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1|回復: 2

[國學灌水]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1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生在古代中国,不论你是否刻意追求雅致,你的生活似乎都离不开香。先秦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礼记〗说: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是指先秦时少年拜见长辈先要漱口、洗手,整理发髻和衣襟,还要系挂香囊,避免身上的气味冒犯长辈。

古代人没有现在这么多急功近利的事迫着去做,生活节奏也比较缓慢,有闲情的人就会借助身边美好的香花香草享受一下生活。而且古代许多事都是围绕着一个礼字来的,香也跟它息息相关。亲友相敬是礼,朝堂行止更是礼,嘴里嚼块口香糖在古代也曾是礼。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

口气芬芳的大臣

东汉时有一位侍中叫刁存,有口臭。一天,恒帝赐给他一个状如钉子的东西,命他含着。刁存惶恐遵命,又觉得此物辛辣,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急忙回家与家人诀别。之后,才发现口有香气。这其实是一枚上等鸡舌香,是皇上的特别恩赐能除口臭。

鸡舌香形如钉子,又名丁子香。这可不是我国北方的丁香,在东汉时可是名贵的进口香药,含之能避口臭,令口气芬芳这该是今天口香糖的老祖宗。有关这名贵的鸡舌香,还有个故事。说东汉以后的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有一次将鸡舌香精心包装起来,并修书一封写道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即刻遣使者把香送到千里之外的孔明军中。何意?是讥讽孔明先生口臭吗?没想到曹操会用这种幼稚的手段?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图中那三件茶叶沫釉色的香具便是品香用的炉瓶三事:香瓶(内插香铲、香箸)、盛香粉的香盒和香炉。画面前方精巧的黑色烧炭盘以墨玉为盖,放着香炭块的炭盘上搁置着一柄香匙。后面玻璃瓶内放置的是香丸。

我们还是从那位刁存说起,也许正是老刁的口臭提醒了众位朝臣,尤其是需近前面对皇帝奏事的官员,最好口含鸡舌香面圣。蔡质(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叔)编写的〖汉官仪〗,便记录了当时一项风雅的宫廷礼仪规定,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这说明,口含鸡舌香已经成为一项宫廷礼仪制度,后来便衍变成了在朝为官、面君议政的一种象征。

那么曹操向诸葛亮送鸡舌香,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暗示:我曹操希望能和你诸葛亮一起口含鸡舌香,同朝为官。是向诸葛亮示好,以表招贤纳士之意。可能是这鸡舌香的政治功用太过温柔,所以偏好撰写奇谋秘计的〖三国演义〗没有采用这故事。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衣袖生香的文人武将

熟悉三国的人不会不知道荀,此人乃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被曹操比作辅佐刘邦之张良,为曹操统一北方作出过重大贡献,曾官拜尚书令,人称荀令。这位汉魏重臣注重仪容,风度翩翩,有美男子之称。后世还常以荀令香或令君香来形容大臣的风度神采,乃因为荀先生好熏香。据称他身上香气,百步可闻;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成为世人的美谈和效仿的对象。

不过,香的精神与人的气质要糅合在一起才好,来不得模仿与作态。据说当时有个叫刘季和的人亦有此好,上完厕所也要熏香。惹得朋友批评:人家都说你是俗人,果然不假。他只得分辩:我用香远不及荀,为何要责备我呢?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妇人拥被懒懒地斜倚在用细细的竹篾条编制成的熏笼之上,笼下香炉既香且暖,好舒服哇。

这位老兄也许真是有点冤,或者该怪他早生了几年。我们在后世的诗词以及香谱中得知,六朝及唐代时,上层社会熏衣、熏被褥已成习俗。不仅女人的衣裙要熏香,士大夫的衣袍也要过这么一道手续。唐朝皇帝每年腊日(腊月初八)都会赏赐大臣美容化妆品,有时也要赏衣香。衣香是另一种让衣服生香的办法,就是收存衣服时将特制的香药放在衣服中间,让衣服自然熏沾香气。有点像今天常用的薰衣草。白居易的〖早夏晓兴赠梦得〗有云:开箱衣带隔年香,便是这隔年的衣香芬漫出箱外。由此我们真可以想见当年满朝站立着香喷喷的大臣,这一场面在影视剧中是闻不到的。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图为古代男子的妆容用品。魏晋南北朝,敷粉成了士族男子中的时尚。魏明帝想试试他的白嫩面庞是否天生,于是在大热天让他大食汤饼,结果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原来何晏天生就很白皙。但根据记载,何晏似乎整日手持脂粉。

章孝标的〖少年行〗说了一个故事,某天早晨,一名唐代青年军人外出打猎。他骑着白马、英姿飒爽、锦袍飞舞,衣袍上的异国名香随之飞出军营,四处飘散。弱柳好花尽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满身兰麝扑人香。狂摩狂,狂摩狂。(顾〖荷叶杯〗)这样一个带着衣香的英俊武将出现在春天的郊外,扑人心怀,撩拨少女们的芳心。

中国香文化萌发于先秦,经过秦汉、六朝、隋唐的发展,到宋代已至鼎盛。我们熟悉的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都是合香的好手。这一时期庞大的文人群体是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爱香、弄香,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谓巷陌飘香。史料显示,南宋时期,香药的进出口额竟占到政府财政总额的四分之一。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闻香识男人曹操为何给诸葛亮送这种香

煤花朵朵,在雪中分外妖娆。此物为香碳,也称香饼或者香煤,古人用其熏香或暖手。熏香碳多制成无味,暖手用则在碳里配以香料,此二者均为中国传统生活必备品。供图/初塵居

中国古代读书人一向以道德修行为上,美好的芳香之物可通圣德。从哲人们眼中的修身养性,到文人笔下的万种风情,掀开厚重的历史帷幔,我们可以从那香炉里飘出的缕缕香芬中品出精妙、优雅的古典文化情调。

沙坡 發表於 2025-7-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鸡舌香考:从汉廷礼仪到曹魏政治隐喻》

鸡舌香一物,实为古代香文化中极具政治意涵的特殊载体。考《汉官仪》所载"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此物已非单纯除臭之具,而演化为汉代郎官制度的礼仪符号。蔡质所录,恰揭示汉廷将生理需求升华为政治仪轨的智慧——以香为媒,构建君臣奏对的雅洁空间。

刁存典故尤值玩味。《太平御览》引《三辅决录》详述此事,非独彰显鸡舌香的实用功效,更暗含"赐香如赐服"的皇权隐喻。汉桓帝以香代刑,既保全大臣体面,又暗喻口舌之戒,此种政治艺术,实为后世"香政"传统之滥觞。

曹操赠诸葛亮鸡舌香事,虽未见于陈寿《三国志》,然考建安年间政治惯例,此举确含深意。按《曹操集》中多有以物喻志之例,如赠荀彧空食盒等。五斤之数远超实用所需,显系政治表态。汉末士人尤重"同气相求",以"含香"喻"同朝",恰合当时"英雄相契"的交往范式。曹操作《短歌行》"周公吐哺"之志,与此赠香之举正相呼应。

香具演变亦可佐证此物政治属性。观故宫所藏汉代鎏金银香囊,其精巧程度已超实用所需,成为身份标识。曹操时代"炉瓶三事"的完备,标志着用香从实用转向礼仪。故赠香实为邀约共襄礼仪秩序,较之《演义》所载"送巾帼"的挑衅,更显政治家风范。

今人解此典故,当置于汉魏之际"礼贤"传统中审视。崔瑗《座右铭》"香以自烧"之喻,正与曹操"奉香表意"形成互文。鸡舌香在此语境中,已升华为士人政治认同的物化象征,其芬芳不仅涤荡口鼻,更弥合着乱世中的政治裂隙。此即古人"以香为政"的深意所在。
邱眉 發表於 2025-7-24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鸡舌香考:从汉廷礼仪到曹魏政治隐喻》

鸡舌香之典,实为考察汉魏政治文化之锁钥。东汉应劭《汉官仪》所载"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非独为除口臭之实用,实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朝仪符号系统。汉制以香辨位,以香明礼,鸡舌香在此语境中已升华为士大夫政治身份的象征物。

考鸡舌香本相,实为热带植物丁子香(Syzygium aromaticum)之花蕾,原产摩鹿加群岛。东汉时经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异物志》称其"形如丁子,味辛烈而气芳郁"。其药用价值见于《名医别录》,然其在政治场域之意义尤值得玩味。汉廷将外来珍异香料纳入礼制,恰似以异域之物强化中央威仪,此乃帝国建构其文化正统性的精妙手段。

曹操赠诸葛亮鸡舌香事,虽不见于正史,然考建安年间政治逻辑,此举动实含深意。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进魏公加九锡,其政治运作已转入"禅代程序"。此时向蜀汉丞相赠香,非为嘲弄,实乃最高规格的政治暗示——鸡舌香在此已转化为"共襄王业"的象征性邀请。曹操深谙"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之要义,以香为媒,既保全双方体面,又暗合"香草美人"的士大夫政治美学。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时期香料外交非孤例。吴国曾以沉香聘蜀,魏国亦以郁金通西域。然鸡舌香之特殊,在于其承载的"共治天下"政治想象。诸葛亮《出师表》言"汉贼不两立",正从反面印证曹操此举实为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试探。罗贯中未采此说,或因小说叙事需强化对立,然在历史现场,这种含蓄的政治对话恰是当时精英交往的常态。

今人观古香事,当超越实用层面。汉魏香文化实为一种政治语言学,鸡舌香即其中精妙的修辞。从刁存惶惑到曹操赠香,可见一物之微,亦可照见整个时代的政治逻辑与文化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