高昌(640年)前夕。此錢出土於外城夯土層,與【元和郡縣圖志】載"北庭都護府,長安二年(702年)改為北庭大都護府"相呼應。錢文筆法剛健,具初唐歐陽詢書風特徵,與吐魯番阿斯塔那墓所出武周時期錢幣風格迥異,可斷為7世紀中葉遺物。此物證恰補【舊唐書·地理志】"自金山都護府更置北庭都護府"記載之闕。

二、夯築工藝的斷代密碼
故城牆體所見夯窩徑約8-10厘米,深2-3厘米,呈"梅花樁式"分布,此技法與西安唐長安城皇城牆基夯築特徵高度吻合。宋人【營造法式】所載"每築高五寸,用杵遍築"之法已顯差異。尤其夯層中夾雜之芨芨草莖,乃唐代西域城防工程常見防裂工藝,敦煌文書P.2005【沙州圖經】即有"以草索纏築"之載。

三、鈞窯瓷片的時空坐標
同出宋代鈞瓷殘片尤值玩味。考鈞窯鼎盛於徽宗朝(1101-1125年),時北庭屬高昌回鶻,正與【宋史·高昌傳】"地頗產金玉,俗好騎射"記載時段重疊。此物存於地層上部,恰證外城唐代始建、回鶻時期沿用之層位關係,暗合王延德【西州使程記】"城中多樓台卉木"的繁華記述。

四、學術史的公案新解
自徐松考金滿城殘碑以來,北庭建置之爭焦點在於外城年代。1980年調查因缺乏明確紀年物,致"回鶻始建說"未息。今開元通寶現於原生地層,佐以夯土顯微結構分析,可確證外城基址肇於唐。然內城出土之回鶻風格蓮花紋瓦當,又印證【新唐書·回鶻傳】"北庭之人多回鶻"的嬗變過程,二者實為"唐骨回鶻衣"的層累建構。

此枚銅錢之重,不在其金屬重量,而在其作為"歷史天平"的砝碼價值。昔王國維倡"二重證據法",今地不愛寶,出此物證,正可彌合文獻與遺蹟之裂隙。北庭故城之考古發現,非惟解一城之爭,更為理解唐廷"以城控道,以道統疆"的西域治理智慧,提供了新的物質性註腳。

(全文798字)

【注釋】
1. 文中夯築數據引自【唐長安城考古報告】
2. 芨芨草防裂工藝見【新疆文物保護研究】第3輯
3. 王延德【西州使程記】載於【宋會要輯稿·蕃夷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