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5|回覆: 0

觀點傳統戲曲是中國戲劇原創力的『金礦』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6-17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觀點傳統戲曲是中國戲劇原創力的『金礦』

觀點傳統戲曲是中國戲劇原創力的『金礦』

豫劇【三哭殿】

最近一個月,因為觀看了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的眾多劇目,讓我驚喜地發現中國戲劇原創力的金礦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傳統戲中,傳統戲中人的情感層次豐沛得令人讚嘆。當中國很多原創劇目靠LED撐滿舞台時,傳統戲中演員卻靠肢體的創造力讓舞台上活色生香。導演的原創力不能為了追求觀念而失去自己的根脈,原創也該有自己膚色。

【三哭殿】就是一部人的氣味撲面而來的豫劇傳統戲,它的故事情節其實相當簡單。唐朝駙馬秦懷玉西征,其子秦英在金水橋釣魚,遇詹太師經過驚散了魚兒,秦英沒輕沒重不小心打死了太師。太師之女西宮詹妃娘娘哭訴於太宗面前,太宗打算按律問斬秦英。而秦英母銀屏公主上殿請罪,又有皇后說情,太宗赦免秦英,命其掛帥西征,將功補過。

對於戲曲,人們常會有一個認識誤區,覺得它往往因為重表演而疏於對人物心理層次的揭示,但是相信看過豫劇【三哭殿】後,上述陳見會得到一定改觀。原來帝王也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尋常苦惱。自己的外孫把自己的老丈人打死了,怎麼辦?作為皇帝,秉公執法當然是需要的,可作為外公肯定不捨得把自己的孫兒斬了,作為丈夫又不能讓自己的妃子覺得委屈,作為父親也不能讓自己的女兒有喪子之痛,作為明君斬了將門之子又怕寒了忠臣報國之心,這是多麼矛盾!而銀屏公主的心態同樣也複雜而有層次。初出場時她是高貴的公主;當聽到自己的兒子闖了大禍,她又氣又恨又擔心的心情是一個普通的母親;當她綁子上殿打算請罪時,她又是個哭告求情的女兒。而作為寵妃的詹妃,父親平白無故被打死,自然要找皇帝去說理。只是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戲裡,理從來就沒有情的腰杆硬。所以在這個【三哭殿】的金殿上,說理的詹妃遭到了講情的長孫皇后的阻撓。從常年在外南征北戰的駙馬爺說起,到自己那常年獨守空房的可憐女兒,再到面前這個缺少調教即將被問罪的外孫兒,長孫皇后的大段唱直把唐王的心徹徹底底地攪了個五味雜陳,傷心痛楚,也真正撬動了他作為一個真實人的所有情感。一個本是帝王皇家的故事,在傳統戲的泥土芳香中變成了一個普通人的家長里短,這就是中國傳統戲的巨大魅力。我特別想忠告我們當代所謂的原創戲劇編劇們,如果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筆下的人物更有人的氣息,那麼就去看傳統戲吧!在各個劇種中像這樣充滿人情味,又情感細膩的傳統戲數不勝數。

無論是在文本上還是舞台手段上,具有豐富積澱的傳統戲都有值得我們發現的亮點,只是在發現之前靠近它、了解它、尊重它、體會它,無疑是需要的。

另一部根據傳統戲整理創作的豫劇【七品芝麻官】更是讓我感受到了老藝人們最大化地利用演員的聲音、身體動作、情緒來塑造人物、表現人物的能力,在今天創作者們傾向藉助外界物質手段來掩蓋自己創造力不足的窘境,這種能力顯得彌足珍貴,而戲曲演員鮮活的創造力和表現力愈發顯得我們的原創話劇手段黔驢技窮。【七品芝麻官】中表現人物性格、充滿喜劇性的戲曲化語言無處不在,這並非單指牛派醜行藝術,也指劇中的其他人物,甚至是上台幾分鐘就死去的配角。程西牛被打死後抬回了誥命府,身上插着寶劍斜坐在椅子上,一個死了的人本無戲可演,原以為他僅僅是充當誥命夫人的舞台支點,沒想到角色死,角兒卻不死,演員配合着誥命夫人的大段唱段,做出各種反應,愣是誇張地、活靈活現地將一個死人的喜劇性發揮到了極點。這樣充分發揮演員表演空間的段落還表現在按院那場戲中,那個一直打瞌睡的西司,他什麼時候瞌睡、什麼時候跌坐,所有表現與反應都直接聯繫着劇情,聯繫着這個人物的性格。這裡並沒有唱、也沒有白,但就是有戲!而這種藉助演員肢體最大化發揮表演張力的能力其實恰恰就是目前我們話劇舞台上所缺乏的。

雖然傳統戲是一座巨大的金礦,但如何把它開採出來,把它真正轉化成為我們所用的金子,恐怕就是考驗藝術創作者們原創能力的地方。

話劇能夠從戲曲中拿來,其實已經有很多導演都意識到了這個道理,從焦菊隱開始到今天,諸多當代導演都在這條路上摸索着,但是能夠將戲曲精神滲透入骨髓的,不多。有兩個戲讓我不能忘記,它們都出自導演田沁鑫之手。也許七年刀馬旦的學習經歷,同時又有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的教育背景,讓她能夠在中西戲劇觀念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導演風格。她的成名作【生死場】1999年橫空出世,16年之後重新上演,並沒有遭遇其他經典重排作品的尷尬,無論是文本上還是舞台呈現上都經住了時間的考驗。她的新作【北京法源寺】雖然還需時間檢驗,但無論在結構上、語言上、還是導演手法上都毫不隱藏對戲曲的借鑑。也許正是她血液中的戲曲因子,讓我們看到了她作品中令人親近的民族化原創精神。

可以看得出在【生死場】的舞台上,演員有大量的圓場調度,而對演員肢體戲劇張力的運用更有戲曲程式的影子。開場時幾個男人將大肚子的女人推來搡去,愉悅地將婦人扛到肩上,扯開女人大腿等造型令人震懾。接着,成業和金枝一出場滿台圓場的追與逃,讓演員用自己的肢體很好地傳達出了原始的生命欲望。在這部戲中,田沁鑫將演員肢體的魅力發揮到極致,並能夠將它與角色的靈魂結合在一起。在【北京法源寺】中,傳統戲曲中的自報家門自我表白人物說破現場展示等手法都被田沁鑫不拘一格地拿來用在譚嗣同、康有為、袁世凱、慈禧等人物心理的考究中。敘述體戲曲中最尋常的說破,讓舞台上的每一個人在體驗和間離中跨越,角色、亡魂、內心,甚至是演員自己都被附着於一體來回切換。至於戲曲的虛擬精神更是操控全場,時空的虛擬(數個時空自由轉換)、人的虛擬(以摺扇代替徐世昌的出場)、景的虛擬(以一盞燈代替月黑風高的夜晚)、變法陣營的虛擬(以椅子代替變法和維新兩派),無處不在。

戲曲的童子功決定了田沁鑫的舞台上通篇遊走着戲曲的魂,但不同的導演有着對戲曲不同的取捨與轉化方式。王曉鷹話劇的成長背景決定了混搭是讓戲曲介入他作品的方式,如【霸王歌行】;林兆華對戲曲的拿來更多來自於對戲曲題材的重新解讀和演繹,如【刺客】;查明哲在他的話劇作品中則常常是對戲曲元素採用嵌入的方式,如【中華士兵】。一些年輕的導演,像三拓旗劇社的趙淼也漸漸意識到戲曲這個巨大寶藏,儘管他的肢體戲劇更多還是對來源於小丑劇、默劇的西方肢體戲劇的借鑑和模仿,但是顯然他已經意識到了可以從戲曲中去探索屬於我們自己的肢體語言。

其實原創在我們最古老的中國傳統戲中從未缺席。今天,當中國的戲劇迫切需要與國際戲劇對話時,放眼他山之石,莫忘了挖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國傳統戲凝聚着中國人的文化精神,它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或許今天我們戲劇原創的貧乏就在於我們已經離自己的根脈越來越遠。

蘇井 發表於 2025-7-21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傳統戲曲作為民族藝術的活態基因庫,其原創性價值確實亟待當代戲劇界的重新發現。豫劇【三哭殿】的經典性恰在於它完美詮釋了"大俗即大雅"的美學範式,這種創作智慧對當下戲劇創作具有三重啟示:

一、情感邏輯的立體建構
該劇通過"三哭"的情感張力,展現了傳統戲曲特有的心理描寫範式。唐太宗面臨的五重身份困境(君主/外公/丈夫/父親/明君),實則是中國傳統社會"差序格局"的戲劇化呈現。這種通過倫理網絡構建矛盾的手法,遠比西方戲劇的二元衝突更符合中國人的情感認知模式。銀屏公主從皇室貴胄到普通母親的身份轉換,正是戲曲"一人多面"表演體系的精髓所在。

二、表演美學的現代性轉化
當代戲劇過度依賴技術手段時,【三哭殿】證明戲曲的"空台藝術"具有永恆價值。演員通過水袖功、跪步、甩髮等程式化表演,將金殿辯理的文戲演繹出武戲的張力。特別是長孫皇后長達二十八句的【慢二八板】核心唱段,用聲腔的疾徐頓挫構建情感曲線,這種"以歌舞演故事"的敘事方式,恰是東方戲劇最珍貴的原創基因。

三、文化基因的當代激活
該劇將"情大於理"的傳統價值觀,通過"家庭-朝堂"的雙重空間進行現代詮釋。詹妃代表的法理訴求與長孫皇后強調的人情智慧,實則是中國式社會治理的戲劇隱喻。當代創作者當從中領悟: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於符號堆砌,而在於對傳統倫理智慧的創造性轉化。建議當代戲劇創作可借鑑傳統戲曲的"三一律"——情感的真實性、表演的假定性、價值觀的在地性。

傳統戲曲這座富礦的價值,不僅在於其保存的表演程式,更在於它承載的中國人特有的情感結構和審美心理。當我們的戲劇創作者真正讀懂【三哭殿】中"斬子"與"救子"背後的文化密碼,才能創作出具有民族肌膚紋理的真正原創。要警惕將傳統簡單等同於保守的認知誤區,事實上,這些經典劇目歷經千錘百鍊的情感表達方式,恰恰是最先鋒的人性探索。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7-30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傳統戲曲:中國戲劇原創力的精神原鄉

觀豫劇【三哭殿】有感,不禁令人深思:中國傳統戲曲實乃中國戲劇原創力的精神原鄉。此劇以簡樸的情節架構,卻展現出令人驚嘆的情感深度與人性光輝,恰如一面明鏡,映照出當代戲劇創作中逐漸流失的寶貴品質。

【三哭殿】之精妙,首在於其人物塑造之立體。唐太宗在此劇中絕非簡單的帝王符號,而是陷入多重倫理困境的真實之人——作為君主需秉公執法,作為外祖父難捨骨肉,作為丈夫需安撫妃子,作為父親不忍女兒喪子,作為明君又恐寒了忠臣之心。這種角色內在的張力與矛盾,恰是中國傳統戲曲"一人多面"塑造手法的精妙體現。銀屏公主從高貴公主到憂心母親再到求情女兒的身份轉換,更是傳統戲曲"行當"藝術與人性刻畫完美結合的典範。

其次,該劇展現了傳統戲曲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長孫皇后的大段唱腔非單純技藝展示,而是以聲傳情、以情動人的高級敘事藝術。這種"唱念做打"的綜合表現手段,遠比當代戲劇依賴LED技術的外在炫技更為深刻。傳統戲曲演員通過肢體語言創造出的舞台生命力,實則是千百年來中國表演藝術精華的凝結。

尤為可貴的是,【三哭殿】將帝王家事轉化為普通人能共鳴的家長里短,體現了中國傳統戲曲"化雅為俗"的智慧。這種將宏大敘事融入日常情感的創作手法,恰是當代戲劇最應珍視的傳統。中國傳統戲曲中,類似【三哭殿】這樣充滿人情味、情感細膩的作品不勝枚舉,如京劇【四郎探母】、崑曲【牡丹亭】等,都是情感層次豐富、人性刻畫深刻的傑作。

當代戲劇創作者若苦於筆下人物缺乏生氣,實應回歸傳統戲曲這一"金礦"。傳統戲曲所蘊含的不僅是表演程式,更是一種觀察人性、表現情感的獨特美學體系。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戲劇的原創力不在於追逐國際潮流,而在於深耕自身文化土壤,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創作出具有中國文化"膚色"的作品。

中國傳統戲曲這座寶庫,期待更多有識之士的發掘與傳承。唯有紮根傳統,方能開出新花;唯有不忘本來,才能面向未來。此乃中國戲劇原創力發展的正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