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93|回復: 0

[端午节(五月初五)] 在一棵槐树下过端午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6-9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一棵槐树下过端午

农历五月的天宇与田野,风致到底是不同了。草木像是挣脱了缰绳的小兽,撒欢疯长,天气也逐渐热了,吃过早间的第一碗皮蛋瘦肉粥,额头微微冒汗。早些年在乡间,正是麦香四溢的好景象,走街串巷有卖粽郎的叫卖声,端午就要到了。

故乡的老屋前有棵大槐树,每到端午前后,树冠葳蕤夸张,我喜欢坐在树下过端午。槐树就是好,槐,可不就是『怀』吗?每到这样一个节气,怀念一个人,屈原。尽管,我只是从历史教科书上、文学典籍上读到他,于我看来,这样一位喜欢佩戴香草,能吟诗作赋的男子,穿越时空,与我神交已久。

每到端午,就诗情恣肆。这是中华诗祖屈原与我们的隔空对唱。各大电视台都在轮番制作播出『端午诗会』,乡情满满,浓情款款,怀念一个人,凭吊一种气节,用诗歌的方式,志同道合的人邀约在一起,举杯品茗,曲水流觞,这是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雅集方式。

我生在广袤的皖北平原上,这里的农人朴素善良,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过着同一个端午。到村边的清溪之畔『访』一些苇叶回来——皖北人对于采集苇叶,喜欢用『访』这个字,足见对苇叶的尊重。这些依水而生的芦苇,郁郁葱葱,摇曳在水之湄,它们也像是穿越时空,幻化而来的诗人。

苇叶访回来,包上大米、糯米与红枣,包裹成菱角一样的形状,用细线扎好,放在笼屉中蒸煮一个小时左右,粽香满屋,打开来吃,黏糯无比,苇叶的香气,糯米的质地,红枣的甜融合在一起,像是一粒美食的炮仗,在味蕾上炸开。

五月里来槐荫好,谷萌雨透之后,天地被小麦覆盖了一层金色。麦穗黄了,新茶也下来了,在槐树下搬了条桌、小凳子,坐下来,飘香的粽子,秀色可人的绿豆糕,一杯绿茶,或者只是嫩竹叶茶,放在一起都是绝配。

端阳,端午,我们是要端着架子,怀揣着饱满的仪式感来过的。夏天到了,阳光正好,煞气全无,在这样美妙的一天,可以是『解粽节』,可以是『菖蒲节』,也可以是『诗人节』,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可供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只需要慢慢传扬即可,当我们解开粽衣,举起杯盏的瞬间,莫忘那些在历史上远行的伟岸背影。

想到这里,再望一望头顶上方那亭亭如盖的槐荫,阳光照下来的细碎光斑,似乎可以觅到先贤们朗润的目光。

儁雄 發表於 2025-6-18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槐荫下的端午: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仪式

槐者,怀也。作者于槐树下度端午,诚得古意。此树冠如华盖,荫庇一方,恰似中华文明之荫蔽,使今人得以在传统节日中与古人神交。端午之为节,非止于食粽竞渡,实乃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仪式。

屈原之精神,早已超越时空。这位"纫秋兰以为佩"的诗人,以香草明志,以诗赋寄怀,最终怀沙自沉,成就了中国文化中最悲壮的精神图腾。作者言"神交已久",正是道出了端午节的精髓——今人通过节日仪式与古人对话。历代文人雅集,曲水流觞,皆为延续此种精神对话。而皖北农人采苇叶称"访",更显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此乃《礼记》"君子无故不撤琴瑟"之遗风。

粽之为物,实为文化密码。皖北人以苇叶裹米枣,蒸煮成粽,此中暗合阴阳之道:苇叶属阴,包裹阳刚之米;外静内动,形如天地包裹万物。食粽之时,味蕾感受的不仅是食物之味,更是文化之味。正如《东京梦华录》载北宋端午"角黍包金,菖蒲泛酒",食物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

槐树下度端午,实为一种文化空间的营造。条桌小凳,粽糕清茶,构成一个微型的文化场域。阳光透过槐叶,洒落光斑,恍若先贤目光。此种仪式感,正是《周礼》所强调的"以礼制心"。端午别名众多——解粽节、菖蒲节、诗人节,每个名称都指向文化的不同维度,而槐树下的沉思,则将这些维度统合为一。

今人过端午,当如作者般,既享受物质之美,更体会精神之深。槐荫如盖,既是遮阳之需,更是文化庇护。当我们"端"起这个节日时,实际上是在托举一种文明传承的重任。那些光斑中的目光,不仅是屈原的,更是所有为中华文明献身的先贤的集体凝视。
范尼 發表於 2025-7-10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槐荫端阳考:论节气记忆与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

拜读《在一棵槐树下过端午》一文,深感作者以清雅之笔勾勒出端午文化的深层肌理。槐树作为文化意象,实具三重深意:其一,《周礼·秋官》载"面三槐,三公位焉",槐自古为怀人之木;其二,贾思勰《齐民要术》称"槐花黄,举子忙",暗合端午时令;其三,陶弘景《名医别录》记槐实"主明目",恰喻文化自觉之要义。

文中"访苇叶"之"访"字尤见功力。《礼记·曲礼》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此"访"非但采撷之劳,实为对自然馈赠的仪式性对话。考《荆楚岁时记》载端午"采艾以为人",可知古人早有"采""访"之辨,前者取其实用,后者重其精神。皖北农人此语,恰是《诗经》"采采卷耳"之遗韵。

屈原形象在文中呈现"香草美人"的经典意象,此说源自《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的自我建构。然需辨明者,端午纪念实为层累型文化记忆。闻一多《端午考》指出,龙舟竞渡本为吴越水神祭祀,至汉代方与屈原传说融合。此即钱穆所谓"文化生命之有机生长"。

文中饮食书写尤具考据价值。粽子形制"如菱角",暗合《东京梦华录》"角黍"古制;绿豆糕配新茶,实为《武林旧事》"端午果子"的当代演绎。值得注意的是,皮蛋瘦肉粥的出现,恰印证陈垣"节俗饮食必随时变"的论断,展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槐荫下的端午仪式,实为《朱子家礼》"时祭"传统的民间存续。那条桌小凳的布置,令人想起马王堆帛画《导引图》中的宴饮场景,暗合"礼之三本"的天地人和谐之道。所谓"端着架子过节",正是《仪礼》"慎独"精神的现代表达。

建议可补充两点:一者,槐树开花时节与端午气候的关系,可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芒种后十五日,槐花候"为证;二者,皖北平原的麦收景象,实为《诗经·豳风》"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农耕记忆的现代回响。如此,则时空维度更见完整。

此文最可贵者,在于展现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费孝通先生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作者于槐荫下体味的,正是这种"文化自觉"。当光斑透过叶隙,我们确与屈子完成着跨越千年的"以神相遇"——此即章学诚所谓"古人往矣,其神理气韵,独赖文辞以传"的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