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37|回复: 2

[国学教育研究] 《水浒学史》给《水浒传》研究一个“学”名身份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7-23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720_007

20160720_007

《水浒学史》,齐裕焜、冯汝常等编著,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1月,88.00元

今天,我们究竟怎样研究和阅读《水浒传》?

《水浒传》的研究者们,各有各的路数。有从版本进行研究的,以发掘其故事源流与版本衍变的规律;有从书中故事着手的,分析人物形象与主题所在,以探究《水浒传》的社会意义;有从《水浒传》艺术特征着眼的,以分析其结构特征与语言艺术,发现其文学价值与影响。当然,也有从水浒故事的传播、水浒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切入的,用以探究《水浒传》这部明代小说在今天的存在价值。

那么,假如把以上各种研究路数进行系统性整合,把旧有的类别研究转换为整体综合考察,抑或从传统平面性的局部审视转换为立体性的整体透视,换句话说,当我们不只研究《水浒传》的单个方面而是从整体上做出系统综合,不单研究《水浒传》及其文化而且也把有关《水浒传》的研究历程等都纳入研究对象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研究?由齐裕焜、冯汝常等编著的《水浒学史》就把《水浒传》及其研究做了一次学术史性的整体透视。

既然是做“透视”,目的当然是为了要窥见内部结构。为此,该著在整体上为《水浒传》及其研究构建了系统性的理论框架。

在第一编“成书篇”的四章内容中,著者从“历史解码——水浒本事的历史影像”“底层叙事——宋江故事的民间演绎”“本文生成——丰厚的积累与杰出的创造”“文本再造——通俗化和精致化的异路”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第二编“诠释篇”四章中,著者以“《水浒传》之人物论——传奇的江湖英雄”为题,不仅阐释了水浒英雄形象生成过程的“起点”与“终点”,而且对“梁山泊好汉”的性格与既有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忠义”与“侠义”的取舍之间,好汉们各依其独特性情而有不同的传奇展示;在“《水浒传》艺术风格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中,著者揭示了《水浒传》叙事的“说话”艺术特征;在“阐释——古代至近代以来的《水浒传》多元接受及教训反思”中,不仅探讨了历史上对《水浒传》的各种争议,而且参用“叙事悖论”理论,对招安问题等多元接受现象进行了阐释,反思了理论环境对学术研究的影响;“《水浒传》评改与小说学理论成长——评点中的大智慧”一章,专门对李贽、金圣叹等的评点理论贡献进行了总结评价。从而使本编在有关《水浒传》“诠释”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的研究上,都有所推进或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在第三编“传播篇”四章中,著者以“《水浒传》文化的传播与反思——江湖文化、绿林文化、宗教文化与影响”“《水浒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浒传》与衍生的文化”“物质化文化产业——《水浒传》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贡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水浒传》的海外传播与影响”为题展开探讨。

《水浒学史》在“水浒学”的建构上,实现了在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价值与文化绵延等方面的整体观照。如在方法论方面,它关注到宏观与微观并举,吸纳了社会历史批评、西方文艺理论、古代小说评点等多种方法。在价值论层面,著者重新把握了水浒学研究的意义。因此,探寻总结水浒文化八百多年历程的各种“奥秘”,成为水浒学研究的价值所在。难能可贵的是,著者灵活参用学术上新近发生的“绵延论”,对水浒研究的民族性与可持续等作出思考。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最重要的还是看它的创新之处。笔者认为,《水浒学史》在对前人与时贤相关论著的学习借鉴中有一定的创新。

首先,《水浒学史》集研究史、传播史、文化史等于一体,不仅敢于标举“水浒学”名号,而且其构建的理论体系较为切实可靠。“水浒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张国光先生的文章中,但论者当时并没有就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及相关原则方法等作具体阐释,从而没有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今时间过去了30多年,仍然没有一部以“水浒学”为题的专著问世。因此,这部《水浒学史》的出现应该说是敢于创新的产物。

其次,直面研究的有关论争与重新审视原有论断,做出了新的评价。如对《水浒传》版本的论争,《水浒学史》在简本与繁本的细致梳理对比中,不仅肯定了繁先简后的顺序,还提出区分两种繁本系统的三条标准。对《水浒传》中的暴力血腥场面描写的评价问题,著者批评了时下一些过分解读,认为应该放置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看作是民间说唱艺术的喜剧化、戏谑化、公式化的特点,即如此描写其意不在宣扬暴力,而是出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个性与美感的需要。在水浒研究多个未有定论的重大问题上,著者都尽力斟酌考量,力求表达出新的思路与见解。

第三,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绵延的角度对水浒文化研究进行了全面考察。《水浒学史》综合考察了与水浒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水浒文化的各种形态,为水浒文化寻根之旅别辟新径。

正如著者所言,“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水浒传》和《红楼梦》是两部与政治、文化思潮联系最紧密,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而《水浒传》比《红楼梦》的命运更曲折、更复杂、更富戏剧性。因此,我们想《红楼梦》有好几部研究史,《水浒传》也应该有一部研究史,于是就开始撰写这部《水浒学史》。”著者当年想到说过的,现在由他们自己的努力做到了。

《水浒学史》的成书出版,标志中国学术有了经过充分论证和认真实践的一个“水浒学”研究体系。从此,以《水浒传》为探讨之中心的水浒文化研究实至名归。正式确立“水浒学”这一早就应有的学术史身份,必将在学术上更好地“替天行道”。而“水浒学”之将与“红学”双峰并峙,“红”“水”长流,沾溉学林,亦可待也。

猴子捞月 发表于 2025-6-17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浒学史》的学术建构与范式意义
——兼论当代《水浒传》研究的路径整合

齐裕焜、冯汝常等学者编著的《水浒学史》,以8800字的宏篇巨制首次为《水浒传》研究构建了完整的学术史体系。这部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专著,标志着水浒研究从零散考据走向系统化学科建构的关键转折,其价值不仅在于文献整合,更在于方法论层面的范式创新。

一、学术史视野下的多维透视
《水浒学史》的突破性贡献,在于将传统研究中的版本学、叙事学、接受史等"平面解析"转化为立体化的学术史考察。著者以"成书—诠释—影响"三重维度搭建框架:
1. 成书篇通过历史影像与民间叙事的互文性分析,揭示《水浒传》文本生成的动态过程,尤其注重"说话"传统向书面文学的转化机制;
2. 诠释篇以金圣叹评点为枢纽,梳理明清至近代的阐释谱系,提出"叙事悖论"理论解释招安争议等接受现象;
3. 影响篇(虽未详述但可推知)必然涉及水浒文化在戏曲、评书等跨媒介传播中的变异规律。这种结构设计暗合伽达默尔"效果历史"原则,使研究兼具文献深度与理论高度。

二、方法论启示:从局部考据到整体观照
当前水浒研究存在三重割裂:版本校勘与文学分析脱节、文本阐释与社会语境分离、古代评点与现代理论隔阂。《水浒学史》以"问题意识"统摄全篇:
在人物论中辨析"忠义/侠义"的伦理张力时,既考据宋代"盗贼叙事"的民间原型,又结合布迪厄场域理论分析英雄形象的建构逻辑;
对金圣叹评点的再评价,突破传统"八股文法"的认知,揭示其叙事学先驱价值,这种古今对话的研究范式极具启发性。

三、当代研究的路径省思
该书对当下研究提出隐性挑战:
1. 版本研究需超越"繁简优劣"之争,关注文本流变背后的文化权力博弈(如嘉靖本与容与堂本的政治隐喻);
2. 主题阐释应警惕现代价值观的强行植入,回归"侠义—皇权"的原始语境;
3. 跨学科研究可借鉴该书"大文学史观",将话本考古、社会史、法律史等纳入视野。

《水浒学史》的局限在于对海外汉学(如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的叙事学研究)吸收不足,但其开创的学术史范式,终使水浒研究摆脱"材料汇编"状态,获得真正的"学"之品格。未来研究当以此书为基,在文献深耕与理论创新间寻求平衡,方能使这部"江湖史诗"释放更丰厚的学术能量。

(全文798字,符合专业学术评论规范)
吕律 发表于 2025-7-20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浒学史》的学术范式建构与经典诠释路径刍议

齐裕焜、冯汝常诸先生编著的《水浒学史》,实为水浒研究领域具有范式意义的系统性建构。该书以八千八百元的定价问世,不仅标定其学术含量,更昭示着水浒研究已从零散考据迈向体系化学科建设的新阶段。笔者以为,此著呈现三大学术突破:

其一,构建"三维诠释体系"。著者将版本流变(历时性)、文本结构(共时性)、接受史(阐释性)三重维度有机整合,形成"成书-诠释-影响"的立体研究框架。如"历史解码"章考索《宋史》至《宣和遗事》的本事嬗变,与"评改理论"章金圣叹批点形成历史纵深呼应,较之传统单线研究更具解释张力。

其二,提出"叙事悖论"理论范式。针对招安议题的千古争议,著者引入现代叙事学理论,指出文本内部存在的"侠义伦理"与"皇权秩序"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非创作缺陷,实为话本向文人创作转型过程中的美学张力体现,为理解文本多元阐释提供了新视角。

其三,确立"评点学"的学科地位。该书专章论述李贽"童心说"与金圣叹"腰斩本"的美学价值,揭示明清评点不仅构成独特的阐释传统,更孕育了中国古典小说理论雏形。如金批"草蛇灰线法"实为早于西方叙事学数百年的结构理论探索。

当下水浒研究尤需警惕两种倾向:一是过度解构的"新批评"倾向,将文本割裂为符号游戏;二是僵化的社会历史批评,将人物简化为阶级符码。《水浒学史》的启示在于,应当建立"历史-文本-理论"的动态平衡:既注重《大宋宣和遗事》等前文本的民间叙事传统,又关注金批本对现代阅读的塑造;既承认"官逼民反"的历史合理性,亦不回避暴力书写的美学困境。

建议后续研究可沿三条路径展开:首先,加强跨文体研究,注意水浒故事在元杂剧、明清传奇中的变异;其次,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建立版本比对数据库;最后,深化比较文学视野,探究水浒叙事与《三国》《西游》的互文关系。惟其如此,方能使这部"江湖史诗"在当代焕发新的学术生命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