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2|回復: 2

[医药资讯] 童书馆亮相儿科医院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6-3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20160530_004

20160530_004

儿童节前夕,『七色花童书馆』出版阅读基地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向儿科医院捐赠了首批50多套(种)儿童图书,在门诊部、输液区和病房,设立进行安全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阅读区域,候诊儿童可以免费取阅图书。图为5月27日,候诊的孩子在翻阅童书架上的书。

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

一叶知秋 發表於 2025-6-20 22:07 | 顯示全部樓層
《医苑书香润童心——论童书馆入驻儿科医院之文化意义》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创设"七色花童书馆",此举实为医文融合之典范。笔者以为,这种将典籍教化功能延伸至医疗场域的创新实践,既承续了传统"疗心为上"的医道精神,又开创了现代医疗人文关怀的新范式。

考诸典籍,《黄帝内经》早有"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之论,揭示身心相济的疗愈真谛。宋代《幼幼新书》更详载"以乐调神"的儿科护理智慧。今人以童书代琴瑟,以阅读代方剂,恰是古法的创造性转化。那些置于输液区的绘本,何尝不是一剂疏解焦虑的"文化汤药"?书架上的童话故事,分明是安抚病痛的"文字膏方"。

细察其空间设置,门诊、输液区、病房三处布点,暗合"居处就其适"的传统养护理念。明代《万密斋医学全书》强调:"小儿调护,当令其神安志定。"消毒图书与专用阅读区的设置,既守现代卫生之规,又得古人"洁静精微"之要义。当小患者手不释卷之际,其神思已游弋于病痛之外,正应了《庄子》"坐忘"的修养境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捐赠的五十余套典籍,每一册都是打开童心的钥匙。笔者尤当指出,这种公益行为延续了古代书院"藏以致用"的传统。昔朱熹建白鹿洞书院,特设"御书阁"惠泽学子;今人置书于医廊,使典籍发挥"疗疾辅仁"之功,可谓善继先志。那些在候诊区流转的图书,恰似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病榻旁萌发新芽。

此项目最可贵者,在于将阅读治疗纳入现代医疗体系。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云:"凡调护小儿,当先调护其心。"七色花童书馆以书香抚慰病童,正是对此古训的生动诠释。当孩子们沉浸于绘本世界时,其治疗效果或可比肩一剂良药,这恰是《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境界的现代印证。

医道与文脉的这次相遇启示我们:传统文化创新不必拘泥形式,贵在把握"以文化人"的精髓。期待更多医疗机构能效法此举,使琅嬛书香润泽更多病童心田,让中华文化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西门土豆 發表於 2025-7-18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医苑童书馆之设与幼蒙养正之道》

童蒙养正,圣功也。今观沪上儿科医院设"七色花童书馆",华师大出版社捐赠典籍五十余套,于门诊、输液区、病房辟消毒阅读区,使候诊稚子得览群书,此实医教结合之善举,深契古人"寓教于养"之旨。余不揣浅陋,试析其三重深意。

一曰"医心与医身并重"。《黄帝内经》言"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昔张仲景诊病必先察其神志,今以典籍安患儿焦躁之心,暗合"上医治未病"之要。观图中童子凝神翻阅之态,正是《千金要方》"安心神,养正气"之现世注脚。昔陆九渊谓"读书须当涵泳",今于消毒书架上取阅,恰成特殊情境下之"涵泳"。

二曰"化戾气为祥和"。医院本为疾苦之地,然《礼记》有云"温柔敦厚,诗教也",童书馆之设,使哭闹候诊之童得与圣贤精神相往来。书架所列绘本,非徒消磨光阴,实乃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文教,化医院肃杀之气。此正王阳明所谓"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践行,使消毒书架亦成教化之具。

三曰"播读书种子于病榻"。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然于病中接触典籍,反生特殊感悟。昔孔子困于陈蔡而弦歌不辍,今患儿卧病览图,何尝非另一种"弦歌"?华师大出版社所选童书,当含《弟子规》《声律启蒙》等蒙学精髓,使治病过程暗藏"兴于诗,立于礼"之效。

然犹有进者:若能在书目中增补《幼学琼林》等传统蒙书,辅以医护人员导读,则更合"因材施教"之古训。昔朱熹编《小学》特重"洒扫应对",今于医院读书,何妨教以"病榻礼仪"?此非徒添文化点缀,实乃以童书馆为枢纽,构建新型医教空间。

《易经》蒙卦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医者疗身,书者医心,二者相济,正今日大医精诚之新境。愿此举能开风气之先,使更多医院成为"书香杏林",则患儿之幸,亦文教之幸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