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88|回复: 2

[医药资讯] 清宫医案御病有方 急诊不慌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7-23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清宫医案御病有方 急诊不慌

清宫医案御病有方 急诊不慌

清宫运用生脉散医案

    清代宫廷医案对御医的治疗经验进行了完备的记录,高度体现了清代宫廷医学的水平。其中对于危急重症的治疗,亦值得我们学习。

《治厥证强调益气健脾》

    中医学认为,厥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阴阳不相接续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症。

    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二日,张肇基、李德宣请得禄贵人脉息细涩,系气虚痰厥之症,以致昏迷不省人事,服苏和丸神识渐清,惟气弱身软,时或迷晕,痰热犹盛,议用育神化痰汤调理。

    茯神三钱,远志一钱五分,白术二钱,橘红一钱五分,半夏二钱,白芍一钱五分,扁豆四钱,泽泻一钱五分,枣仁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

    引用建莲肉三钱,生姜二片,晚服。

    纵观全方,以二陈汤化痰,建莲、枣仁、远志、茯神养心育神,白术、扁豆、泽泻、甘草健脾。

    与一般治疗痰厥之方法不同,清宫治疗厥证,强调益气健脾。对于厥证的病机,普遍认为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述:“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然而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运化。脾气健运,则中焦之气机畅达,进而一身之气机顺接,则厥证可渐愈。

    另外,纵观清宫中关于厥证的记载,不难发现,清宫之人体质柔弱多虚,多患痰厥;而脾为生痰之源,因此,从健脾入手,更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

《开闭法解神昏闭脱证》

    神昏是以神志不清为特征,多由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所致。多种疾病如惊厥、时行热病、痰证、痫证、暑病,以及中风、癃闭、疫毒痢、臌胀等,在其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皆可出现神昏之危候。

    根据病机、症状的不同,神昏常见内闭、外脱两种。脱证属虚,急当温补固脱,闭证属实,因邪气壅盛,蒙蔽清窍,导致神机闭塞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故当用芳香开窍之法,本法辛香走窜,具有开窍通关,启闭醒神之功。

    观历代医家治疗神昏闭脱的治法大体如上,清宫御医之治疗也与一般常法相一致。但是通过对清宫医案的研究,笔者发现,清宫中尚有独特之方药。许多成方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如治疗闭症之秘传通窍仙方(生半夏、藜芦、细辛、猪牙皂分别煎汁浸泡药棉,并取蟾酥化)、牛黄清心丸、十香反魂丹、乌梅擦牙等。牛黄清心丸,取牛黄、麝香、犀角、羚羊、人参等贵重药材为方,具有祛风、化痰、理气、调血等多种功用,与《痘疹世医心法》所传之牛黄清心丸不同。适用于痰热客于心经,所致神昏错语等症。

《喜用生脉散救治濒死》

    笔者通过归纳整理清宫医药档案中帝后王公之临终医案,发现御医对于临危病人最常用生脉散加减进行救治。生脉散被视为宫中之救命仙方,推崇备至。

    生脉散以人参为君药,其性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是为臣药。二味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者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后世多用于救治气阴耗伤之脱证。

    清宫之中,乾隆、嘉庆、慈禧、同治、光绪等临终时皆用生脉散加减,且不论其疗效如何,但据其所载脉案,应用生脉散及其变方实为对症。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张仲元、戴家瑜请得皇太后脉息左部不匀,右部细数,气虚痰生,精神萎顿,舌短口干,胃不纳食,势甚危笃,勉拟益气生津之法调理。

    人参须五分,麦冬二钱,鲜石斛二钱,老米一两,水煎服。

    此外,根据慈禧临终之脉案分析,其病以老年性肺炎可能性最大,医方以生脉散益气生津,与其病机相契合。

《危重症也食疗》

    清宫御医重视食疗养生,倡导药食同源,曾有用西瓜水治疗夏季感受暑湿发热气闭之症的记载。这是因为西瓜善清暑热,有天然白虎汤之誉。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危重病人,亦善于通过饮食调理,以恢复其胃气,看似缓不济急,但仍有不少转危为安之脉案。

    康熙朝赫世亨患痢疾,久治不愈,御医诊治为“下痢红白,色如鱼脑,里急后重,腰腹疼痛,年老气虚,又兼病后六脉尚大,脉症不齐,其病甚险,恐变虚脱之症”,后改为饮食疗治,赏食野味,和养胃气。腹泻自止,胃气渐开,六脉稍起。

    可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和养,苏其胃气,则虚脱之险症得以挽回。

    另如慈禧临终前之脉案,亦有“糯米饭锅巴……”等饮食和养胃气的治疗。中医学历来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清宫御医在危急重症之时仍能处处注意顾护胃气的思想,实属可贵。

奚美 发表于 2025-6-5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宫医案生脉散运用发微》

清宫医案所载生脉散运用之妙,实堪为急症救治之圭臬。考此方肇端于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组成,看似简朴,然配伍精当,深合"益气生津、敛阴固脱"之旨。今就清宫运用之特色,分述如次:

一、辨证施治之精微
乾隆朝医案载惇妃"脉息虚数,汗出不止"之证,御医以生脉散加浮小麦、麻黄根,此乃把握气阴两脱之机,佐以固表止汗。较之《内外伤辨惑论》原方,更显宫廷用药之缜密。尤当注意者,清宫于暑热伤津或高热神昏之际,常以鲜藿香、鲜佩兰为引,既存原方固本之效,又增芳香化浊之功。

二、剂型应变之灵活
光绪年间脉案显示,对于"厥逆脉微"之急症,御医多采用"生脉散急煎频服",或改制为"生脉饮子"以便吞咽。更值称道者,遇痰厥兼气阴两伤者,则化裁为生脉二陈汤,此正合《医宗金鉴》"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训。观同治帝天花危症医案,以生脉散合紫雪丹,既固元气,又开热闭,足见御医临证变通之妙。

三、预防调护之先见
清宫尤重"治未病",每于王公大臣出征、巡幸前,预赐生脉散制备之"代茶饮"。此与《温病条辨》"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论暗合。慈禧太后晚年脉案中,常见"生脉散加茯神、枣仁"之调理方,体现"既病防变"之旨。

今人研习清宫医案,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如治现代心源性休克,可参生脉散配伍之理,酌加丹参、川芎等活血之品;于热性病脱水之症,不妨借鉴清宫"生脉白虎合剂"之思路。然须切记,运用古方贵在把握"益气固脱"之核心病机,方不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要之,清宫生脉散之运用,既承仲景"保胃气、存津液"之训,又开现代急救医学"多靶点干预"之先声,实为传统医学宝库中璀璨明珠。学者若能参透其中三昧,于当今急危重症之救治,必能有所裨益。
一席事 发表于 2025-6-29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宫医案治厥证要义阐微》

清宫医案所载禄贵人痰厥案,实为"气虚痰厥"典型证治。案中御医张肇基、李德宣以育神化痰汤调治,深得"治痰必先治气,益气首重健脾"之三昧。方中白术、扁豆配茯神,暗合东垣"脾胃一虚,肺气先绝"之论;更以建莲肉引经,取"莲子甘平,得水土之精,最补胃气"(《本草备要》)之效,确显宫廷用药之精微。

考厥证治法,《内经》原有"暴厥者不知与人言"之述,而清宫医案特重脾土调理,实有深意:其一,清室贵族多养尊处优,脾虚湿盛体质十居七八,此与《医宗金鉴》"膏粱之体,痰湿内蕴"说相合;其二,方中不用寻常豁痰峻剂,反以四君子汤化裁,正合景岳"治痰不治脾,非其治也"之训。尤妙在泽泻与半夏同用,既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法,又取"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临证指南》)之变法。

至若开闭法之运用,清宫秘传通窍仙方确具特色。考其组方:生半夏与猪牙皂相伍,取"辛咸涤痰"之效;藜芦配细辛,成"宣壅导滞"之功。较之《和剂局方》至宝丹、紫雪丹等传统开窍剂,此方尤擅治痰浊壅闭之证。然清宫用药讲究"中病即止",案中特注"分别煎汁"的独特制法,既减毒性,又存药效,可见御医制剂之审慎。

今人研习清宫医案,当注意三点要义:首辨体质,次察病机,再议方药。禄贵人案所示"益气健脾"法,非独治厥,实为调理宫廷虚损体质之根本。现代急诊医学所谓"多脏器功能维护"理念,与清宫"固护中焦"思想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古今病证虽同,人群体质已异,临证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得宫廷医学之真传。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