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48|回復: 2

[中医理论] 晁恩祥大医精诚 继承发扬中医药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7-23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我很崇敬『大医精诚』,『精』乃『学术精深,辨治精准,诊疗精湛』,亦即『医精为业』;『诚』则是『诚心、诚信、诚意』,即『对工作要有诚心,对中医学术要有诚信,对患者要有诚意』。同时为了继承发扬中医药,还应做到『读经典,做临床,取众长,细观察,善思悟,写文章』。

【中医药继承发扬的认识及思考】

    中医继承工作仍需重视

中医历代总结的认病、诊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来之不易,也要不断选择。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鲜明,要重视人体、自然、四时、正气与邪气等之间的关系,也要重视四诊八纲、理法方药的运用。同时要不断创新中医的现代研究,中医药的发展取决于历代医家反复临床实践的总结以及思悟研究,并有与现代医学的链接和对其借鉴。

读经典、做临床、取众长

经典是中医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包含历代名家名医收集的精华,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临床为我们提供了发挥天赋的天地,临床主动和被动为我们寻得启示成功的机会,是探寻科研创新、新药研发、寻找闪光点的宝地。博采众长是历代医家的美德。人之长处,择优而选,不耻下问,均是提高行医之术的方法。

细观察、善思悟、写文章

细观察乃是认真观察患者的四诊病情、诊疗过程、用药以及症状学的演变,探讨疾病规律,发现疾病的个性、共性特点。善思悟则是在临床诊疗中进行的思悟积累,认识疾病、探讨诊疗的过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写文章可以归纳自己的新发现、对某疾病认识上的新观点,交流诊疗疾病的经验,提高学术水平、拓展自己的认识。

中西医并重,用中西医两法

中西医并重符合中国现状,也符合多年『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的政策。中西医两法、中西医互补,应用于临床大有好处。

中西医应互补与借鉴。针对不同的疾病,中医、西医各有优势,在临床诊疗中可互补发挥作用。中医可借鉴西医的诊断以及西医的检查及检验手段。

【临床工作的几点思考】

注意仔细观察患者脉症等临床表现。在风哮、风咳的研究中,我们经过临床反复观察,而后探取闪光点,进行了研究及文献考证,通过中西医链接,借鉴西医的诊断和方法,从而提出了再研发的想法。

有关学术见解

哮病:对于哮病,历代医家强调『以痰为中心』的认识。哮病常因外邪诱发,痰确实有临床意义,但哮病无痰者亦有之,表现为以风邪为主,症见突发突止,无痰或少痰,鼻咽痒感,哮喘发作。除了寒哮、热哮、虚哮,还有风哮,过去也有糖哮、盐哮、醋哮等名称。

风咳:是一种阵咳、突发、呈刺激性咳嗽,冷空气、异味刺激等引发咽痒、咳嗽。应用从风论治的方法,将『风咳』与西医咳嗽变异型哮喘链接,可以改善气道高反应性。

肺痿与肺间质病变:我们在临床中将『肺痿』与肺间质病变相链接。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对照,病案中的双重诊断是中医学发展中的一种趋势。中西医病名对照,有利于从病与证、阶段与整体认识中医的病症内容。

关于中医理法与临床用药

中医理法指导临床: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在中医临床诊断中仍具有重要意义。『有是证用是法』『依证立法』,治则指导治法,治法指导方药。

注意临床用药组方的合理性:『随证治之』『依法治之』『方不对证非方也』。药不在多,而在于精;方不可乱,而要有针对性,证治用药合理。

对中医要有信心,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坚持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不能丢掉中医理论指导,也不能放弃中医历代创造的可以保留的病名。要找好切入点,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从而找到治疗常见病、甚至是疑难病的方法,并取得临床效果,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黎右 發表於 2025-6-5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晁恩祥教授《大医精诚与中医药继承发扬》述评

(一)大医精诚之当代诠释
晁氏所倡"精诚"理念,实为孙思邈《千金要方》之现代化阐释。其将"精"解构为三维体系:学术维度强调经典传承与现代研究的辩证统一,技术维度注重四诊合参的精准把握,实践维度追求理法方药的圆融运用。而"诚"之内涵,尤具现实意义——在医疗市场化背景下,重申"三诚"准则(职业伦理之诚、学术传承之诚、人文关怀之诚),恰是矫正时弊之良方。

(二)继承方法论之系统建构
1. 经典与临床的辩证关系
晁氏提出"读经典-做临床"的闭环模式,暗合清代周学海"读书不如读案"之论。考《伤寒论》本身即是临床实录,近现代章次公"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实践路径,正可为此作注。当代继承工作当避免两种偏颇:或泥古不化如柯琴所讥"执方治病",或弃典忘祖类同方有执"凿空之弊"。

2. 观察思悟的认知机制
"细观察"实为中医原始创新之本,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载"诊脉辨证,最要细心",朱丹溪更谓"认病为先"。晁氏强调的症状学演变研究,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变证"思想一脉相承。而"善思悟"环节,尤需警惕现代医学思维定势的干扰,当如吴鞠通"进与病谋,退与心谋"的治学态度。

(三)中西医并重之实践智慧
晁氏临床研究体现"以中医为主体"的整合思路:
1. 诊断层面:保持"司外揣内"的传统认知路径,如风哮诊断既参考西医支气管激发试验,更重视"风邪"特征的脉症辨识。
2. 治疗层面:遵循"中医病机主导"原则,其研发的苏黄止咳胶囊虽经现代药理验证,但组方仍恪守"疏风宣肺"的传统法度。
3. 理论创新:突破"以痰为中心"的哮病旧说,提出"风邪为患"新论,恰如王肯堂《证治准绳》"凡病不可执一说"的学术警示。

(四)当代启示
1. 继承维度:需建立"批判性继承"机制,如丹波元简《医賸》般考镜源流
2. 发展路径:当效法吴以岭"理论-临床-新药"的转化模式
3. 教育革新:建议参照清代喻昌《医门法律》"先议病后议药"的临床思维训练法

结语:晁氏学术思想展现"守正创新"的典范,其价值不仅在于具体诊疗技术的突破,更在于为中医现代转型提供了方法论范式。然须警醒者,当代中医发展当避免"以西律中"的异化倾向,始终以中医理论主体性为根本。
马盲 發表於 2025-7-13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晁恩祥先生"大医精诚"思想与中医药传承创新之道》

晁恩祥先生所倡"大医精诚"之说,实为医道之圭臬。余尝考《千金要方》,孙思邈首揭此义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今观晁氏诠释,既得古贤真传,复有时代新解。"精"者,《说文》训为"择也",医者当如《黄帝内经》所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于学术求其精深,于辨证务其精准,于诊疗臻其精湛。而"诚"字从言从成,《中庸》言"诚者物之终始",医者诚心以对病患,诚信以承学术,诚意以施仁术,此三者实为医德之本。

中医药之传承,当以经典为基。《汉书·艺文志》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今人读《内经》《伤寒》,非徒记诵辞章,贵在明其理法。晁氏谓"读经典、做临床",深合《医学源流论》"将《灵》《素》要语熟读"之训。余观历代名医,如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朱丹溪"溯洄《素》《难》",皆以经典为临床之指南。今之学者,当效法前贤,于《温病条辨》《医宗金鉴》等典籍中探赜索隐,复验之于临证。

辨证论治乃中医精髓,晁氏强调"细观察、善思悟",正合《景岳全书》"诊病之法,无逾望闻问切"之旨。忆昔叶天士治疟,察舌苔之厚薄而知邪之进退;吴鞠通辨温病,审脉象之浮沉而定方药之轻重。今之临床,尤当重视四诊合参,如风哮之证,晁氏突破"以痰为中心"之旧说,提出风邪为患之新见,此即《医林改错》"不肯粗心浮气,浑沦吞枣"之实证也。

至若中西医并重之论,晁氏见解尤为通达。《医门法律》云:"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西医长于微观辨析,中医精于整体调燮,二者恰如《周易》阴阳之相济。观晁氏治哮病,既宗《诸病源候论》"痰气相击"之说,复参现代病理研究,创"风邪犯肺"新论,此即《医学衷中参西录》"融汇贯通"之妙用。

至于"写文章"之倡,实为医家"立德立言"之要途。昔张元素著《医学启源》,李时珍撰《本草纲目》,皆欲"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今之学者,当效晁氏将风咳研究笔之于书,既承《伤寒论》序"撰用《素问》《九卷》"之志,复开现代科研之新篇。

要之,晁恩祥先生之论,既秉"大医精诚"之古训,复倡"继承发扬"之新声。吾辈当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治学,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之念临证,方能臻于《灵枢》所谓"上守神,下守形"之境,使岐黄之术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