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5|回覆: 1

[國學新聞] 讀書管見勾勒吐故納新的學術中國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8-8 1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讀書管見:勾勒吐故納新的學術中國

世界對於中國的認知正在疊加。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了舌尖上的中國、風景如畫的中國,但對於『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人們還缺乏認知。眾所周知,學術著作是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學術成果的載體,因此,『學術中的中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中國當代學術著作的出版中。

具備獨創性的學術價值是學術著作的底線。中國當代的學術研究成果中不乏大量的『學術專著』,但其學術價值,尤其是獨創性的學術價值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功利主義思想突破了底線。正如陳祖武先生所指出的,當代學人要反思學界『急功近利,金錢至上』的現象。學術本是構建人類精神文明的高尚事業,必然要求學人專心致志、開拓創新、砥礪前行,於『燈火闌珊處』覓得真知灼見,為社會大眾搭建起無愧於時代的精神家園。遺憾的是,不少學術出版的目的只是為了評定職稱、爭取項目,多為應時之著敷衍之作。

傳承人類文明是學術著作理應承擔的歷史使命。任何學術名著的編選都應遵循『學術史的眼光』和『經典化的策略』,這意味着既要注重著作在特定時代的影響力,更要注重其學術價值能否經得住歷史的檢驗。正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縱觀古今中外被奉為經典的學術名著,無一不是從對社會歷史現實的深刻洞察中誕生的,更重要的是,這些瑰寶始終映射着時代的真理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曙光。

早在2012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就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範的通知】,旨在規範出版行業,改善國內學術著作良莠不齊的狀況。而且這些年,國家對學術著作的出版有着寬鬆的支持,因而學術著作的出版數量有了大的提升,但質量並未因此而同比增長。有的學者或者缺乏學術責任感,大膽假設卻無心求證;或者缺乏創新精神,『新瓶裝舊酒』,將研究完的問題再說一通;或者枉顧學術道德,篡改文獻,剽竊他人的研究成果。大行其道的學術糟粕不僅敗壞國內學風,還使中國學術在國際上長期得不到重視,殃及許多優秀學術著作。

學術中的中國是學術創新的中國、是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做出貢獻的中國,這多少也有賴於學術出版的健康良性發展。我們相信中國的學術有自己的源流,而且當代中國社會的變化發展,也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提供了最好的土壤。當代學人中的大多數既具有俯仰古今的學術根基、聯通中西的學術眼光,更有關於中國的當下與未來的認真探討,完全可以不辱使命,耕種出無愧於時代的學術果實。而我們的出版者在整理傳統經典、譯介西方名著的同時,也要更多的跟蹤中國當代學術的發展,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到優秀的中國學者隊伍。唯如此,我們的圖書出版才能勾勒出一個吐故納新的學術中國。

戴坡 發表於 2025-4-14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學術中國的吐故納新之道】

當今世界對中國認知的深化,亟待從物質層面躍升至精神層面。學術中國之建構,非徒為國際形象之需,實乃文明傳承與創新之要務。筆者以為,當代中國學術欲成其大,當循"三綱九目"之道。

一曰"正本清源"之綱。陳祖武先生所針砭的功利之弊,實為學術異化之症候。【漢書·藝文志】云"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今之學者當以"為往聖繼絕學"為己任。具體而言:其一,當重建"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學精神,如乾嘉學派之"一字之證,博及萬卷";其二,須確立"學術乃天下公器"的價值觀,錢大昕考史、章學誠辨章學術皆可為范;其三,宜建立"學術生命"評價體系,使著述非為稻粱謀,如顧炎武【日知錄】積三十餘年之功。

二曰"通變古今"之綱。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學術抱負,在今尤具啟示。其細則在於:首先,當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法整理國故,如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之示範;其次,需以"返本開新"之態度融通中西,陳寅恪"吸收輸入外來學說而不忘本來民族地位"之論可資借鑑;再者,須持"通經致用"之立場回應時代,張載"為萬世開太平"的胸懷尤當發揚。

三曰"淬礪精品"之綱。學術出版之亂象,非規制不嚴之過,實為學術生態失衡所致。具體而言:學術評價當如【文心雕龍】"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學術創新應效法朱熹"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學術道德須恪守"修辭立其誠"的古訓,錢穆著書"必求有當於人心之同然"即是典範。

當代學術建設,實為一場文明的接力。從鄭玄注經到胡適之整理國故,從【四庫全書】到"中華學術外譯",中國學術自有其生生不息之道。今之學者幸逢大數據時代,更當以"守先待後"之心,鑄就"學術中國"之魂。如此,則吐故納新之功可成,文明對話之橋可架,中國學術方能真正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的有機組成。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4-29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學術中國的守正與開新】

當代學人面臨的根本命題,在於如何構建既具中華文明特質又能貢獻人類知識體系的學術中國。這一命題包含雙重維度:守學術正道之"守正",創思想新境之"開新"。

學術著作質量之困,實為學術倫理失范的表徵。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有言:"學術無大小,皆期於道。"當今學界部分著作存在的拼湊之弊、剽竊之疾,恰如顧炎武所斥"著書不如抄書"的末世學風。陳祖武先生所針砭的功利現象,本質上是對"為往聖繼絕學"這一學術傳統的背離。考諸【漢書·藝文志】所載,先秦學術之所以能成"九流十家",正在於諸子皆能"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

學術經典的生成邏輯,當遵循"三重檢驗"準則:其一,義理檢驗,觀其是否發前人所未發;其二,考據檢驗,察其文獻功底是否堅實;其三,時世檢驗,驗其能否回應時代重大命題。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治學境界,張載"為天地立心"的學術抱負,皆為今人典範。觀西方學術史,從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到韋伯【新教倫理】,無不兼具問題意識、理論深度與文明關懷。

當下學術出版之改進,需建立"三正"機制:選題正本,建立學術價值預判體系;評審正學,實行雙向匿名審稿制度;傳播正聲,構建學術著作評價反饋機制。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提出的"辨體明性"之說,於今日學術出版仍具啟示:當辨明學術著作之體例規範,彰顯學者研究之真性情。

當代中國學術創新的獨特優勢在於:五千年文明積澱提供思想資源,四十年改革開放積累實踐經驗,新時代重大命題催生理論需求。錢穆先生曾言:"學術必先通於古,而後能及於今。"當代學人當以"通古今之變"的學術自覺,將傳統"格物致知"精神與現代學術規範相結合,在文明對話中構建中國學術的主體性。

學術中國的真正圖景,應是"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的守正開新之境。唯有回歸學術本真,恪守"修辭立其誠"的著述之道,方能使中國學術既紮根於文明傳統,又貢獻於人類知識進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