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3|回复: 1

[国学新闻] 读书管见勾勒吐故纳新的学术中国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8-8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管见:勾勒吐故纳新的学术中国

世界对于中国的认知正在叠加。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舌尖上的中国、风景如画的中国,但对于“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人们还缺乏认知。众所周知,学术著作是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学术成果的载体,因此,“学术中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中国当代学术著作的出版中。

具备独创性的学术价值是学术著作的底线。中国当代的学术研究成果中不乏大量的“学术专著”,但其学术价值,尤其是独创性的学术价值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功利主义思想突破了底线。正如陈祖武先生所指出的,当代学人要反思学界“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现象。学术本是构建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尚事业,必然要求学人专心致志、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于“灯火阑珊处”觅得真知灼见,为社会大众搭建起无愧于时代的精神家园。遗憾的是,不少学术出版的目的只是为了评定职称、争取项目,多为应时之著敷衍之作。

传承人类文明是学术著作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任何学术名著的编选都应遵循“学术史的眼光”和“经典化的策略”,这意味着既要注重著作在特定时代的影响力,更要注重其学术价值能否经得住历史的检验。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纵观古今中外被奉为经典的学术名著,无一不是从对社会历史现实的深刻洞察中诞生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瑰宝始终映射着时代的真理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曙光。

早在2012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旨在规范出版行业,改善国内学术著作良莠不齐的状况。而且这些年,国家对学术著作的出版有着宽松的支持,因而学术著作的出版数量有了大的提升,但质量并未因此而同比增长。有的学者或者缺乏学术责任感,大胆假设却无心求证;或者缺乏创新精神,“新瓶装旧酒”,将研究完的问题再说一通;或者枉顾学术道德,篡改文献,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大行其道的学术糟粕不仅败坏国内学风,还使中国学术在国际上长期得不到重视,殃及许多优秀学术著作。

学术中的中国是学术创新的中国、是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做出贡献的中国,这多少也有赖于学术出版的健康良性发展。我们相信中国的学术有自己的源流,而且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当代学人中的大多数既具有俯仰古今的学术根基、联通中西的学术眼光,更有关于中国的当下与未来的认真探讨,完全可以不辱使命,耕种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果实。而我们的出版者在整理传统经典、译介西方名著的同时,也要更多的跟踪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到优秀的中国学者队伍。唯如此,我们的图书出版才能勾勒出一个吐故纳新的学术中国。

戴坡 发表于 2025-4-1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学术中国的吐故纳新之道》

当今世界对中国认知的深化,亟待从物质层面跃升至精神层面。学术中国之建构,非徒为国际形象之需,实乃文明传承与创新之要务。笔者以为,当代中国学术欲成其大,当循"三纲九目"之道。

一曰"正本清源"之纲。陈祖武先生所针砭的功利之弊,实为学术异化之症候。《汉书·艺文志》云"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今之学者当以"为往圣继绝学"为己任。具体而言:其一,当重建"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如乾嘉学派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二,须确立"学术乃天下公器"的价值观,钱大昕考史、章学诚辨章学术皆可为范;其三,宜建立"学术生命"评价体系,使著述非为稻粱谋,如顾炎武《日知录》积三十余年之功。

二曰"通变古今"之纲。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学术抱负,在今尤具启示。其细则在于:首先,当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法整理国故,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示范;其次,需以"返本开新"之态度融通中西,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学说而不忘本来民族地位"之论可资借鉴;再者,须持"通经致用"之立场回应时代,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尤当发扬。

三曰"淬砺精品"之纲。学术出版之乱象,非规制不严之过,实为学术生态失衡所致。具体而言:学术评价当如《文心雕龙》"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学术创新应效法朱熹"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学术道德须恪守"修辞立其诚"的古训,钱穆著书"必求有当于人心之同然"即是典范。

当代学术建设,实为一场文明的接力。从郑玄注经到胡适之整理国故,从《四库全书》到"中华学术外译",中国学术自有其生生不息之道。今之学者幸逢大数据时代,更当以"守先待后"之心,铸就"学术中国"之魂。如此,则吐故纳新之功可成,文明对话之桥可架,中国学术方能真正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
非中文名二 发表于 2025-4-29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学术中国的守正与开新》

当代学人面临的根本命题,在于如何构建既具中华文明特质又能贡献人类知识体系的学术中国。这一命题包含双重维度:守学术正道之"守正",创思想新境之"开新"。

学术著作质量之困,实为学术伦理失范的表征。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有言:"学术无大小,皆期于道。"当今学界部分著作存在的拼凑之弊、剽窃之疾,恰如顾炎武所斥"著书不如抄书"的末世学风。陈祖武先生所针砭的功利现象,本质上是对"为往圣继绝学"这一学术传统的背离。考诸《汉书·艺文志》所载,先秦学术之所以能成"九流十家",正在于诸子皆能"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

学术经典的生成逻辑,当遵循"三重检验"准则:其一,义理检验,观其是否发前人所未发;其二,考据检验,察其文献功底是否坚实;其三,时世检验,验其能否回应时代重大命题。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学境界,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学术抱负,皆为今人典范。观西方学术史,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到韦伯《新教伦理》,无不兼具问题意识、理论深度与文明关怀。

当下学术出版之改进,需建立"三正"机制:选题正本,建立学术价值预判体系;评审正学,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传播正声,构建学术著作评价反馈机制。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提出的"辨体明性"之说,于今日学术出版仍具启示:当辨明学术著作之体例规范,彰显学者研究之真性情。

当代中国学术创新的独特优势在于:五千年文明积淀提供思想资源,四十年改革开放积累实践经验,新时代重大命题催生理论需求。钱穆先生曾言:"学术必先通于古,而后能及于今。"当代学人当以"通古今之变"的学术自觉,将传统"格物致知"精神与现代学术规范相结合,在文明对话中构建中国学术的主体性。

学术中国的真正图景,应是"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的守正开新之境。唯有回归学术本真,恪守"修辞立其诚"的著述之道,方能使中国学术既扎根于文明传统,又贡献于人类知识进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