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1|回复: 1

[文化资讯] 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自序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7-27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自序

有时文化的意思,就是自说自话。如两个孩童“聊天”,看似热火朝天,其实是各自咿呀。待到他们长大成人,便会生出些执念。“忠诚”亦是一种执念,为了有序可循而被江湖围困:宁犯朝廷之法,不负江湖之义。    

章太炎这个人,有童真的一面,也有义气的一面,他的笔热得滚烫,下起笔来却是冷静得不得了。他不会把周遭当作废墟,古文学的诗意固然灿烂,然而只在语词的意义上才有韵味。如果做不成进步社会的宠儿,那就干脆做个令人憎恶的幽灵,怀着慈悲的幽灵。

与那些废墟中呼唤旧日虚荣的声音不同,章太炎的声音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另一种语言。他是竭力避免感伤怨怼的,一面是勉勉强强的历史自豪感,另一面却是坚硬的“民族主义”。“废墟中的忧伤”,“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等,把美人之死置于画幅的中央,章太炎不是这样的画家。

清帝逊位,民国初建,人们乐见共和国之进步,却把自己的房间布置得跟博物馆一样。章太炎心中也有这样的一座博物馆。放逐、废黜、谋杀、争权夺利、夷为平地的种种故事,构成了帝国重生的巨大画幅。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寂静如空宅的一座座宫殿,人人视之为老朽破旧的怪物。在这个灰色国度里,人们不是在对抗哀伤,就是把它一点一点地内化为自己的哀伤。只有章太炎,在这个忧伤的国度里宣称:即便全世界都是凉的,他的笔也不会失了温度。

风格是宿命的。章太炎的人生里既有果敢,也有退却,总怀着大信。他远远观望,一尘不染,如游吟诗人。敏感于人世变迁,用颤抖的笔勾画出一条连绵不断的感知溪流,在章太炎那里,这个溪流是革命的意识流。

一个好作家一定是比读者先感到厌倦,才能有创造力爆发的新起点,章太炎就是这样的好作家。思想界的突变、反抗、阻塞、挣扎与摒弃,全在数年间发生。尽管写作风格极端,章太炎也与同代人一样,生活在平常人的遗憾中。他是用文字的碎片把自己包装成另一个人,这些碎片暗暗指向一个神秘的海滩,他和他的读者绕过迷宫才能到达,旅程漫长,但充满快乐。

章太炎的文字很轻,让人看到包裹着事物的空气,于是,读者便进入到一种奇特的飘浮状态。对于这个状态,有人视之为自治领地,也有人看到一座装满无知与怀疑的地窖,章太炎是时时游离于这两座城池。他的一支笔肯定中有怀疑,否定中又藏着恳切。

对于中华民国,章太炎一直心存疑惧: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命运。而且不管人们做什么,都是中国式的中国人;另一方面,也是往往被忽略的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意味着一种假象。一个面具,他可以从容地处理掉那些欧洲的难题、美洲的难题、日本的难题,而且从来都不是“盲目”地处理,也并不受什么特别的约束。人们只是用新的取代了旧的,或者是用旧的克服了新的。

民国是个巨大的梦境:革命者挨过无数的不眠之夜,民众却鼾声如雷。读书人彻夜高谈阔论,洋车夫却梦着面包,没人在乎什么失落的家园,倘是家破人亡也就罢了,痛苦的是家破人不亡。章太炎毫不犹豫地放了一把火,才惊醒了梦中人。

曹植说“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有点自暴自弃的意思,到底不如曹操的《秋胡行》:“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人生,还是一意向上的好,太炎先生和他的中国都乐在其中。

(此为《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作者自序。)

孔冈占 发表于 2025-4-6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章太炎:废墟中的清醒者

"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先生这一自况,恰似其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在近代中国这片文化废墟上,他既非沉溺于感伤的怀旧者,亦非盲目乐观的进步论者,而是一位始终保持思想清醒的孤独行者。他的文字如刀,剖开了一个时代的矛盾与困境。

章太炎的"童真"实为一种珍贵的智性品质。这种童真不是无知的天真,而是拒绝被既定框架束缚的思想自由。当众人或匍匐于皇权之下,或狂热追逐西方思潮时,他却能保持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直接与诚实。他的"义气"亦非简单的江湖道义,而是对文化命脉的坚守。在《訄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既能深入古典堂奥,又能直面现代性挑战的思想者。这种双重能力,使他在一片文化失语中,仍能找到表达的声音。

面对晚清民初的文化废墟,章太炎表现出独特的姿态。与那些在废墟中哀叹的遗老不同,他拒绝将古典文化博物馆化;与全盘西化的激进者相异,他又坚持从传统中寻找再生资源。他的民族主义不是排外的情绪宣泄,而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理性认知之上。在《国故论衡》中,他展现了一种既非保守亦非激进的文化立场——这恰是当代学人最应珍视的思想遗产。

章太炎文字的特殊重量,在于其"轻"中的深刻。这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实为一种高超的修辞策略。他用轻盈的文字承载沉重的思想,使读者在"飘浮状态"中获得新的认知视角。这种写作艺术,打破了当时思想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他对中华民国的复杂态度——既认同又质疑,既期待又警惕——展现了一位真正思想者的成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对现代性困境的深刻洞察,而非简单的政治站队。

当代学人重温章太炎,不仅是为了了解一段历史,更是为寻找应对当下文化困境的思想资源。在一个新的"价值废墟"时代,我们需要的正是章太炎那种既坚守文化主体性,又保持开放批判的精神姿态。他的思想路径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复兴,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回归,也不是对外来的盲目追随,而是在深刻自省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这种精神,或许才是章太炎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