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9|回复: 0

[思想启蒙] 在思想纷争中寻觅共识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 ...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7-29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思想纷争中寻觅共识——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

20160727_010

20160727_010

清季与民国的思想界“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那时,大家辈出,派别林立,人们围绕救国救民方案、民族复兴路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了不尽相同的思考与设计,并分为不同思想流派与社会思潮,相互间进行着激烈的论争、交锋。就基本格局而言,主要存在着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思潮涌动,三者之间呈现出既分立又并生、既交锋又交集、既对立又对话的离合关系。本来我一直想做这一课题研究,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只发表了一些文章,并未形成系统成果。后来,俞祖华读我的博士,我建议他以中国近代三大思潮的关系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因为祖华长期从事近代思潮研究,其研究基础和理论功底都不错,相关成果也多。2014年,祖华以《离合之间:中国现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为学位论文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又经修改,201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与赵慧峰同志合著的《离合之间:中国现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一书。

尽管该书所考察的三大思潮是三个鼎立的、互相抗衡的价值系统,由于政治取向、文化取向不同,三者之间展开过激烈的交锋、论争。但书中考察重点却放在诠释“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共同观念”上,着重于思潮之“合”,考察“三大思潮”的相通相融、交集交叉、包容包含,考察贯穿“三大思潮”的共同框架、“共同观念”“重叠共识”上,考察“三大思潮”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与相互制衡,考察“三大思潮”的多元并存对整合与凝聚社会共识的启示。作者指出“三大思潮”有着多元一体的共时文化生态、并生互补的共同思想框架、交织重叠的近似问题领域、相近相似的思想倾向,有着相似的关注与相近的关怀。其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对实现国家富强目标的关怀、对实现民族复兴愿景的向往,都有着民族情怀与爱国情结。民族主义是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是三大思潮的同源潜流,是三大思潮所共同具有的致思取向、思维特征与“共同观念”,但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区分为革命性的民族主义或激进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理性民族主义与保守型民族主义三种“次元类型”;民族复兴成为现代三大思潮的共同梦想,成为各思想流派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基本共识,三大流派均怀着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只是对民族复兴的实施方案、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有着不尽一致的设计。三大思潮的共性还有如:均为“现代”思潮,均主张实现现代化转型,主张接纳现代性,只是三者对现代化道路的追寻、对现代性诉求的表达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都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都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即使主张激进反传统的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其对本土文化的眷恋、珍爱之情与情不自禁的回首仍依稀可寻;都有着未来走向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社会主义的色彩、社会主义的取向,都以不同形式将社会主义纳入其思想框架;均起源、发端于戊戌思潮,即戊戌思潮成为三大思潮的共同源头。同时,近代思想史的进程纷繁复杂、快速多变,思想家、思潮与整个近代思想界的趋势也在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不断发生分合嬗变,不断进行调适转换。如本来站在时代前列的“激进”者,在出现新生代更为“激进”的思想元素之后便会显得保守、落伍。

在对思潮之“离”的考察上,该书尽可能避开学术界已关注较多的对思想文化论争如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争、30年代“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的整体性审视上,而重点放在话语体系、观念形态、文化心态的比较分析上,通过不同思潮思想家的比较,如三大思潮五四话语系统的比较,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的国家观念的比较,三大思潮代表性人物文化心态的比较,来把握“三大思潮”的思想个性与类型区别,并对以往有关近代思潮间的思想论争的一些观点进行辨析。如指出后“五四”时代,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三大思潮从各自的角度解读、诠释着“五四意义”,从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五四”话语诠释系统。总之,该书是一本现实关怀强烈,学术功底厚实,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的现代思潮关系史专著,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偶涉诗情 发表于 2025-7-4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合之际: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的辩证关系》

俞祖华教授《离合之间》一书,以"三大思潮"为研究框架,实为把握中国现代思想史之锁钥。笔者以为,此研究范式之价值,不仅在于梳理思想谱系,更在于揭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精神结构。

一、思潮分立的深层逻辑
自由主义之"个体觉醒"、激进主义之"破立重构"、保守主义之"返本开新",实为对现代性挑战的三种应激模式。考诸严复《天演论》译本、陈独秀《新青年》宣言、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可见三种思潮皆源于"救亡图存"这一元命题。正如《周易》所言"天下同归而殊途",其分歧不在目的,而在方法论层面。

二、"重叠共识"的文化机理
书中揭示的民族主义共识,实为"夷夏之辨"的现代转型。康有为"保教"说、胡适"充分世界化"论、李大钊"少年中国"说,皆暗合《春秋》"大一统"之义。值得注意的是,三大思潮对传统的态度构成辩证关系:激进主义之"断裂"恰为保守主义"延续"的反题,而自由主义则扮演合题角色,此正暗合黑格尔正反合之辩证逻辑。

三、离合关系的当代启示
观今日思想界,三大思潮的当代变体仍在延续对话。保守主义对"文化主体性"的强调(如"新儒家"复兴),自由主义对"现代性"的再阐释,激进思想对"社会正义"的诉求,实则延续着民国思想场的未竟话题。这提示我们:思想史研究不应止于"辨异",更当"求通",正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示"理一分殊"的智慧。

俞著以"离合"为眼,深得传统史学"和而不同"之要义。其最大贡献,在于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叙事,展现思想光谱的丰富性。若谓不足,或可加强对三大思潮与民间社会互动关系的考察,盖思想之活力,终须验之于百姓日用。要之,此书不仅为思想史研究开一新境,更为当下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