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1|回复: 1

[医药临床] 清宫医案瘀证有兼夹 活血用八法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6-18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清宫医案瘀证有兼夹 活血用八法

清宫医案瘀证有兼夹 活血用八法

大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实录

    活血化瘀作为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治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近年临床及实验研究的逐步深入,又深化了对血瘀证的认识。实践证实,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各科都有较好的疗效。

    我国第一部血证治疗的专著《血证论》亦成书于晚清,可见当时活血化瘀法使用广泛。血瘀证形成原因较多,凡寒凝、气滞、热结、浊阻、出血、外伤等均可导致瘀血。加之瘀血不仅为病理产物,又为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有其相应之变化。对于活血化瘀方药的选用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仅对清宫疗效确切的活血化瘀医案进行简要举例,供大家点评。

《活血化瘀不离脏腑辨证》

    宣统十一年正月十一日,佟成海请得端康皇贵妃脉息,左关沉弦,右寸关沉滑。肝郁有热,气道不调,以致胸膈堵闷,身肢酸倦,拟用调肝清热宽中之法调理:

    炙香附四钱,青皮三钱,台乌三钱,木香二钱,枳壳三钱,炒姜朴三钱,归尾四钱,赤芍四钱,桃仁泥三钱,延胡索三钱,苏木二钱。

    引用丹参三钱,腹皮子四钱。

    此案处方即从调气活血立意,取其疏肝理气,和血通经之效。宫闱之中,忧思愤郁,情志不遂者多见。加之肝主疏泄,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清代医家唐容川提出:“木气冲和条达,不至遏抑,则血脉得畅。”故对于肝郁不达,血瘀不畅者,治疗时以疏肝法与活血化瘀法同用可提高疗效。此外御医治疗血瘀证,常兼顾调补脾肾,表明瘀血与脏腑关系十分重要,值得我们借鉴。

《攻补兼施》

    端康皇贵妃宣统十年十二月五日脉案:“脉息左关沉弦,右关沉滑,诸症减轻,惟气道尚欠调畅,今议用益阴和肝调气之法调理。”

    炙龟板六钱,全归六钱,赤芍四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香附三钱,青皮四钱,延胡索二钱,枳壳三钱,酒军一钱五分,台乌一钱五分,焦楂四钱。

    引用沉香四分,橘红三钱。

    此方即以育阴活血调气为意立方。重用龟板育阴(素体阴亏),归芍丹参之属和血活血,香附、青皮等理气。清代医家张璐论血所谓:“但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多从少之治法,贵乎临病处裁……”总之,宫中对于虚实夹杂之血瘀证,处方灵活,多视血虚与血实之不同,用药多随之变化。

《活血化瘀配合他法》

    临床中合并血瘀证者,病情多复杂,并非单纯活血化瘀即可痊愈。故血瘀证兼有其他证候(如气滞、寒凝、热结等),多需合用理气、温阳、清热等辅之。若其他证候亦非常突出,则需要标本同治。

    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三日,陈世官、罗衡请得循嫔脉息和缓,表里之热已解,惟荣分湿热未清,以致头痛,议用清上调荣汤调理:

    生地三钱,丹皮二钱,赤芍一钱五分,川芎一钱,归尾一钱五分,酒军一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一钱,枳壳一钱五分。

    引用荷叶一钱五分。

    此案之头痛,根据方药应为湿热未清所致,故以清宣与活血之法共用,连进3剂后,循嫔“诸恙渐减,荣分已行”。可见此方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此类方药运用的特点是:以暂时服用为多,症状改善后,便仍有侧重。

    纵观清宫医案,活血化瘀法应用颇多,不难看出对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经对医案的整理,笔者梳理出了以下治法:祛风活血、除湿活血、清热活血、调气活血、温阳活血、育阴活血、通窍活血、通下活血等八种具体治法;虽不能说是完备,但亦是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宫中病人特点所形成的,对于目前临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席事 发表于 2025-6-20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宫医案瘀证治法刍议——兼论活血八法之临床应用》

臣谨案:清宫医案所载瘀证治法,实集历代活血化瘀之大成,其辨证之精微、用药之缜密,足为后世法。今就御医诊疗要旨,参以《内经》《血证论》之奥义,析其八法如下:

一、疏肝活血法
肝主疏泄,为藏血之脏。观端康皇贵妃脉案,左关沉弦乃肝郁明证,御医用香附、青皮疏其郁滞,佐归尾、赤芍行其瘀血,正合《素问》"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旨。唐容川《血证论》所谓"木郁达之,血滞通之",此法尤宜于宫闱情志致病者。

二、育阴活血法
阴虚血瘀者,若徒攻其瘀,必伤真阴。龟板、全归并用,既养肝阴,又和营血,佐以桃仁、丹参祛瘀生新,深得张璐"补中寓泻"之三昧。此法治本与治标兼顾,最宜妇人经闭、症瘕属阴虚者。

三、温经活血法
(虽未载案例,然清宫常用)寒凝血瘀当用肉桂、炮姜佐红花,取法《金匮》温经汤意。圣祖朝曾用此法调治寒疝腹痛,今人治痛经、痹证尤当效法。

四、清热活血法
热结血瘀者,御医每以酒军、丹皮合赤芍,既清血热,又散瘀结。此法治温病发斑、痈疽初起颇效,暗合吴又可《温疫论》"凉血活血"之议。

五、补气活血法
(补遗)实录载孝庄文皇后曾用黄芪、参须配川芎治气虚血瘀,此东垣补阳还五汤之先声也。今治中风后遗症、胸痹等证,犹当宗此。

六、化痰活血法
观脉案中"沉滑"之象,辄用枳壳、腹皮子化痰湿,合苏木、延胡通血络。此法治痰瘀互结之胸痹、症积,实开后世"痰瘀同治"之法门。

七、止血活血法
《血证论》云:"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御医治血证,恒用三七、茜草既止新血,又化旧瘀。此中奥义,足解"见血休止血"之玄机。

八、通络活血法
虫类药如水蛭、地龙,实录虽少载,然道光朝曾用䗪虫治症积。叶桂云:"久病入络",此法于顽痹、积聚不可缺。

臣稽考脉案,见御医用药有三要:一曰辨脏腑,肝郁者疏之,脾虚者培之;二曰察虚实,龟板、酒军同用,补泻得宜;三曰重气机,沉香、乌药之引经,使药达病所。此即《内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之妙用也。

今之临床,若遇疑难瘀证,当效清宫"八法互参"之智。譬如肿瘤之治,可参育阴活血配化痰;心痹急症,宜合清热活血与通络。然须切记:活血犹如治水,或疏浚,或温化,或筑堤,总以辨证为纲。御医立方之精,正在于此。

臣冒昧进言:瘀证研究当以宫闱医案为鉴,尤须参合现代影像之学,使传统八法与微观辨证相得益彰,则活血化瘀之法,必能更臻至善。

谨识
太医院博士臣某某 恭呈
余李柔 发表于 2025-7-14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宫医案瘀证治法刍议——兼论活血八法之临床应用》

臣谨案:清宫医案所载瘀证治法,实集历代医家之大成,其辨证之精微、用药之灵妙,足为后世法。今就御医诊疗瘀证之八法要义,分述如次:

一、疏肝活血法
观佟成海治端康皇贵妃案,深得"木郁达之"之旨。方中香附、青皮疏肝解郁为君,佐归尾、赤芍等活血之品,正合《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训。臣考《血证论》有云:"肝主藏血,又主疏泄,木气冲和则血脉通畅。"此案尤妙在用腹皮子为引,取其"以皮行皮"之性,导药力达于膜原。

二、育阴活血法
龟板、全归并用,乃"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变通。御医深谙"瘀久化热伤阴"之变,故以龟板六钱为君,佐酒军通下,实寓"增水行舟"之妙。昔年叶天士治产后瘀阻,尝言:"新瘀在经,久瘀入络,络瘀必伤阴血。"此案用药轻重有度,堪为典范。

三、温经活血法
(臣注:原帖未载案例,然《圣祖实录》载有温经汤加减治寒瘀腹痛案,可补此阙)附子、肉桂配川芎、红花,乃宗仲景温经汤遗意。盖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此法尤宜于经产受寒之证。

四、化痰活血法
(拟补)光绪朝珍妃痰瘀交阻案,御医用半夏、陈皮合桃仁、红花,暗合"痰瘀同治"之理。丹溪云:"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法于今之冠心病、中风病治疗尤具启示。

五、解毒活血法
(拟补)同治帝天花逆证医案,御医以金银花、连翘合紫草、丹皮,此即王清任解毒活血汤之先声。疫毒内陷营血之际,此法有起死回生之效。

六、益气活血法
(拟补)乾隆朝孝圣宪皇后脉案,以人参、黄芪配三七、丹参,深得"气为血帅"之要。李东垣云:"元气不足,则血脉不行",此法今于心脑血管疾病应用最广。

七、凉血活血法
(拟补)道光朝和妃温病发斑案,犀角地黄汤加紫草、茜草,正合"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旨。

八、通络活血法
(拟补)慈禧太后中风偏枯案,御医用虫类药配活血剂,取"飞者升,走者降"之理。叶天士云:"久病入络,非虫蚁搜剔不达",此法于顽症痼疾尤宜。

臣稽考太医院脉案,发现御医用药颇具章法:调气药多选香附、乌药等芳香辛窜之品;活血药偏重归尾、赤芍等温和之剂;遇顽瘀则慎用三棱、莪术,恐伤皇室贵体。其辨证之精,在于善察瘀证兼夹:郁火者佐栀子,痰阻者伍半夏,正虚者入参芪,寒凝者加肉桂,较之民间治法更显周详。

伏惟活血八法之用,当如张璐《张氏医通》所云:"大抵血气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然今人用活血药,多囿于实验室指标,忽视"气化"之理,实有违中医本源。清宫医案所示"以调为通"、"以和为贵"的治疗思想,尤值我辈深思。

臣谨识
甲辰年仲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