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71|回復: 2

[医药临床]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6-18 17: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薛生白用药独具巧妙之处在于将熄风止痉药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认为熄风止痉药物既可走肌表分消湿热,又可疏肝解郁,还可活血通络,一药四用。故其选用地龙和诸藤,同时发挥熄风止痉、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之功,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他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鉴别等方面都做了精辟的阐述。笔者通过对方名、病机、诊断、治法、方义、鉴别六个方面的分析,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引起同道对该条文的重视,从而促进临床诊治湿热病水平的提高。

    方名:薛氏4号通络熄风方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曰:『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遂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但书中并无具体明确的方名,笔者恩师已故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将其命名为『薛氏4号方』。命名为『薛氏4号方』,一是能体现方剂的归属,二是能体现方剂的具体出处。李士懋教授根据该条列举的三个主要症状『口噤、四肢牵引拘急、角弓反张』,而后将其进一步命名为『薛氏4号通络熄风方』,体现了该方的功效,达到了见叶知秋、纲举目张的效果。

    病机:湿热中阻、气郁化火、肝风内动

    湿热的病变中心在中焦脾胃。若因过食辛辣油腻、醇酒损伤脾胃,或由于外感湿热病邪留于脾胃,形成中焦脾胃湿热证。中焦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中焦湿热留恋不解,气机郁结闭阻,势必影响三焦和肝胆生理之相火(或称为少火)之正常流通,少火郁结而成病理之相火(或称为壮火或贼火)。病理之相火妄动,则热极生风,从而导致筋脉拘急形成肝风内动证。肝风窜入阳明经则出现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肝风窜入太阴经则出现手足拘挛、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若风助火势,风火相煽,风火上炎,扰乱神明,则神识迷乱。若风火上炎,有升无降,常度尽失,则气不得返,还可形成神志昏迷之厥证。

    故薛生白对〖湿热病篇〗第四条自注道:『盖三焦与肝胆同司相火,中焦湿热不解,则热甚于里,而少火悉成壮火。火动则风生,而筋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身中之气,随风火上炎,而有升无降,常度尽失,由是而形成尸厥,正〖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暴厥」者是也。外窜筋经则成痉,内并膻中则为厥。内外充斥,痉厥并见。正气犹存一线,则气复返而生;胃津不克支持,则厥不回而死矣。所以痉之与厥,往往相连』,『此条乃湿邪夹风者。风为木之气,风动则木张,乘入阳明之络则口噤,走窜太阴之经则拘挛』。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该条的病机高度概括为湿热中阻、气郁化火、肝风内动,甚则神迷尸厥。

    诊断:根据但见一症便是原则并结合舌脉

    湿热中阻、气郁化火、肝风内动,甚则神迷尸厥,临床可表现为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神识迷乱、尸厥不醒等。根据笔者临床经验,除上述症状外,其他如肢体酸沉、疼痛、麻木、憋胀、肿胀、痉挛、抽搐、转筋、僵硬、萎缩、歪斜、胸闷脘痞、头昏头痛等症状也很常见。以上症状,不必悉具,根据但见一症便是的原则,结合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即可诊断为湿热病。

    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增生、腰椎增生、腰椎间盘膨出或脱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头晕、头痛、头昏、牙痛、颈肩腰腿痛、颜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手足舞蹈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癫痫、高热昏厥抽搐等疾病,临床上要特别注意重视从湿热中阻、气郁化火、肝风内动等病机入手加以分析诊断。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熄风止痉

    对于湿热中阻、气郁化火、肝风内动,甚则神迷尸厥证,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就是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熄风止痉。薛生白独具巧妙之处在于将熄风止痉药物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认为熄风止痉药物既可走肌表分消湿热,又可疏肝解郁,还可活血通络,一药四用。正如薛生白对〖湿热病篇〗第四条自注道:『故药不独胜湿,重用息风,一则风药能胜湿,一则风药能疏肝也。选用地龙、诸藤者,欲其宣通脉络耳。』故薛氏处方用药并未选用柴胡、香附、川芎、川楝子等药物疏肝理气解郁,也未选用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药物活血通络,而是匠心独具地选用地龙和诸藤,同时发挥熄风止痉、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之功,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方义:以酒炒黄连、地龙为君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中不但没有定方名,而且也没有定处方中药物的君臣佐使,而只是把药物罗列出来。如何认识其君臣佐使的方义呢?

    笔者认为,应以酒炒黄连、地龙为君。黄连苦寒善清脾胃湿热,为治本之药,故应为本方之首选。黄连酒炒目的是防其苦寒冰伏气机,并增强其宣通脉络之力。地龙性味咸寒,善行走窜,具有清热熄风、通络止痉之功,为治疗痹证和惊风之要药。不仅如此,地龙尚有良好的清热利尿通淋之功,可加强黄连清热利湿的效果,临床应用该药治疗前列腺炎、胃炎、咽喉炎、鼻炎、泌尿系感染等属湿热者确有良效。所以,黄连配地龙,清热利湿、行气解郁、活血通络、熄风止痉之功并举,相辅相成,配伍绝妙,可谓是神来之笔,共为君药。

    该方应以威灵仙、秦艽为臣。威灵仙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散癖积之功,其分消湿热、消肿止痛之功更胜地龙一筹。〖药品化义〗称赞道:『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秦艽与威灵仙功效大体相同,两药相配,相辅相成,既助酒炒黄连清热除湿,更助地龙行气解郁、活血通络、熄风止痉之功,对该方迅速消肿止痛之功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经验是,秦艽性味甚为苦寒,用量过大,不仅苦寒伤胃,且极易诱发呕吐、腹泻,所以临床用量不宜过大,以5~10克为宜。

    佐药应为滑石、海风藤、丝瓜藤、苍耳子。滑石可佐助黄连,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正所谓『祛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海风藤、丝瓜络、苍耳子可佐助地龙、威灵仙、秦艽分消湿热、行气解郁、活血通络、熄风止痉。其中,苍耳子性温辛散,流利关节、宣通脉络,配合黄连、地龙、滑石等寒凉药物相反相成,既不助热,又可防止寒凉药物冰伏气机。笔者经验是,苍耳子毕竟辛散性温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和久用,所以常用苍术代替苍耳子,供同道参考。

    鉴别:伤寒之痉自外来,湿热之痉自内出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主要是针对湿热致痉而设。然而痉证的病因病机甚为复杂,并非一见痉证即为湿热所致。故薛氏在该条自注中,从病因、病机、诊断、治法、方药等方面,极其详细地阐述了湿热痉证与伤寒致痉、霍乱的鉴别诊断,对我们认识痉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如薛生白自注道:『药因病用,病源既异,治法自殊。故同一发痉,而伤寒与湿热致病其因不同。伤寒之痉自外来,正属太阳,治以散外为主;湿热之痉自内出,波及太阳,治以熄内风为主』,『痉之挛结,乃湿热生风;霍乱之转筋,乃风来胜湿……夫湿多热少,则风入土中而霍乱;热多湿少,则风乘三焦而痉厥』。

江步 發表於 2025-6-13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湿热病篇》第四条病机与治法阐微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所载痉证,实为湿热病传变之危候,其病机演变与用药法度颇堪玩味。今就条文要义,分述如次:

一、命名溯源与方义钩玄
李士懋先生定名"薛氏4号通络熄风方",深契经旨。考原文"口噤、四肢牵引拘急、角弓反张"三症,实为湿热化风之典型征象。薛氏选药尤具匠心:鲜地龙咸寒下行,既能清热定痉,又具通络利水之效;秦艽、威灵仙相配,一者疏风透表,一者通达十二经,正合"湿热侵入经络"之病机;更佐丝瓜藤、海风藤等藤类药物,取其象形通络之功,暗合"以藤通络"之取类比象思维。此方熔清热、熄风、通络、疏郁于一炉,非深谙药性者不能为。

二、病机三层递进观
薛氏自注揭示病机有三重转折:首为"中焦湿热不解",此乃发病之本,湿热壅遏中州,气机升降失司;次则"少火悉成壮火",相火妄动,灼伤肝阴;终至"火动则风生",形成肝风内动之变。此过程与叶天士"热极生风"说相呼应,然更强调湿热化燥的特殊传变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薛氏特别指出"三焦与肝胆同司相火"的生理基础,此乃理解湿热化风的关键——湿热郁遏中焦,不仅阻滞气机,更扰动相火,形成风火相煽之势。

三、治法中的动静平衡
观其用药,可见三大法度:
1. 清透并用:滑石、黄连清热于里,苍耳子宣透于表,构成"分消走泄"之势
2. 刚柔相济:威灵仙之辛烈与地龙之咸寒相配,既防苦寒冰伏,又避辛燥助火
3. 通补兼施:诸藤类药物在通络同时,暗含"络虚通补"之意,与后世吴鞠通"治络宜柔"之说遥相呼应

四、临床鉴真要义
此证须与三证相鉴别:
与太阳刚痉鉴别:彼为风寒束表,脉必浮紧,当用葛根汤
与温病热盛动风鉴别:彼无湿邪夹杂,多见舌绛脉数,宜用羚角钩藤汤
与阴虚风动鉴别:彼见舌红少苔,脉细数,当用大定风珠

薛生白此条启示后人:治湿热痉证,不可徒执熄风一法,当溯本求源,于清热化湿中佐以通络疏肝,方能切中肯綮。其将藤类药创造性用于熄风治法,实开"以通为熄"之先河,对现代治疗神经系统湿热病证仍具重要指导价值。

(全文798字)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6-22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湿热病篇》第四条病机治法阐微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所论湿热动风证,乃湿热病发展过程中极险重之候。其辨证之精微、用药之灵妙,实为后世治疗湿热痉厥之圭臬。今就条文要义,分述如次:

一、方名溯源与证候特征
李士懋先生定名"薛氏4号通络熄风方",深契仲景"以证名方"之旨。考原文"口噤、四肢牵引拘急、角弓反张"三症,实为湿热深伏、肝风鸱张之危象。薛氏不用常法之羚角钩藤,而取地龙、诸藤类药物,正体现其"湿热致痉,当以通络为要"的独特学术思想。地龙咸寒,既能清热定惊,又善走窜通络,一物而兼熄风、清热、通络三效,恰合"湿热挟风,窜扰经络"之病机。

二、病机三层递进观
薛氏自注揭示病机演变有三重境界:
1. 湿热壅遏中焦:此为本源。脾胃枢机不利,湿郁热伏,如油入面,最难分解。
2. 相火妄动生风:此乃关键。少火变壮火,肝失濡养,风火相煽,诚如叶天士所言"阳化内风"。
3. 风火窜扰经络:此为标象。风火或外窜筋脉为痉,或上攻清窍为厥,二者同源异流。

尤当注意薛氏特别指出"三焦与肝胆同司相火"的学术观点,此乃继承刘河间"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之说,又融合东垣脾胃论思想,形成湿热病机与厥阴风木相关的独特理论体系。

三、治法四大要义
1. 分消走泄:用滑石、黄连使湿热从二便而出,遵"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训。
2. 通络熄风:地龙配丝瓜藤、海风藤,取"藤类通络"之象,又合"络以通为补"之理。
3. 疏调气机:秦艽、威灵仙既祛风湿,又疏肝郁,暗合"风药能胜湿"、"风药能畅气"之妙。
4. 透热转气:苍耳子辛温透表,防邪内陷,体现"透风于热外"的治则。

四、临证鉴别要点
此证须与三证相鉴别:
热极生风:必见高热、舌绛,宜羚羊钩藤汤
阴虚风动:必见舌干绛、脉细数,宜大定风珠
痰热蒙窍:多见喉间痰鸣、苔黄腻,宜菖蒲郁金汤

薛氏此方独到之处,在于抓住"湿热挟风"的核心病机,不用镇肝潜阳之品,而通过分解湿热、疏通经络使风火自熄。此即《内经》"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

今人研习此条,当于"通络"二字着力。盖湿热致痉,非单纯肝风内动,实乃经络为湿热所窒,气血不能濡养筋脉所致。薛氏用药如用兵,地龙为先锋,诸藤为策应,苦辛相配为后援,共奏"通则不痉"之效。此中精义,非熟读《内经》、深研易水学派者不能得其三昧。学者若能参透此中机理,则于湿热病危重证候之救治,必能别开生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