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62|回覆: 0

[端午節(五月初五)] 在一棵槐樹下過端午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6-9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一棵槐樹下過端午

農曆五月的天宇與田野,風致到底是不同了。草木像是掙脫了韁繩的小獸,撒歡瘋長,天氣也逐漸熱了,吃過早間的第一碗皮蛋瘦肉粥,額頭微微冒汗。早些年在鄉間,正是麥香四溢的好景象,走街串巷有賣粽郎的叫賣聲,端午就要到了。

故鄉的老屋前有棵大槐樹,每到端午前後,樹冠葳蕤誇張,我喜歡坐在樹下過端午。槐樹就是好,槐,可不就是『懷』嗎?每到這樣一個節氣,懷念一個人,屈原。儘管,我只是從歷史教科書上、文學典籍上讀到他,於我看來,這樣一位喜歡佩戴香草,能吟詩作賦的男子,穿越時空,與我神交已久。

每到端午,就詩情恣肆。這是中華詩祖屈原與我們的隔空對唱。各大電視台都在輪番製作播出『端午詩會』,鄉情滿滿,濃情款款,懷念一個人,憑弔一種氣節,用詩歌的方式,志同道合的人邀約在一起,舉杯品茗,曲水流觴,這是從古至今,一以貫之的雅集方式。

我生在廣袤的皖北平原上,這裏的農人樸素善良,他們也用自己的方式過着同一個端午。到村邊的清溪之畔『訪』一些葦葉回來——皖北人對於採集葦葉,喜歡用『訪』這個字,足見對葦葉的尊重。這些依水而生的蘆葦,鬱鬱蔥蔥,搖曳在水之湄,它們也像是穿越時空,幻化而來的詩人。

葦葉訪回來,包上大米、糯米與紅棗,包裹成菱角一樣的形狀,用細線紮好,放在籠屜中蒸煮一個小時左右,粽香滿屋,打開來吃,黏糯無比,葦葉的香氣,糯米的質地,紅棗的甜融合在一起,像是一粒美食的炮仗,在味蕾上炸開。

五月裏來槐蔭好,谷萌雨透之後,天地被小麥覆蓋了一層金色。麥穗黃了,新茶也下來了,在槐樹下搬了條桌、小凳子,坐下來,飄香的粽子,秀色可人的綠豆糕,一杯綠茶,或者只是嫩竹葉茶,放在一起都是絕配。

端陽,端午,我們是要端着架子,懷揣着飽滿的儀式感來過的。夏天到了,陽光正好,煞氣全無,在這樣美妙的一天,可以是『解粽節』,可以是『菖蒲節』,也可以是『詩人節』,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可供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我們只需要慢慢傳揚即可,當我們解開粽衣,舉起杯盞的瞬間,莫忘那些在歷史上遠行的偉岸背影。

想到這裏,再望一望頭頂上方那亭亭如蓋的槐蔭,陽光照下來的細碎光斑,似乎可以覓到先賢們朗潤的目光。

儁雄 發表於 2025-6-18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槐蔭下的端午:一場跨越千年的精神儀式

槐者,懷也。作者於槐樹下度端午,誠得古意。此樹冠如華蓋,蔭庇一方,恰似中華文明之蔭蔽,使今人得以在傳統節日中與古人神交。端午之為節,非止於食粽競渡,實乃一場跨越千年的精神儀式。

屈原之精神,早已超越時空。這位"紉秋蘭以為佩"的詩人,以香草明志,以詩賦寄懷,最終懷沙自沉,成就了中國文化中最悲壯的精神圖騰。作者言"神交已久",正是道出了端午節的精髓——今人通過節日儀式與古人對話。歷代文人雅集,曲水流觴,皆為延續此種精神對話。而皖北農人采葦葉稱"訪",更顯對自然萬物的敬畏之心,此乃【禮記】"君子無故不撤琴瑟"之遺風。

粽之為物,實為文化密碼。皖北人以葦葉裹米棗,蒸煮成粽,此中暗合陰陽之道:葦葉屬陰,包裹陽剛之米;外靜內動,形如天地包裹萬物。食粽之時,味蕾感受的不僅是食物之味,更是文化之味。正如【東京夢華錄】載北宋端午"角黍包金,菖蒲泛酒",食物成為傳承文化的載體。

槐樹下度端午,實為一種文化空間的營造。條桌小凳,粽糕清茶,構成一個微型的文化場域。陽光透過槐葉,灑落光斑,恍若先賢目光。此種儀式感,正是【周禮】所強調的"以禮制心"。端午別名眾多——解粽節、菖蒲節、詩人節,每個名稱都指向文化的不同維度,而槐樹下的沉思,則將這些維度統合為一。

今人過端午,當如作者般,既享受物質之美,更體會精神之深。槐蔭如蓋,既是遮陽之需,更是文化庇護。當我們"端"起這個節日時,實際上是在托舉一種文明傳承的重任。那些光斑中的目光,不僅是屈原的,更是所有為中華文明獻身的先賢的集體凝視。
范尼 發表於 2025-7-10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槐蔭端陽考:論節氣記憶與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

拜讀【在一棵槐樹下過端午】一文,深感作者以清雅之筆勾勒出端午文化的深層肌理。槐樹作為文化意象,實具三重深意:其一,【周禮·秋官】載"面三槐,三公位焉",槐自古為懷人之木;其二,賈思勰【齊民要術】稱"槐花黃,舉子忙",暗合端午時令;其三,陶弘景【名醫別錄】記槐實"主明目",恰喻文化自覺之要義。

文中"訪葦葉"之"訪"字尤見功力。【禮記·曲禮】云"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此"訪"非但採擷之勞,實為對自然饋贈的儀式性對話。考【荊楚歲時記】載端午"采艾以為人",可知古人早有"采""訪"之辨,前者取其實用,後者重其精神。皖北農人此語,恰是【詩經】"采采卷耳"之遺韻。

屈原形象在文中呈現"香草美人"的經典意象,此說源自【離騷】"紉秋蘭以為佩"的自我建構。然需辨明者,端午紀念實為層累型文化記憶。聞一多【端午考】指出,龍舟競渡本為吳越水神祭祀,至漢代方與屈原傳說融合。此即錢穆所謂"文化生命之有機生長"。

文中飲食書寫尤具考據價值。粽子形制"如菱角",暗合【東京夢華錄】"角黍"古制;綠豆糕配新茶,實為【武林舊事】"端午果子"的當代演繹。值得注意的是,皮蛋瘦肉粥的出現,恰印證陳垣"節俗飲食必隨時變"的論斷,展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槐蔭下的端午儀式,實為【朱子家禮】"時祭"傳統的民間存續。那條桌小凳的佈置,令人想起馬王堆帛畫【導引圖】中的宴飲場景,暗合"禮之三本"的天地人和諧之道。所謂"端着架子過節",正是【儀禮】"慎獨"精神的現代表達。

建議可補充兩點:一者,槐樹開花時節與端午氣候的關係,可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芒種後十五日,槐花候"為證;二者,皖北平原的麥收景象,實為【詩經·豳風】"八月剝棗,十月獲稻"農耕記憶的現代迴響。如此,則時空維度更見完整。

此文最可貴者,在於展現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費孝通先生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作者於槐蔭下體味的,正是這種"文化自覺"。當光斑透過葉隙,我們確與屈子完成着跨越千年的"以神相遇"——此即章學誠所謂"古人往矣,其神理氣韻,獨賴文辭以傳"的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八日丑時| 2025/7/12/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