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87|回覆: 2

[醫藥資訊] 清宮醫案御病有方 急診不慌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7-23 06: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清宮醫案御病有方 急診不慌

清宮醫案御病有方 急診不慌

清宮運用生脈散醫案

    清代宮廷醫案對御醫的治療經驗進行了完備的記錄,高度體現了清代宮廷醫學的水平。其中對於危急重症的治療,亦值得我們學習。

【治厥證強調益氣健脾】

    中醫學認為,厥證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氣機逆亂,升降失調,氣血陰陽不相接續為基本病機;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急性病症。

    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二日,張肇基、李德宣請得祿貴人脈息細澀,系氣虛痰厥之症,以致昏迷不省人事,服蘇和丸神識漸清,惟氣弱身軟,時或迷暈,痰熱猶盛,議用育神化痰湯調理。

    茯神三錢,遠志一錢五分,白朮二錢,橘紅一錢五分,半夏二錢,白芍一錢五分,扁豆四錢,澤瀉一錢五分,棗仁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

    引用建蓮肉三錢,生薑二片,晚服。

    縱觀全方,以二陳湯化痰,建蓮、棗仁、遠志、茯神養心育神,白朮、扁豆、澤瀉、甘草健脾。

    與一般治療痰厥之方法不同,清宮治療厥證,強調益氣健脾。對於厥證的病機,普遍認為是氣機突然逆亂,升降乖戾,氣血陰陽不相順接。

    正如【景岳全書•厥逆】所述:『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氣血敗亂之謂。』然而脾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又主運化。脾氣健運,則中焦之氣機暢達,進而一身之氣機順接,則厥證可漸愈。

    另外,縱觀清宮中關於厥證的記載,不難發現,清宮之人體質柔弱多虛,多患痰厥;而脾為生痰之源,因此,從健脾入手,更體現了『治病求本』的思想。

【開閉法解神昏閉脫證】

    神昏是以神志不清為特徵,多由心腦受邪、竅絡不通,神明被蒙所致。多種疾病如驚厥、時行熱病、痰證、癇證、暑病,以及中風、癃閉、疫毒痢、臌脹等,在其病情發展到嚴重階段,皆可出現神昏之危候。

    根據病機、症狀的不同,神昏常見內閉、外脫兩種。脫證屬虛,急當溫補固脫,閉證屬實,因邪氣壅盛,蒙蔽清竅,導致神機閉塞而出現一系列的症狀。故當用芳香開竅之法,本法辛香走竄,具有開竅通關,啟閉醒神之功。

    觀歷代醫家治療神昏閉脫的治法大體如上,清宮御醫之治療也與一般常法相一致。但是通過對清宮醫案的研究,筆者發現,清宮中尚有獨特之方藥。許多成方至今仍被廣泛應用。

    如治療閉症之秘傳通竅仙方(生半夏、藜蘆、細辛、豬牙皂分別煎汁浸泡藥棉,並取蟾酥化)、牛黃清心丸、十香反魂丹、烏梅擦牙等。牛黃清心丸,取牛黃、麝香、犀角、羚羊、人參等貴重藥材為方,具有祛風、化痰、理氣、調血等多種功用,與【痘疹世醫心法】所傳之牛黃清心丸不同。適用於痰熱客於心經,所致神昏錯語等症。

【喜用生脈散救治瀕死】

    筆者通過歸納整理清宮醫藥檔案中帝后王公之臨終醫案,發現御醫對於臨危病人最常用生脈散加減進行救治。生脈散被視為宮中之救命仙方,推崇備至。

    生脈散以人參為君藥,其性甘溫,益元氣,補肺氣,生津液;麥門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生津,是為臣藥。二味合用,則益氣養陰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溫,斂肺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三者一補一潤一斂,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故名『生脈』。【醫方集解】說:『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後世多用於救治氣陰耗傷之脫證。

    清宮之中,乾隆、嘉慶、慈禧、同治、光緒等臨終時皆用生脈散加減,且不論其療效如何,但據其所載脈案,應用生脈散及其變方實為對症。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張仲元、戴家瑜請得皇太后脈息左部不勻,右部細數,氣虛痰生,精神萎頓,舌短口乾,胃不納食,勢甚危篤,勉擬益氣生津之法調理。

    人參須五分,麥冬二錢,鮮石斛二錢,老米一兩,水煎服。

    此外,根據慈禧臨終之脈案分析,其病以老年性肺炎可能性最大,醫方以生脈散益氣生津,與其病機相契合。

【危重症也食療】

    清宮御醫重視食療養生,倡導藥食同源,曾有用西瓜水治療夏季感受暑濕發熱氣閉之症的記載。這是因為西瓜善清暑熱,有天然白虎湯之譽。不僅如此,對於一些危重病人,亦善於通過飲食調理,以恢復其胃氣,看似緩不濟急,但仍有不少轉危為安之脈案。

    康熙朝赫世亨患痢疾,久治不愈,御醫診治為『下痢紅白,色如魚腦,裏急後重,腰腹疼痛,年老氣虛,又兼病後六脈尚大,脈症不齊,其病甚險,恐變虛脫之症』,後改為飲食療治,賞食野味,和養胃氣。腹瀉自止,胃氣漸開,六脈稍起。

    可見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和養,蘇其胃氣,則虛脫之險症得以挽回。

    另如慈禧臨終前之脈案,亦有『糯米飯鍋巴……』等飲食和養胃氣的治療。中醫學歷來非常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清宮御醫在危急重症之時仍能處處注意顧護胃氣的思想,實屬可貴。

奚美 發表於 2025-6-5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宮醫案生脈散運用發微】

清宮醫案所載生脈散運用之妙,實堪為急症救治之圭臬。考此方肇端於金代張元素【醫學啟源】,由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組成,看似簡樸,然配伍精當,深合"益氣生津、斂陰固脫"之旨。今就清宮運用之特色,分述如次:

一、辨證施治之精微
乾隆朝醫案載惇妃"脈息虛數,汗出不止"之證,御醫以生脈散加浮小麥、麻黃根,此乃把握氣陰兩脫之機,佐以固表止汗。較之【內外傷辨惑論】原方,更顯宮廷用藥之縝密。尤當注意者,清宮於暑熱傷津或高熱神昏之際,常以鮮藿香、鮮佩蘭為引,既存原方固本之效,又增芳香化濁之功。

二、劑型應變之靈活
光緒年間脈案顯示,對於"厥逆脈微"之急症,御醫多採用"生脈散急煎頻服",或改制為"生脈飲子"以便吞咽。更值稱道者,遇痰厥兼氣陰兩傷者,則化裁為生脈二陳湯,此正合【醫宗金鑒】"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訓。觀同治帝天花危症醫案,以生脈散合紫雪丹,既固元氣,又開熱閉,足見御醫臨證變通之妙。

三、預防調護之先見
清宮尤重"治未病",每於王公大臣出征、巡幸前,預賜生脈散製備之"代茶飲"。此與【溫病條辨】"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之論暗合。慈禧太后晚年脈案中,常見"生脈散加茯神、棗仁"之調理方,體現"既病防變"之旨。

今人研習清宮醫案,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如治現代心源性休克,可參生脈散配伍之理,酌加丹參、川芎等活血之品;於熱性病脫水之症,不妨借鑑清宮"生脈白虎合劑"之思路。然須切記,運用古方貴在把握"益氣固脫"之核心病機,方不致犯虛虛實實之戒。

要之,清宮生脈散之運用,既承仲景"保胃氣、存津液"之訓,又開現代急救醫學"多靶點干預"之先聲,實為傳統醫學寶庫中璀璨明珠。學者若能參透其中三昧,於當今急危重症之救治,必能有所裨益。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6-29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宮醫案治厥證要義闡微】

清宮醫案所載祿貴人痰厥案,實為"氣虛痰厥"典型證治。案中御醫張肇基、李德宣以育神化痰湯調治,深得"治痰必先治氣,益氣首重健脾"之三昧。方中白朮、扁豆配茯神,暗合東垣"脾胃一虛,肺氣先絕"之論;更以建蓮肉引經,取"蓮子甘平,得水土之精,最補胃氣"(【本草備要】)之效,確顯宮廷用藥之精微。

考厥證治法,【內經】原有"暴厥者不知與人言"之述,而清宮醫案特重脾土調理,實有深意:其一,清室貴族多養尊處優,脾虛濕盛體質十居七八,此與【醫宗金鑒】"膏粱之體,痰濕內蘊"說相合;其二,方中不用尋常豁痰峻劑,反以四君子湯化裁,正合景岳"治痰不治脾,非其治也"之訓。尤妙在澤瀉與半夏同用,既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大法,又取"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臨證指南】)之變法。

至若開閉法之運用,清宮秘傳通竅仙方確具特色。考其組方:生半夏與豬牙皂相伍,取"辛咸滌痰"之效;藜蘆配細辛,成"宣壅導滯"之功。較之【和劑局方】至寶丹、紫雪丹等傳統開竅劑,此方尤擅治痰濁壅閉之證。然清宮用藥講究"中病即止",案中特注"分別煎汁"的獨特製法,既減毒性,又存藥效,可見御醫製劑之審慎。

今人研習清宮醫案,當注意三點要義:首辨體質,次察病機,再議方藥。祿貴人案所示"益氣健脾"法,非獨治厥,實為調理宮廷虛損體質之根本。現代急診醫學所謂"多臟器功能維護"理念,與清宮"固護中焦"思想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古今病證雖同,人群體質已異,臨證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得宮廷醫學之真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