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5|回覆: 2

[中醫理論] 從尚『和』思想看中醫方藥配伍

[複製連結]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6-18 18: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君臣佐使的和諧結構與方藥配伍的調和技巧,它們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藥個體的藥性藥效,又靈活可靠地調控使用了中藥群體的綜合功效。這些與古代哲學『和』的蘊義是何等吻合。它們不僅在總體上體現了『和而不同』,有的還具體體現了『可而有否,否而有可』等古代哲學思想。

    幾千年來,中醫學始終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它與傳統文化之尚『和』,實乃一脈相承。

【中國古代的尚『和』思想】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儒家即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以人爲本的人和。道家則尤爲重視『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的天和。古代典籍【中庸】提出『致中和』的概念,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關於尚『和』,春秋時齊國的晏嬰,更是有著著名的『同和』 (【左傳·昭公二十年】)之辨。晏子堅持了『所謂可而有否焉,所謂否而有可焉,此之謂和』的判斷標準。晏子還以淺顯易懂的事例從哲學的高度論述了同質同構的脆弱性、不合理性,從反面證明了『和而不同』的重要性、必要性。他說:『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子關於『和』『同』的辨析,何其精深。上述事例說明:古代的尚『和』思想,提倡的是不同事物或對立物之間的和諧統一,重視的是開放式的包容。

    傳統文化中的尚『和』思想,其滲透領域極爲寬廣:在政治領域,講和諧社會,大同世界,所謂『小康大同』。在思想領域,哲學家深刻論述同和之差別,爲『和』正本清源,所謂『物一無文,聲一無聽』『可而有否,否而有可』。在古代醫學領域,尚『和』思想更是滲入了理、法、方、藥等各個環節和層次。

【【內經】對尚『和』思想的繼承】

    中醫在漫長的積累發展過程中,將陰陽、五行等古代哲學思想創造性地融入中醫學術體系,也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尚『和』思想。【內經】援『和』入醫,通篇閃耀著尚『和』的光芒。

    【內經】從『道』的高度來把握『和』這一正常狀態,其準則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對於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則強調:『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陰之所生,和本曰和』。對於病態之由來,強調原因在於違『和』。就人體外在因素而言,是『上下相通,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就人體內環境而言,是『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人體的病態,歸根結底,在於陰陽『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至於治療,則是以『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爲前提,或『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及針灸中『迎之隨之,以意和之』。所有這些,總則仍在於『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此外,古代尚『和』思想在【內經】的各個具體層次都有著充分的體現。其內容涉及氣候、環境的天地之和,氣候、環境與人類的天人相應之和,人際之間的人和,人身的陰陽之和、氣血之和、臟腑之和、情志之和、營衛之和、表里之和、勞逸之和、飲食之和等等內容,從而爲後世醫學廣泛應用尚『和』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尚『和』思想用於中醫方藥配伍】

    中醫基礎理論與傳統文化尚『和』思想一脈相承,治法、方藥也同樣如此。

    關於治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的八法之中,和法占有重要地位。需要說明的是,和法講『和』,並非其餘七法不講『和』,因爲『和』有狹義、廣義之別。狹義之和,是調和、和解雙方,通過寒熱並用、補瀉合劑、表里雙解、平其亢厲等以致和。誠如程鍾齡所說『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而和法之外的七法,以及八法之間的互用,仍不離廣義之『和』。實際上,它們都是通過各種手段,以恢復人體陰平陽秘、達到『中和』狀態爲最終目的。

    方從法出,藥爲方統。理法尚『和』,勢必方藥亦然。中藥以草爲本,習稱本草,草本之性,與人殊體。以草木爲藥,藥質入人腸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調和陰陽,和其不和?這就需要首先通過對藥性的調和來實現對人體陰陽的調和。比如中藥的五味化合,以及七情合和,當然更包括方劑組方之君臣佐使的基本結構及方藥配伍技巧。

    中醫遣藥組方時,正是依靠君臣佐使這一基本結構,才做到了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和衷而共濟。如其中佐製藥、反佐藥的使用,可謂獨具匠心。誠如【醫原】所說:『用藥治病,開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開,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輔助之功,或反佐以做嚮導之用。陰陽相須之道,有如此者。』實際上,君臣佐使之和諧正是尚『和』思想在方劑結構上的具體體現。

    關於方藥配伍技巧,則是在功效上的尚『和』。如半夏瀉心湯中黃連、黃芩與乾薑,寒溫並用,以調和寒熱;小青龍湯中乾薑、細辛配五味子,散收相配,使散不傷正,收不留邪;麥門冬湯以麥冬配半夏,二者潤燥得宜,滋而不膩,燥不傷津;黃土湯中以白朮、附子配阿膠、生地,剛柔相濟,實乃陰陽相和之道;四物湯用當歸、川芎之動以活血,配地黃、白芍之靜以養血,動靜結合,使補血之中有行血之用;另外,如濟川煎中升麻與澤瀉,升降兼施,從而使清陽升而濁陰自降;其他還有諸如氣血兼顧、通澀並行等諸多配伍方法。

    君臣佐使的和諧結構與方藥配伍的調和技巧,它們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藥個體的藥性藥效,又靈活可靠地調控使用了中藥群體的綜合功效。這些與古代哲學『和』的蘊義是何等吻合。它們不僅在總體上體現了『和而不同』,有的還具體體現了『可而有否,否而有可』等古代哲學思想。傳統文化中的尚『和』思想及『致中和』的治道,正與醫道心有靈犀一點通。難怪清代著名溫病學家柳寶詒,他將自己的藥鋪和診堂冠名爲『致和堂』。

    放眼這些物化了的尚『和』,我們定會感悟,中醫與傳統文化中的尚『和』思想一脈相承,中醫學的確深深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醫學對尚『和』思想的引入和應用,顯示著以哲映醫的醫哲關係。它給了我們寶貴的啟迪:對於中醫學的傳承和發揚,必須放在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全面掌握包括尚『和』思想在內的傳統哲學的光輝思想,才能真正把握中醫學的學術特點和精深內涵,得其精髓,見其光華。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19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尚"和"思想與中醫方藥配伍的哲學同構】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尚"和"思想,實爲中醫方藥配伍理論的哲學根基。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恰如晏嬰所言"可而有否,否而有可"的辯證統一,其精妙處正在於構建了一種動態平衡的"和態"系統。

一、尚"和"思想的醫學轉化
【中庸】"致中和"的理念在【內經】中演化爲"陰平陽秘"的生理觀。所謂"和本曰和",不僅指陰陽二氣的交感和諧,更體現在方劑配伍中寒熱溫涼的有機組合。如麻黃湯中麻黃與杏仁的宣降相濟,桂枝湯中桂枝與白芍的剛柔互濟,皆暗合"萬物負陰而抱陽"的哲學要義。這種配伍智慧超越了簡單的藥效疊加,而是通過藥物間的生克制化,達成"沖氣以爲和"的治療境界。

二、"和而不同"的組方哲學
晏子"以水濟水"之喻,在方劑學中體現爲"七情合和"的配伍禁忌。良方必遵"君臣佐使"之制:君藥獨擅其功而臣藥不奪其主,佐藥制其偏性而使藥引經報使。譬如四君子湯中人參爲君,白朮爲臣,茯苓爲佐,甘草爲使,各守其分而不相僭越。這種"物一無文"的組方思想,恰是"和而不同"哲學在藥學領域的完美詮釋。

三、違和致病的調控藝術
【內經】"氣相得則和"的診斷觀,衍生出"以平爲期"的治療準則。張仲景創製的瀉心湯系列,通過黃連、黃芩與乾薑、半夏的寒熱並用,實踐了"可而有否"的調和智慧。這種看似矛盾的配伍,實爲打破"同之不可"的僵局,重建機體"陰陽秘固"的和諧狀態。當代研究證實,這種複合用藥模式能多靶點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恰與現代系統生物學"整體湧現性"理論相契合。

結語:
中醫方藥配伍實爲尚"和"思想的物質載體。從【內經】"和於術數"到李杲"升降浮沉"的氣化理論,一以貫之的是對動態平衡的追求。這種肇始於先秦哲學的和諧觀,經過兩千餘年的醫學實踐,已發展爲具有嚴密邏輯的調控體系。在當代醫學轉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背景下,中醫"致中和"的治療智慧,正顯現出超越時代的價值。

(全文798字)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7-20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尚"和"思想與中醫方藥配伍的哲學同構】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尚"和"思想,與中醫方藥配伍理論存在著深刻的同構關係。這種同構不僅體現在理論層面,更在臨床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診療體系。本文將從哲學本原、理論建構和臨床實踐三個維度,剖析這一文化現象。

從哲學本原來看,【周易】"保合太和"思想爲中醫理論提供了形上依據。【中庸】"致中和"的命題,在【內經】中被轉化爲"陰平陽秘"的生理觀。晏嬰"和同之辨"所揭示的差異性統一原則,恰與中醫"君臣佐使"的組方理念相呼應。這種哲學滲透不是簡單的概念移植,而是通過"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實現的創造性轉化。

在理論建構方面,【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爲期",確立了中醫治療學的核心準則。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創製的桂枝湯,其組方結構完美詮釋了"和而不同"的哲學要義:桂枝爲君,芍藥爲臣,生薑大棗爲佐,甘草爲使,各藥性味相濟,共同達成"營衛調和"的治療目標。這種配伍藝術,正是【左傳】"可而有否,否而有可"辯證思想的具體實踐。

就臨床實踐而言,朱丹溪"氣血痰郁"學說將"和"的思想擴展到病理層面。其在【格致餘論】中提出的"人身之陰陽,常欲其和",發展了【內經】"和本曰和"的理論。明代張景岳更在【景岳全書】中系統論述了"和方"的運用原則,強調"和其不和"的治療策略,使尚"和"思想具有了可操作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醫的"和"並非靜態平衡,而是如【周易】所言的"生生之謂易"的動態和諧。這種動態性體現在方劑配伍的"七情合和"理論中,使得藥物組合既能協同增效,又能制約偏性。正如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注】中所言:"陰陽和調,則人無病。"

當代中醫發展應當珍視這一文化基因。在繼承尚"和"思想精髓的同時,更需以【中庸】"執兩用中"的智慧,推動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的創造性融合。這種融合不是消解差異的"同",而是保持特性的"和",恰如方劑中各味藥物之和合共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