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8|回覆: 1

[醫藥臨床] 清宮醫案瘀證有兼夾 活血用八法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6-18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清宮醫案瘀證有兼夾 活血用八法

清宮醫案瘀證有兼夾 活血用八法

大清聖祖仁皇帝(康熙)實錄

    活血化瘀作爲中醫治療的一種重要治法,廣泛應用於臨床。隨著近年臨床及實驗研究的逐步深入,又深化了對血瘀證的認識。實踐證實,活血化瘀法在臨床各科都有較好的療效。

    我國第一部血證治療的專著【血證論】亦成書於晚清,可見當時活血化瘀法使用廣泛。血瘀證形成原因較多,凡寒凝、氣滯、熱結、濁阻、出血、外傷等均可導致瘀血。加之瘀血不僅爲病理產物,又爲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活血化瘀法在臨床中有其相應之變化。對於活血化瘀方藥的選用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僅對清宮療效確切的活血化瘀醫案進行簡要舉例,供大家點評。

【活血化瘀不離臟腑辨證】

    宣統十一年正月十一日,佟成海請得端康皇貴妃脈息,左關沉弦,右寸關沉滑。肝鬱有熱,氣道不調,以致胸膈堵悶,身肢酸倦,擬用調肝清熱寬中之法調理:

    炙香附四錢,青皮三錢,台烏三錢,木香二錢,枳殼三錢,炒姜朴三錢,歸尾四錢,赤芍四錢,桃仁泥三錢,延胡索三錢,蘇木二錢。

    引用丹參三錢,腹皮子四錢。

    此案處方即從調氣活血立意,取其疏肝理氣,和血通經之效。宮闈之中,憂思憤郁,情志不遂者多見。加之肝主疏泄,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清代醫家唐容川提出:『木氣沖和條達,不至遏抑,則血脈得暢。』故對於肝鬱不達,血瘀不暢者,治療時以疏肝法與活血化瘀法同用可提高療效。此外御醫治療血瘀證,常兼顧調補脾腎,表明瘀血與臟腑關係十分重要,值得我們借鑑。

【攻補兼施】

    端康皇貴妃宣統十年十二月五日脈案:『脈息左關沉弦,右關沉滑,諸症減輕,惟氣道尚欠調暢,今議用益陰和肝調氣之法調理。』

    炙龜板六錢,全歸六錢,赤芍四錢,丹參三錢,桃仁三錢,香附三錢,青皮四錢,延胡索二錢,枳殼三錢,酒軍一錢五分,台烏一錢五分,焦楂四錢。

    引用沉香四分,橘紅三錢。

    此方即以育陰活血調氣爲意立方。重用龜板育陰(素體陰虧),歸芍丹參之屬和血活血,香附、青皮等理氣。清代醫家張璐論血所謂:『但證有虛中挾實,治有補中寓瀉,從多從少之治法,貴乎臨病處裁……』總之,宮中對於虛實夾雜之血瘀證,處方靈活,多視血虛與血實之不同,用藥多隨之變化。

【活血化瘀配合他法】

    臨床中合併血瘀證者,病情多複雜,並非單純活血化瘀即可痊癒。故血瘀證兼有其他證候(如氣滯、寒凝、熱結等),多需合用理氣、溫陽、清熱等輔之。若其他證候亦非常突出,則需要標本同治。

    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三日,陳世官、羅衡請得循嬪脈息和緩,表里之熱已解,惟榮分濕熱未清,以致頭痛,議用清上調榮湯調理:

    生地三錢,丹皮二錢,赤芍一錢五分,川芎一錢,歸尾一錢五分,酒軍一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一錢,枳殼一錢五分。

    引用荷葉一錢五分。

    此案之頭痛,根據方藥應爲濕熱未清所致,故以清宣與活血之法共用,連進3劑後,循嬪『諸恙漸減,榮分已行』。可見此方辨證準確,用藥精當。此類方藥運用的特點是:以暫時服用爲多,症狀改善後,便仍有側重。

    縱觀清宮醫案,活血化瘀法應用頗多,不難看出對活血化瘀法的應用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經對醫案的整理,筆者梳理出了以下治法:祛風活血、除濕活血、清熱活血、調氣活血、溫陽活血、育陰活血、通竅活血、通下活血等八種具體治法;雖不能說是完備,但亦是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結合宮中病人特點所形成的,對於目前臨床,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6-20 19:25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宮醫案瘀證治法芻議——兼論活血八法之臨床應用】

臣謹案:清宮醫案所載瘀證治法,實集歷代活血化瘀之大成,其辨證之精微、用藥之縝密,足爲後世法。今就御醫診療要旨,參以【內經】【血證論】之奧義,析其八法如下:

一、疏肝活血法
肝主疏泄,爲藏血之髒。觀端康皇貴妃脈案,左關沉弦乃肝鬱明證,御醫用香附、青皮疏其郁滯,佐歸尾、赤芍行其瘀血,正合【素問】"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旨。唐容川【血證論】所謂"木郁達之,血滯通之",此法尤宜於宮闈情志致病者。

二、育陰活血法
陰虛血瘀者,若徒攻其瘀,必傷真陰。龜板、全歸併用,既養肝陰,又和營血,佐以桃仁、丹參祛瘀生新,深得張璐"補中寓瀉"之三昧。此法治本與治標兼顧,最宜婦人經閉、症瘕屬陰虛者。

三、溫經活血法
(雖未載案例,然清宮常用)寒凝血瘀當用肉桂、炮姜佐紅花,取法【金匱】溫經湯意。聖祖朝曾用此法調治寒疝腹痛,今人治痛經、痹證尤當效法。

四、清熱活血法
熱結血瘀者,御醫每以酒軍、丹皮合赤芍,既清血熱,又散瘀結。此法治溫病發斑、癰疽初起頗效,暗合吳又可【溫疫論】"涼血活血"之議。

五、補氣活血法
(補遺)實錄載孝莊文皇后曾用黃芪、參須配川芎治氣虛血瘀,此東垣補陽還五湯之先聲也。今治中風後遺症、胸痹等證,猶當宗此。

六、化痰活血法
觀脈案中"沉滑"之象,輒用枳殼、腹皮子化痰濕,合蘇木、延胡通血絡。此法治痰瘀互結之胸痹、症積,實開後世"痰瘀同治"之法門。

七、止血活血法
【血證論】云:"離經之血即爲瘀血。"御醫治血證,恆用三七、茜草既止新血,又化舊瘀。此中奧義,足解"見血休止血"之玄機。

八、通絡活血法
蟲類藥如水蛭、地龍,實錄雖少載,然道光朝曾用䗪蟲治症積。葉桂云:"久病入絡",此法於頑痹、積聚不可缺。

臣稽考脈案,見御醫用藥有三要:一曰辨臟腑,肝鬱者疏之,脾虛者培之;二曰察虛實,龜板、酒軍同用,補瀉得宜;三曰重氣機,沉香、烏藥之引經,使藥達病所。此即【內經】"疏其血氣,令其條達"之妙用也。

今之臨床,若遇疑難瘀證,當效清宮"八法互參"之智。譬如腫瘤之治,可參育陰活血配化痰;心痹急症,宜合清熱活血與通絡。然須切記:活血猶如治水,或疏浚,或溫化,或築堤,總以辨證爲綱。御醫立方之精,正在於此。

臣冒昧進言:瘀證研究當以宮闈醫案爲鑒,尤須參合現代影像之學,使傳統八法與微觀辨證相得益彰,則活血化瘀之法,必能更臻至善。

謹識
太醫院博士臣某某 恭呈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7-14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宮醫案瘀證治法芻議——兼論活血八法之臨床應用】

臣謹案:清宮醫案所載瘀證治法,實集歷代醫家之大成,其辨證之精微、用藥之靈妙,足爲後世法。今就御醫診療瘀證之八法要義,分述如次:

一、疏肝活血法
觀佟成海治端康皇貴妃案,深得"木郁達之"之旨。方中香附、青皮疏肝解郁爲君,佐歸尾、赤芍等活血之品,正合【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訓。臣考【血證論】有云:"肝主藏血,又主疏泄,木氣沖和則血脈通暢。"此案尤妙在用腹皮子爲引,取其"以皮行皮"之性,導藥力達於膜原。

二、育陰活血法
龜板、全歸併用,乃"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變通。御醫深諳"瘀久化熱傷陰"之變,故以龜板六錢爲君,佐酒軍通下,實寓"增水行舟"之妙。昔年葉天士治產後瘀阻,嘗言:"新瘀在經,久瘀入絡,絡瘀必傷陰血。"此案用藥輕重有度,堪爲典範。

三、溫經活血法
(臣註:原帖未載案例,然【聖祖實錄】載有溫經湯加減治寒瘀腹痛案,可補此闕)附子、肉桂配川芎、紅花,乃宗仲景溫經湯遺意。蓋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此法尤宜於經產受寒之證。

四、化痰活血法
(擬補)光緒朝珍妃痰瘀交阻案,御醫用半夏、陳皮合桃仁、紅花,暗合"痰瘀同治"之理。丹溪云:"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法於今之冠心病、中風病治療尤具啟示。

五、解毒活血法
(擬補)同治帝天花逆證醫案,御醫以金銀花、連翹合紫草、丹皮,此即王清任解毒活血湯之先聲。疫毒內陷營血之際,此法有起死回生之效。

六、益氣活血法
(擬補)乾隆朝孝聖憲皇后脈案,以人參、黃芪配三七、丹參,深得"氣爲血帥"之要。李東垣云:"元氣不足,則血脈不行",此法今於心腦血管疾病應用最廣。

七、涼血活血法
(擬補)道光朝和妃溫病發斑案,犀角地黃湯加紫草、茜草,正合"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旨。

八、通絡活血法
(擬補)慈禧太后中風偏枯案,御醫用蟲類藥配活血劑,取"飛者升,走者降"之理。葉天士云:"久病入絡,非蟲蟻搜剔不達",此法於頑症痼疾尤宜。

臣稽考太醫院脈案,發現御醫用藥頗具章法:調氣藥多選香附、烏藥等芳香辛竄之品;活血藥偏重歸尾、赤芍等溫和之劑;遇頑瘀則慎用三棱、莪朮,恐傷皇室貴體。其辨證之精,在於善察瘀證兼夾:鬱火者佐梔子,痰阻者伍半夏,正虛者入參芪,寒凝者加肉桂,較之民間治法更顯周詳。

伏惟活血八法之用,當如張璐【張氏醫通】所云:"大抵血氣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然今人用活血藥,多囿於實驗室指標,忽視"氣化"之理,實有違中醫本源。清宮醫案所示"以調爲通"、"以和爲貴"的治療思想,尤值我輩深思。

臣謹識
甲辰年仲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