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64|回复: 0

[国学观点] 一千多年前的一场诗歌PK刘禹锡靠什么连胜白居易?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7-28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千多年前的一场诗歌PK刘禹锡靠什么连胜白居易?

一千多年前的一场诗歌PK刘禹锡靠什么连胜白居易?

资料图

刘诗中间四句,直译是:怀念故旧,只能空吟向秀闻笛所作的赋;回到家乡,反倒像斧头柄烂掉的王质一样。意译为:怀念旧友,旧友已亡,只能空自哀叹;回到家乡,物是人非,自己倒像陌生人一样。只有把典故讲述明白,才能把原诗赡富的内容、复杂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反映出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的珠穆朗玛。在这座珠峰之巅,傲然屹立着三位伟大的诗人盛唐的李白、杜甫和中唐的白居易。

如果有人说,这三人的诗歌造诣无与伦比,同时或后世的其他诗人只有俯首称臣的份。你很可能会顶那还用说吗?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唐时有位诗人,就曾经挑战李杜白,而且一胜两平,战绩不俗。

谁啊,这么任性?他就是人称诗豪的刘禹锡。

通俗晓畅,用事不觉 刘白初逢乐天赠诗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冬,被贬谪二十多年的刘禹锡罢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奉召返回洛阳,这年他55岁。途经扬州时,与因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遇。诗人相逢,少不了饮酒作诗。宴会上,白居易赋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叔伯兄弟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白居易在诗中说:您热情地为我添酒劝饮,我握着筷子敲击盘子为您吟唱诗歌。您的诗才堪称国手,却没人赏识,只能沦落到如此地步。命运压得人抬不起头来,真是无可奈何。抬眼望去,冬季的景物使人深感寂寞,满朝庸庸碌碌的官员都有了得意的位置,而您这样有才能的人却困顿不顺。我知道有才名折损官运的说法,但折损二十三年实在太多太多。

一千多年前的一场诗歌PK刘禹锡靠什么连胜白居易?

一千多年前的一场诗歌PK刘禹锡靠什么连胜白居易?

刘禹锡

后人大多认为,白居易的这首赠诗写得一般。有人更是惊诧莫名:大名鼎鼎的白乐天,怎么会写出如此烂诗?也有人认为,白居易不过是敷衍应酬一下而已。目前常见的唐诗选评鉴赏之类的书,基本都不选它,甚至连专门评鉴白居易诗歌的书也不会收录。

那么,这首诗果真如此之差吗?其实不然。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人同庚,又都是著名诗人,时称刘白。唐代是重视诗歌的朝代,诗是科举的重要内容。初逢赠诗,事关声名,白居易必尽全力,绝不可能敷衍。

细味全诗,通俗晓畅,到位得体;取象巧妙,款曲达意;暗用典故,不露痕迹。满朝官职独蹉跎一句,化用了杜甫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等典故。而且,即使看不出是在用典,也仍然可以读懂,用事不觉乃用典之最高境界。作者化典述衷,充分表达了对刘禹锡谪迁的同情和不平。

举眼风光长寂寞一句,巧妙地借象喻意,含蓄传递了希望的预示,这对刘禹锡是莫大的勉励和劝慰。扬州的冬季较其他季节偏长,这冬天的风光就像刘禹锡被贬的境遇一样,使人深感寂寞。然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姑娘的脚步近了,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要到来!

白诗的高妙,是在看似不经意的文字背后,寄寓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惜乎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并非白诗不佳,原是鉴赏乏力。

正如哲人所言:不要因为你的胃口不好,而去责怪食物!

用典抒情,取象明志 刘诗回赠千古独步

白诗犹如武林高手打过来一拳太极,表面绵软,实则千斤。有赠必有答,来而不往非礼也。刘禹锡即席写了一首答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千多年前的一场诗歌PK刘禹锡靠什么连胜白居易?

一千多年前的一场诗歌PK刘禹锡靠什么连胜白居易?

白居易(资料图)

现在,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如何拆招的。刘诗承继白诗末句,顺势发力;辗转腾挪,高潮迭起;回归首联,收束扣题。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刘禹锡因支持王叔文革新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十月,朝议认为贬之太轻,再贬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冬,改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夏,调任和州刺史。夔州属于古代巴国,郎州属于古代楚国,都是当时的荒远凄凉之地。

从最初被贬的永贞元年,到现在写诗的宝历二年,前后两头都算不过二十二年,为什么两诗都说二十三年呢?合理的解释是,刘禹锡虽然被召回洛阳,但并未任命新的职位。一般来说,从召回到担任新职还需要个一年半载。如今已是冬季,刘禹锡还没有回到洛阳,履新肯定是明年的事了。事实也正是如此,刘禹锡于次年春季抵达洛阳,六月才出任主客郎中,分司东都。

刘诗中间四句,颔联抚今追昔,用典抒情。直译是:怀念故旧,只能空吟向秀闻笛所作的赋;回到家乡,反倒像斧头柄烂掉的王质一样。若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就如同鸭子听雷。那就只好意译:怀念旧友,旧友已亡,只能空自哀叹;回到家乡,物是人非,自己倒像陌生人一样。不过,这两种表达都不可与原诗同日而语。只有把典故讲述明白,才能把原诗赡富的内容、复杂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反映出来。

闻笛赋,即向秀的《思旧赋》。向秀是魏晋之际的哲学家、文学家。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寒冬,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山阳故居,听到邻人吹笛,眼前便浮现嵇康临刑前顾视日影,索琴而弹的凛然之气,不觉感慨万端,悲从中来。

此时的刘禹锡,处境与向秀类似。昔日永贞革新的同道王叔文、王伾、柳宗元、韦执谊、陈谏、凌准、吕温等人,都已相继死于贬所,自己只身北返,沉痛悲愤之情不言而喻。但政治形势依然严峻,他只得把复杂深挚的感情浓缩在极为简练的诗句中。向秀的赋序虽短,也有300多字; 而刘诗只有七个字,言有尽而意无穷,不愧是用典高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梁任昉《述异记》载:晋代的时候,有个叫王质的人到信安郡(今浙江衢州市)的石室山打柴,看到几个童子一边下围棋一边唱歌,便驻足听歌。有个童子给王质一个枣核样的东西,王质把它含在嘴里,就感觉不到饥饿。过了一会,童子对他说:你还不离开吗?王质便起身去拿斧子,却发现斧柄已经朽烂。回去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和他同年龄段的人都不在了。原来,王质进山遇上了仙人。刘禹锡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表现了沧桑巨变带给自己的恍如隔世之感。如此丰富的涵义,舍用典故别无他法。

颈联乘势跃起,取象明志:以沉舟病树自喻,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相当豁达的襟怀。我这艘沉船能否被打捞出来重新航行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在自己这艘船沉没的地方已有千帆安全驶过,他们会达到理想的彼岸;我这棵病树能否重新焕发生机、迎上春光也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在自己这棵病树的前头已经万木皆春。只要国家能够步入正轨,只要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自己的理想愿望也就实现了。

尾联顺势而下,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我本来已经不想再拼搏战斗了,可是您赠送的美好诗篇又鼓舞了我,凭着您敬的这杯美酒,我将精神倍增。沉郁豪放,坚韧不拔,结穴豹尾,跌宕起伏,确乎酬赠诗中的顶级之作。

先获其珠,鳞甲何用 首赋《金陵》 四人罢唱

白刘赠答,整个过程俨然篮球中的经典空中接力:白居易在后场一记大力长传,位置不偏不倚,力度恰到好处;刘禹锡前场飞身接球,直接扣篮命中。天衣无缝,流畅自然;文气一贯,首尾相衔。千古赠答,高峰独步;珠联璧合,诗坛惊殊。

面对白诗的高峰,刘禹锡完成了超越。特别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白居易在后来所编的《刘白唱和诗集解》序言中说: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若妙与神,则吾岂敢?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矣!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持。

现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早已进入中华成语序列中,且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之新意。中华成语的基本形式为四字,像这样两句诗、十四个字的成语,真可谓凤毛麟角。

据五代后蜀何光远《鉴诫录》所云,刘禹锡还曾挑战过一次白居易。有一天,元稹、刘禹锡、韦楚客、白居易同会乐天之居,谈论南朝兴废之事。白居易说: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刘禹锡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诗中写道: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荒苑至今生茂草,古城依旧枕寒流。而今四海归皇化,两岸萧萧芦荻秋。

白居易看了刘诗后说:四人探骊,吾子先获其珠,所余鳞甲何用?其他三人,于是罢唱。但据考证,刘禹锡当时未至长安,四位诗人也不可能同会乐天之居。故事中刘禹锡所吟诵的《金陵怀古》,今作《西塞山怀古》,主要是后四句不同: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一千多年前的一场诗歌PK刘禹锡靠什么连胜白居易?

一千多年前的一场诗歌PK刘禹锡靠什么连胜白居易?

《西塞山怀古》书法作品(资料图)

虽然史家对此战真实性存疑,不过刘禹锡令白居易罢唱的故事影响还是颇大的。从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尤袤的《全唐诗话》、阮阅的《诗话总龟》,到清代方世举的《兰丛诗话》、汪师韩的《诗学纂闻》、翁方纲的《石洲诗话》、薛雪的《一瓢诗话》、施补华的《岘佣说诗》,再到近代俞陛云的《诗境浅说》等,均有称引。所以,从诗坛趣闻角度来说,刘禹锡挑战白居易是两战两胜了。

胡姚 发表于 2025-4-23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白诗战:一场跨越千年的才情博弈

在中国诗歌的璀璨星河中,刘禹锡与白居易的"扬州诗战"堪称中唐最富戏剧性的文学交锋。公元826年冬,两位同庚诗豪在扬州相遇,一场看似寻常的文人雅集,却因诗歌唱和而载入史册。细究这场"诗战",刘禹锡的胜出绝非偶然,而是其诗学造诣与人生境界的必然展现。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实非平庸之作。诗中"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化用不着痕迹,"二十三年折太多"的慨叹情真意切。白诗以通俗见长,此作延续其"老妪能解"的一贯风格,用典似浅实深,抒情似淡实浓。今人贬低此诗,多因未能体察中唐诗歌"看似平常最奇崛"的美学追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胜场,首在立意高远。面对白居易对其二十三年贬谪生涯的同情,刘禹锡不陷于自怜,而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展现豁达胸襟。这种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长河中的宏大视野,使诗歌境界陡然升华。清人沈德潜评此诗"英迈之气,老而不衰",正道出刘诗的气骨所在。

用典艺术尤为精彩。向秀闻笛思嵇康、王质观棋烂柯两个典故的运用,既暗合自己贬谪归来的处境,又构成时空交错的诗意空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十四字中,个人感伤与历史沧桑交织,展现出刘禹锡熔铸典故的非凡功力。这种"用事如不用"的高超技艺,使其诗作既有典雅的文人气质,又不失流畅的自然韵味。

从诗歌发展史观之,刘白之争实为两种诗歌美学的对话。白居易代表的新乐府运动追求通俗晓畅,刘禹锡则秉持"境生于象外"的艺术理念。扬州唱和中,刘诗既能吸纳白诗的平易之长,又保持了自己凝练深沉的特色,这种兼收并蓄的创作态度,正是其胜出的深层原因。

千年已降,当我们重读这两首诗作,胜负或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诗战展现了唐诗鼎盛时期文人相重的风雅传统,以及中国诗歌"和而不同"的博大境界。刘禹锡的胜利,不仅是才情的胜利,更是人格与境界的胜利,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珍贵的传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