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71|回覆: 2

[醫藥臨床] 對薛生白【濕熱病篇】第四條的認識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6-18 17: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薛生白用藥獨具巧妙之處在於將熄風止痙藥的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他認為熄風止痙藥物既可走肌表分消濕熱,又可疏肝解郁,還可活血通絡,一藥四用。故其選用地龍和諸藤,同時發揮熄風止痙、疏肝解郁、活血通絡、清熱利濕之功,值得認真學習研究。

    清代名醫薛雪,字生白,自號一瓢。他所著【濕熱病篇】對濕熱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預後、鑑別等方面都做了精闢的闡述。筆者通過對方名、病機、診斷、治法、方義、鑑別六個方面的分析,對薛生白【濕熱病篇】第四條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以期引起同道對該條文的重視,從而促進臨床診治濕熱病水平的提高。

    方名:薛氏4號通絡熄風方

    薛生白【濕熱病篇】第四條曰:『濕熱證,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牽引拘急,甚則角弓反張,此濕熱侵入經絡脈遂中。宜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味。』但書中並無具體明確的方名,筆者恩師已故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將其命名為『薛氏4號方』。命名為『薛氏4號方』,一是能體現方劑的歸屬,二是能體現方劑的具體出處。李士懋教授根據該條列舉的三個主要症狀『口噤、四肢牽引拘急、角弓反張』,而後將其進一步命名為『薛氏4號通絡熄風方』,體現了該方的功效,達到了見葉知秋、綱舉目張的效果。

    病機:濕熱中阻、氣鬱化火、肝風內動

    濕熱的病變中心在中焦脾胃。若因過食辛辣油膩、醇酒損傷脾胃,或由於外感濕熱病邪留於脾胃,形成中焦脾胃濕熱證。中焦脾胃為全身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中焦濕熱留戀不解,氣機鬱結閉阻,勢必影響三焦和肝膽生理之相火(或稱為少火)之正常流通,少火鬱結而成病理之相火(或稱為壯火或賊火)。病理之相火妄動,則熱極生風,從而導致筋脈拘急形成肝風內動證。肝風竄入陽明經則出現牙關緊急、口不能張開,肝風竄入太陰經則出現手足拘攣、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若風助火勢,風火相煽,風火上炎,擾亂神明,則神識迷亂。若風火上炎,有升無降,常度盡失,則氣不得返,還可形成神志昏迷之厥證。

    故薛生白對【濕熱病篇】第四條自注道:『蓋三焦與肝膽同司相火,中焦濕熱不解,則熱甚於里,而少火悉成壯火。火動則風生,而筋攣脈急,風煽則火熾,而識亂神迷。身中之氣,隨風火上炎,而有升無降,常度盡失,由是而形成屍厥,正【內經】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暴厥」者是也。外竄筋經則成痙,內並膻中則為厥。內外充斥,痙厥並見。正氣猶存一線,則氣復返而生;胃津不克支持,則厥不回而死矣。所以痙之與厥,往往相連』,『此條乃濕邪夾風者。風為木之氣,風動則木張,乘入陽明之絡則口噤,走竄太陰之經則拘攣』。根據以上分析,筆者將該條的病機高度概括為濕熱中阻、氣鬱化火、肝風內動,甚則神迷屍厥。

    診斷:根據但見一症便是原則並結合舌脈

    濕熱中阻、氣鬱化火、肝風內動,甚則神迷屍厥,臨床可表現為口噤、四肢牽引拘急,甚則角弓反張、神識迷亂、屍厥不醒等。根據筆者臨床經驗,除上述症狀外,其他如肢體酸沉、疼痛、麻木、憋脹、腫脹、痙攣、抽搐、轉筋、僵硬、萎縮、歪斜、胸悶脘痞、頭昏頭痛等症狀也很常見。以上症狀,不必悉具,根據但見一症便是的原則,結合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即可診斷為濕熱病。

    西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頸椎增生、腰椎增生、腰椎間盤膨出或脫出、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頭暈、頭痛、頭昏、牙痛、頸肩腰腿痛、顏面神經麻痹、中風後遺症、手足舞蹈症、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徵、癲癇、高熱昏厥抽搐等疾病,臨床上要特別注意重視從濕熱中阻、氣鬱化火、肝風內動等病機入手加以分析診斷。

    治法:清熱利濕、疏肝解郁、活血通絡、熄風止痙

    對於濕熱中阻、氣鬱化火、肝風內動,甚則神迷屍厥證,最基本的治療方法就是清熱利濕、疏肝解郁、活血通絡、熄風止痙。薛生白獨具巧妙之處在於將熄風止痙藥物的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他認為熄風止痙藥物既可走肌表分消濕熱,又可疏肝解郁,還可活血通絡,一藥四用。正如薛生白對【濕熱病篇】第四條自注道:『故藥不獨勝濕,重用息風,一則風藥能勝濕,一則風藥能疏肝也。選用地龍、諸藤者,欲其宣通脈絡耳。』故薛氏處方用藥並未選用柴胡、香附、川芎、川楝子等藥物疏肝理氣解郁,也未選用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等藥物活血通絡,而是匠心獨具地選用地龍和諸藤,同時發揮熄風止痙、疏肝解郁、活血通絡、清熱利濕之功,值得認真學習研究。

    方義:以酒炒黃連、地龍為君

    薛生白【濕熱病篇】第四條中不但沒有定方名,而且也沒有定處方中藥物的君臣佐使,而只是把藥物羅列出來。如何認識其君臣佐使的方義呢?

    筆者認為,應以酒炒黃連、地龍為君。黃連苦寒善清脾胃濕熱,為治本之藥,故應為本方之首選。黃連酒炒目的是防其苦寒冰伏氣機,並增強其宣通脈絡之力。地龍性味咸寒,善行走竄,具有清熱熄風、通絡止痙之功,為治療痹證和驚風之要藥。不僅如此,地龍尚有良好的清熱利尿通淋之功,可加強黃連清熱利濕的效果,臨床應用該藥治療前列腺炎、胃炎、咽喉炎、鼻炎、泌尿系感染等屬濕熱者確有良效。所以,黃連配地龍,清熱利濕、行氣解郁、活血通絡、熄風止痙之功並舉,相輔相成,配伍絕妙,可謂是神來之筆,共為君藥。

    該方應以威靈仙、秦艽為臣。威靈仙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消痰水、散癖積之功,其分消濕熱、消腫止痛之功更勝地龍一籌。【藥品化義】稱讚道:『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主治風、濕、痰壅滯經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秦艽與威靈仙功效大體相同,兩藥相配,相輔相成,既助酒炒黃連清熱除濕,更助地龍行氣解郁、活血通絡、熄風止痙之功,對該方迅速消腫止痛之功發揮着重要作用。筆者經驗是,秦艽性味甚為苦寒,用量過大,不僅苦寒傷胃,且極易誘發嘔吐、腹瀉,所以臨床用量不宜過大,以5~10克為宜。

    佐藥應為滑石、海風藤、絲瓜藤、蒼耳子。滑石可佐助黃連,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去,正所謂『祛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海風藤、絲瓜絡、蒼耳子可佐助地龍、威靈仙、秦艽分消濕熱、行氣解郁、活血通絡、熄風止痙。其中,蒼耳子性溫辛散,流利關節、宣通脈絡,配合黃連、地龍、滑石等寒涼藥物相反相成,既不助熱,又可防止寒涼藥物冰伏氣機。筆者經驗是,蒼耳子畢竟辛散性溫有毒,用量不宜過大和久用,所以常用蒼朮代替蒼耳子,供同道參考。

    鑑別:傷寒之痙自外來,濕熱之痙自內出

    薛生白【濕熱病篇】第四條主要是針對濕熱致痙而設。然而痙證的病因病機甚為複雜,並非一見痙證即為濕熱所致。故薛氏在該條自注中,從病因、病機、診斷、治法、方藥等方面,極其詳細地闡述了濕熱痙證與傷寒致痙、霍亂的鑑別診斷,對我們認識痙證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如薛生白自注道:『藥因病用,病源既異,治法自殊。故同一發痙,而傷寒與濕熱致病其因不同。傷寒之痙自外來,正屬太陽,治以散外為主;濕熱之痙自內出,波及太陽,治以熄內風為主』,『痙之攣結,乃濕熱生風;霍亂之轉筋,乃風來勝濕……夫濕多熱少,則風入土中而霍亂;熱多濕少,則風乘三焦而痙厥』。

江步 發表於 2025-6-13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病篇】第四條病機與治法闡微

薛生白【濕熱病篇】第四條所載痙證,實為濕熱病傳變之危候,其病機演變與用藥法度頗堪玩味。今就條文要義,分述如次:

一、命名溯源與方義鈎玄
李士懋先生定名"薛氏4號通絡熄風方",深契經旨。考原文"口噤、四肢牽引拘急、角弓反張"三症,實為濕熱化風之典型徵象。薛氏選藥尤具匠心:鮮地龍咸寒下行,既能清熱定痙,又具通絡利水之效;秦艽、威靈仙相配,一者疏風透表,一者通達十二經,正合"濕熱侵入經絡"之病機;更佐絲瓜藤、海風藤等藤類藥物,取其象形通絡之功,暗合"以藤通絡"之取類比象思維。此方熔清熱、熄風、通絡、疏郁於一爐,非深諳藥性者不能為。

二、病機三層遞進觀
薛氏自注揭示病機有三重轉折:首為"中焦濕熱不解",此乃發病之本,濕熱壅遏中州,氣機升降失司;次則"少火悉成壯火",相火妄動,灼傷肝陰;終至"火動則風生",形成肝風內動之變。此過程與葉天士"熱極生風"說相呼應,然更強調濕熱化燥的特殊傳變路徑。值得注意的是,薛氏特別指出"三焦與肝膽同司相火"的生理基礎,此乃理解濕熱化風的關鍵——濕熱郁遏中焦,不僅阻滯氣機,更擾動相火,形成風火相煽之勢。

三、治法中的動靜平衡
觀其用藥,可見三大法度:
1. 清透並用:滑石、黃連清熱於里,蒼耳子宣透於表,構成"分消走泄"之勢
2. 剛柔相濟:威靈仙之辛烈與地龍之咸寒相配,既防苦寒冰伏,又避辛燥助火
3. 通補兼施:諸藤類藥物在通絡同時,暗含"絡虛通補"之意,與後世吳鞠通"治絡宜柔"之說遙相呼應

四、臨床鑒真要義
此證須與三證相鑑別:
與太陽剛痙鑑別:彼為風寒束表,脈必浮緊,當用葛根湯
與溫病熱盛動風鑑別:彼無濕邪夾雜,多見舌絳脈數,宜用羚角鈎藤湯
與陰虛風動鑑別:彼見舌紅少苔,脈細數,當用大定風珠

薛生白此條啟示後人:治濕熱痙證,不可徒執熄風一法,當溯本求源,於清熱化濕中佐以通絡疏肝,方能切中肯綮。其將藤類藥創造性用於熄風治法,實開"以通為熄"之先河,對現代治療神經系統濕熱病證仍具重要指導價值。

(全文798字)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6-22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病篇】第四條病機治法闡微

薛生白【濕熱病篇】第四條所論濕熱動風證,乃濕熱病發展過程中極險重之候。其辨證之精微、用藥之靈妙,實為後世治療濕熱痙厥之圭臬。今就條文要義,分述如次:

一、方名溯源與證候特徵
李士懋先生定名"薛氏4號通絡熄風方",深契仲景"以證名方"之旨。考原文"口噤、四肢牽引拘急、角弓反張"三症,實為濕熱深伏、肝風鴟張之危象。薛氏不用常法之羚角鈎藤,而取地龍、諸藤類藥物,正體現其"濕熱致痙,當以通絡為要"的獨特學術思想。地龍咸寒,既能清熱定驚,又善走竄通絡,一物而兼熄風、清熱、通絡三效,恰合"濕熱挾風,竄擾經絡"之病機。

二、病機三層遞進觀
薛氏自注揭示病機演變有三重境界:
1. 濕熱壅遏中焦:此為本源。脾胃樞機不利,濕鬱熱伏,如油入面,最難分解。
2. 相火妄動生風:此乃關鍵。少火變壯火,肝失濡養,風火相煽,誠如葉天士所言"陽化內風"。
3. 風火竄擾經絡:此為標象。風火或外竄筋脈為痙,或上攻清竅為厥,二者同源異流。

尤當注意薛氏特別指出"三焦與肝膽同司相火"的學術觀點,此乃繼承劉河間"五志過極皆為熱甚"之說,又融合東垣脾胃論思想,形成濕熱病機與厥陰風木相關的獨特理論體系。

三、治法四大要義
1. 分消走泄:用滑石、黃連使濕熱從二便而出,遵"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訓。
2. 通絡熄風:地龍配絲瓜藤、海風藤,取"藤類通絡"之象,又合"絡以通為補"之理。
3. 疏調氣機:秦艽、威靈仙既祛風濕,又疏肝鬱,暗合"風藥能勝濕"、"風藥能暢氣"之妙。
4. 透熱轉氣:蒼耳子辛溫透表,防邪內陷,體現"透風於熱外"的治則。

四、臨證鑑別要點
此證須與三證相鑑別:
熱極生風:必見高熱、舌絳,宜羚羊鈎藤湯
陰虛風動:必見舌干絳、脈細數,宜大定風珠
痰熱蒙竅:多見喉間痰鳴、苔黃膩,宜菖蒲鬱金湯

薛氏此方獨到之處,在於抓住"濕熱挾風"的核心病機,不用鎮肝潛陽之品,而通過分解濕熱、疏通經絡使風火自熄。此即【內經】"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治療思想的具體體現。

今人研習此條,當於"通絡"二字着力。蓋濕熱致痙,非單純肝風內動,實乃經絡為濕熱所窒,氣血不能濡養筋脈所致。薛氏用藥如用兵,地龍為先鋒,諸藤為策應,苦辛相配為後援,共奏"通則不痙"之效。此中精義,非熟讀【內經】、深研易水學派者不能得其三昧。學者若能參透此中機理,則於濕熱病危重證候之救治,必能別開生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