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09|回覆: 0

『仿宋體』的由來因為宋版書珍貴難得 仿宋風氣盛行?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6-17 1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仿宋體』的由來因為宋版書珍貴難得 仿宋風氣盛行?

『仿宋體』的由來因為宋版書珍貴難得 仿宋風氣盛行?

如今的書籍印製及各種文印字體異常豐富起來,仿宋體已不可能再獨領風騷;但其端莊挺秀的面目,仍然讓曾經使用或看到過這種字體的人們,懷戀與難忘。

如今,在電腦上打字,還可以選擇仿宋體的字體,曾幾何時,這種字體風靡一時,曾在標語橫幅、圖書內頁、電影字幕上,占據着國人的視野。那麼,這種字體究竟何時創始,其來龍去脈如何?

既名仿宋體,當然是仿照宋代的風格而制,但這並不是完全仿照宋代某個文士、書法家、名人的字體,而是直接仿照宋版書的雕版字體而來。那麼,又為什麼要仿宋,而不往前走,仿隋唐,或往後走,仿明清呢?仿隋唐,那時沒有大規模雕版印製的書籍,在字樣選取上樣本明顯不足;仿明清,則不如直接仿宋,因為明清的雕版字體大都是仿宋,或間接源自宋版書字體而創製。當然,仿宋的風氣,還來源於宋版書本身的珍貴難得。

宋版書一頁難求,早在明代就已蔚然成風。明代末年的藏書家毛晉,可說是宋版書價值發現的始作俑者,宋版書以頁論價之風由此人始。於是,宋版書成為中國文化體系中的天價奢侈品。

當宋版書按頁論黃金作價的社會風尚漸起,對宋版書的複製隨之興起。人們開始傾向於完全完整的複寫製造,要求逼真到纖毫畢肖,要求不動分毫的形似與筆意流暢的神似相統一。這種藝術體系上的複製,轉化為一種純臨摹式的技巧,在明清兩代乃至遞延到民國的印製工藝中,出現了影宋這一特殊的刻印門類。

實際上還是從兩三百年來刻意仿宋者們的影宋工藝着手,並從中得到啟發,清代末年,曾任西泠印社社長的丁輔之、丁三在兄弟決定廣徵宋版書籍,親自仿寫,刻制活字,然後拼版印刷。到1916年,這種經過兩兄弟加工設計之後的楷體字,這種經過模仿歐體(歐陽詢的書體)的統一改型的字體,由於字體原形均出自宋版書籍,他們將這一字體暫名為仿宋體。後來,丁氏兄弟在仿宋前邊又加了一個聚珍的修飾語,稱之為聚珍仿宋。聚珍就是活字印刷的意思,這始於清乾隆帝的稱謂,也是認為活字一說不雅而替之以聚珍,聚珍有聚攏字模印就珍本之意。

1920年,聚珍仿宋體獲得政府批文,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國家認可的字體專利。1921年,中華書局併購了丁氏兄弟的聚珍仿宋印書局,正式收購了已鑄成的頭號、二號、四號,三號、三號長體夾注各歐體宋字共五種銅模鉛字和已摹寫樣本陸續刻鑄的頂號、初號、三號、五號及頭號、四號長體夾注及長短體字及西夏字體共八種銅模鉛字。緊接着,中華書局用聚珍仿宋體印製【四部備要】大型古籍整理叢書,全套叢書達到了一萬一千三百零五萬卷,分訂為二千五百冊;這套叢書的問世,更進一步擴大了聚珍仿宋體的社會影響力與品牌價值。隨後,聚珍仿宋體鉛字印製的各類圖書、文件、名片,逐漸風行於中國各大城市。1929年,中華書局還將此專利輸出至日本名古屋的津田三省堂;此後,東南亞各地的中文書籍印製,開始普遍採用仿宋體鉛字印刷。

當然,研製仿宋體的並不只聚珍仿宋體一家,只是無論技術成熟度還是應用規模,都無法與之抗衡。直到上世紀初,在激光照排印書之前,以仿宋體鉛字排印書籍,仍然是一成不變的鐵律。如今的書籍印製及各種文印字體異常豐富起來,仿宋體已不可能再獨領風騷;但其端莊挺秀的面目,仍然讓曾經使用或看到過這種字體的人們,懷戀與難忘。

原標題:仿宋體的由來:直接仿照宋版書的雕版字體而來

興華 發表於 2025-7-4 11:29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仿宋體之源流與文化意蘊】

仿宋體之肇始,實為中國印刷史上"尚古"傳統與工藝革新交織之產物。其名雖曰"仿宋",然非簡單摹寫宋代書家筆意,實為對宋刻本美學範式之提煉與重構。宋版書之珍貴,非獨在其存世稀少,更因其刊刻工藝已達"刀筆相生"之化境——宋人刻工以刀代筆,將唐人楷法精髓融入版刻,形成挺拔峻峭、橫細豎粗之獨特風貌。明代藏書家毛晉以頁論價之舉,實為對宋代工藝美學之自覺認同。

仿宋體之創製,體現"取法乎上"之文化選擇。隋唐雖為楷法鼎盛期,然雕版未興;明清刻本多失宋槧神韻,唯宋版書兼具"法度"與"氣韻"二美。丁氏兄弟1916年所創聚珍仿宋體,實為對宋版美學之現代轉譯:其以歐體為骨,取宋版為神,通過鉛字鑄造工藝,使千年刻本神採得以工業化復現。此種"以今追古"之嘗試,恰如乾嘉學者"以復古為解放"之學術路徑。

仿宋體之盛行,折射近代中國"文化守成"與"技術革新"之張力。當聚珍仿宋於1920年獲頒首例字體專利時,其意義已超越工藝範疇——此乃傳統美學在現代印刷體系中的制度性確認。中華書局收購丁氏字模一事,更標誌着古典審美通過商業出版實現大眾傳播。觀今日電腦字庫中仿宋體仍存,實為雕版時代"計白當黑"之美學原則在數字時代的延續。

仿宋體之文化價值,尤在其構建了"工藝-審美-學術"三重維度。昔年宋刻本之精妙,在於刻工、書手、學者之協作;今之仿宋體能傳其神韻,正因丁氏兄弟兼具藏書家之眼、書法家之手與出版人之智。此種"三絕"兼備的創造模式,對於當代字體設計仍具啟示:真正的文化傳承,當是"師古而不泥古"的創造性轉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卯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五日寅時| 2025/7/9/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