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66|回覆: 0

[國學觀點] 一千多年前的一場詩歌PK劉禹錫靠什麼連勝白居易?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7-28 09: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千多年前的一場詩歌PK劉禹錫靠什麼連勝白居易?

一千多年前的一場詩歌PK劉禹錫靠什麼連勝白居易?

資料圖

劉詩中間四句,直譯是:懷念故舊,只能空吟向秀聞笛所作的賦;回到家鄉,反倒像斧頭柄爛掉的王質一樣。意譯為:懷念舊友,舊友已亡,只能空自哀嘆;回到家鄉,物是人非,自己倒像陌生人一樣。只有把典故講述明白,才能把原詩贍富的內容、複雜的情感和高超的藝術反映出來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詩被認為是中國詩歌的珠穆朗瑪。在這座珠峯之巔,傲然屹立着三位偉大的詩人盛唐的李白、杜甫和中唐的白居易。

如果有人說,這三人的詩歌造詣無與倫比,同時或後世的其他詩人只有俯首稱臣的份。你很可能會頂那還用說嗎?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唐時有位詩人,就曾經挑戰李杜白,而且一勝兩平,戰績不俗。

誰啊,這麼任性?他就是人稱詩豪的劉禹錫。

通俗曉暢,用事不覺 劉白初逢樂天贈詩

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冬,被貶謫二十多年的劉禹錫罷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奉召返回洛陽,這年他55歲。途經揚州時,與因病罷蘇州刺史回洛陽的白居易相遇。詩人相逢,少不了飲酒作詩。宴會上,白居易賦詩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叔伯兄弟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對州郡長官的尊稱。白居易在詩中說:您熱情地為我添酒勸飲,我握着筷子敲擊盤子為您吟唱詩歌。您的詩才堪稱國手,卻沒人賞識,只能淪落到如此地步。命運壓得人抬不起頭來,真是無可奈何。抬眼望去,冬季的景物使人深感寂寞,滿朝庸庸碌碌的官員都有了得意的位置,而您這樣有才能的人卻困頓不順。我知道有才名折損官運的說法,但折損二十三年實在太多太多。

一千多年前的一場詩歌PK劉禹錫靠什麼連勝白居易?

一千多年前的一場詩歌PK劉禹錫靠什麼連勝白居易?

劉禹錫

後人大多認為,白居易的這首贈詩寫得一般。有人更是驚詫莫名:大名鼎鼎的白樂天,怎麼會寫出如此爛詩?也有人認為,白居易不過是敷衍應酬一下而已。目前常見的唐詩選評鑑賞之類的書,基本都不選它,甚至連專門評鑑白居易詩歌的書也不會收錄。

那麼,這首詩果真如此之差嗎?其實不然。白居易和劉禹錫兩人同庚,又都是著名詩人,時稱劉白。唐代是重視詩歌的朝代,詩是科舉的重要內容。初逢贈詩,事關聲名,白居易必盡全力,絕不可能敷衍。

細味全詩,通俗曉暢,到位得體;取象巧妙,款曲達意;暗用典故,不露痕跡。滿朝官職獨蹉跎一句,化用了杜甫的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諸公袞袞登台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等典故。而且,即使看不出是在用典,也仍然可以讀懂,用事不覺乃用典之最高境界。作者化典述衷,充分表達了對劉禹錫謫遷的同情和不平。

舉眼風光長寂寞一句,巧妙地借象喻意,含蓄傳遞了希望的預示,這對劉禹錫是莫大的勉勵和勸慰。揚州的冬季較其他季節偏長,這冬天的風光就像劉禹錫被貶的境遇一樣,使人深感寂寞。然而,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春姑娘的腳步近了,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就要到來!

白詩的高妙,是在看似不經意的文字背後,寄寓着深厚的情感和豐富的內涵。惜乎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並非白詩不佳,原是鑑賞乏力。

正如哲人所言:不要因為你的胃口不好,而去責怪食物!

用典抒情,取象明志 劉詩回贈千古獨步

白詩猶如武林高手打過來一拳太極,表面綿軟,實則千斤。有贈必有答,來而不往非禮也。劉禹錫即席寫了一首答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一千多年前的一場詩歌PK劉禹錫靠什麼連勝白居易?

一千多年前的一場詩歌PK劉禹錫靠什麼連勝白居易?

白居易(資料圖)

現在,讓我們看看劉禹錫是如何拆招的。劉詩承繼白詩末句,順勢發力;輾轉騰挪,高潮迭起;回歸首聯,收束扣題。

永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劉禹錫因支持王叔文革新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十月,朝議認為貶之太輕,再貶為郎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馬。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冬,改任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刺史。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夏,調任和州刺史。夔州屬於古代巴國,郎州屬於古代楚國,都是當時的荒遠淒涼之地。

從最初被貶的永貞元年,到現在寫詩的寶曆二年,前後兩頭都算不過二十二年,為什麼兩詩都說二十三年呢?合理的解釋是,劉禹錫雖然被召回洛陽,但並未任命新的職位。一般來說,從召回到擔任新職還需要個一年半載。如今已是冬季,劉禹錫還沒有回到洛陽,履新肯定是明年的事了。事實也正是如此,劉禹錫於次年春季抵達洛陽,六月才出任主客郎中,分司東都。

劉詩中間四句,頷聯撫今追昔,用典抒情。直譯是:懷念故舊,只能空吟向秀聞笛所作的賦;回到家鄉,反倒像斧頭柄爛掉的王質一樣。若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就如同鴨子聽雷。那就只好意譯:懷念舊友,舊友已亡,只能空自哀嘆;回到家鄉,物是人非,自己倒像陌生人一樣。不過,這兩種表達都不可與原詩同日而語。只有把典故講述明白,才能把原詩贍富的內容、複雜的情感和高超的藝術反映出來。

聞笛賦,即向秀的【思舊賦】。向秀是魏晉之際的哲學家、文學家。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在一個夕陽西下的寒冬,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山陽故居,聽到鄰人吹笛,眼前便浮現嵇康臨刑前顧視日影,索琴而彈的凜然之氣,不覺感慨萬端,悲從中來。

此時的劉禹錫,處境與向秀類似。昔日永貞革新的同道王叔文、王伾、柳宗元、韋執誼、陳諫、凌准、呂溫等人,都已相繼死於貶所,自己隻身北返,沉痛悲憤之情不言而喻。但政治形勢依然嚴峻,他只得把複雜深摯的感情濃縮在極為簡練的詩句中。向秀的賦序雖短,也有300多字; 而劉詩只有七個字,言有盡而意無窮,不愧是用典高手。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梁任昉【述異記】載:晉代的時候,有個叫王質的人到信安郡(今浙江衢州市)的石室山打柴,看到幾個童子一邊下圍棋一邊唱歌,便駐足聽歌。有個童子給王質一個棗核樣的東西,王質把它含在嘴裏,就感覺不到飢餓。過了一會,童子對他說:你還不離開嗎?王質便起身去拿斧子,卻發現斧柄已經朽爛。回去後,發現家鄉已經大變樣,和他同年齡段的人都不在了。原來,王質進山遇上了仙人。劉禹錫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自己貶謫時間之久,又表現了滄桑巨變帶給自己的恍如隔世之感。如此豐富的涵義,舍用典故別無他法。

頸聯乘勢躍起,取象明志:以沉舟病樹自喻,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相當豁達的襟懷。我這艘沉船能否被打撈出來重新航行並不那麼重要,因為在自己這艘船沉沒的地方已有千帆安全駛過,他們會達到理想的彼岸;我這棵病樹能否重新煥發生機、迎上春光也不那麼重要了,因為在自己這棵病樹的前頭已經萬木皆春。只要國家能夠步入正軌,只要人民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自己的理想願望也就實現了。

尾聯順勢而下,點明酬答白居易的題意。我本來已經不想再拼搏戰鬥了,可是您贈送的美好詩篇又鼓舞了我,憑着您敬的這杯美酒,我將精神倍增。沉鬱豪放,堅韌不拔,結穴豹尾,跌宕起伏,確乎酬贈詩中的頂級之作。

先獲其珠,鱗甲何用 首賦【金陵】 四人罷唱

白劉贈答,整個過程儼然籃球中的經典空中接力:白居易在後場一記大力長傳,位置不偏不倚,力度恰到好處;劉禹錫前場飛身接球,直接扣籃命中。天衣無縫,流暢自然;文氣一貫,首尾相銜。千古贈答,高峯獨步;珠聯璧合,詩壇驚殊。

面對白詩的高峯,劉禹錫完成了超越。特別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白居易在後來所編的【劉白唱和詩集解】序言中說:

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夢得夢得,文之神妙,莫先於詩。若妙與神,則吾豈敢?如夢得雪裏高山頭白早,海中仙果子生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句之類,真謂神妙矣!在在處處,應有靈物護持。

現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詩早已進入中華成語序列中,且常常被人引用,並賦予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之新意。中華成語的基本形式為四字,像這樣兩句詩、十四個字的成語,真可謂鳳毛麟角。

據五代後蜀何光遠【鑒誡錄】所云,劉禹錫還曾挑戰過一次白居易。有一天,元稹、劉禹錫、韋楚客、白居易同會樂天之居,談論南朝興廢之事。白居易說:今群公畢集,不可徒然,請各賦【金陵懷古】一篇。劉禹錫略無遜讓,滿斟一巨杯,請為首唱;飲訖不勞思忖,一筆而成。詩中寫道:

西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荒苑至今生茂草,古城依舊枕寒流。而今四海歸皇化,兩岸蕭蕭蘆荻秋。

白居易看了劉詩後說:四人探驪,吾子先獲其珠,所余鱗甲何用?其他三人,於是罷唱。但據考證,劉禹錫當時未至長安,四位詩人也不可能同會樂天之居。故事中劉禹錫所吟誦的【金陵懷古】,今作【西塞山懷古】,主要是後四句不同: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江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一千多年前的一場詩歌PK劉禹錫靠什麼連勝白居易?

一千多年前的一場詩歌PK劉禹錫靠什麼連勝白居易?

【西塞山懷古】書法作品(資料圖)

雖然史家對此戰真實性存疑,不過劉禹錫令白居易罷唱的故事影響還是頗大的。從宋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尤袤的【全唐詩話】、阮閱的【詩話總龜】,到清代方世舉的【蘭叢詩話】、汪師韓的【詩學纂聞】、翁方綱的【石洲詩話】、薛雪的【一瓢詩話】、施補華的【峴傭說詩】,再到近代俞陛雲的【詩境淺說】等,均有稱引。所以,從詩壇趣聞角度來說,劉禹錫挑戰白居易是兩戰兩勝了。

胡姚 發表於 2025-4-23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劉白詩戰:一場跨越千年的才情博弈

在中國詩歌的璀璨星河中,劉禹錫與白居易的"揚州詩戰"堪稱中唐最富戲劇性的文學交鋒。公元826年冬,兩位同庚詩豪在揚州相遇,一場看似尋常的文人雅集,卻因詩歌唱和而載入史冊。細究這場"詩戰",劉禹錫的勝出絕非偶然,而是其詩學造詣與人生境界的必然展現。

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實非平庸之作。詩中"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化用不着痕跡,"二十三年折太多"的慨嘆情真意切。白詩以通俗見長,此作延續其"老嫗能解"的一貫風格,用典似淺實深,抒情似淡實濃。今人貶低此詩,多因未能體察中唐詩歌"看似平常最奇崛"的美學追求。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勝場,首在立意高遠。面對白居易對其二十三年貶謫生涯的同情,劉禹錫不陷於自憐,而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展現豁達胸襟。這種將個人命運置於歷史長河中的宏大視野,使詩歌境界陡然升華。清人沈德潛評此詩"英邁之氣,老而不衰",正道出劉詩的氣骨所在。

用典藝術尤為精彩。向秀聞笛思嵇康、王質觀棋爛柯兩個典故的運用,既暗合自己貶謫歸來的處境,又構成時空交錯的詩意空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十四字中,個人感傷與歷史滄桑交織,展現出劉禹錫熔鑄典故的非凡功力。這種"用事如不用"的高超技藝,使其詩作既有典雅的文人氣質,又不失流暢的自然韻味。

從詩歌發展史觀之,劉白之爭實為兩種詩歌美學的對話。白居易代表的新樂府運動追求通俗曉暢,劉禹錫則秉持"境生於象外"的藝術理念。揚州唱和中,劉詩既能吸納白詩的平易之長,又保持了自己凝練深沉的特色,這種兼收並蓄的創作態度,正是其勝出的深層原因。

千年已降,當我們重讀這兩首詩作,勝負或許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場詩戰展現了唐詩鼎盛時期文人相重的風雅傳統,以及中國詩歌"和而不同"的博大境界。劉禹錫的勝利,不僅是才情的勝利,更是人格與境界的勝利,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最珍貴的傳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