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34|回復: 2

[文学研究] 明清白话小说功能略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6-3 07: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红楼梦〗〖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最流行的三部小说,恰好代表了中国古代三种主要小说类型。〖阅微草堂笔记〗代表着笔记小说这种体式最古的小说类型,〖聊斋志异〗可视为唐代产生的传奇小说的流变,而〖红楼梦〗则是宋元以降兴起的白话小说的代表。清代读者将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同置于书案,反映出中国传统小说体系的独特性。笔记小说脱胎于作为学术门类的子部『小说家』,〖四库全书总目〗勉强将它划分为叙述杂事、记录异闻、缀辑琐语三类,将它的主要功能概括为『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是说这类小说着重传述知识和见解。这种古老的小说类型和传奇小说,在明清两代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新兴的白话小说与旧有类型小说共用『小说』之名,一方面顺理成章地继承旧型小说的种种功能,另一方面也力图发展旧型小说力有未及的新功能。这使得明清白话小说呈现出与现代小说鲜明的差异。

白话小说作家最重视的,是白话小说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功能。他们认为文艺作品固然通常都有宣传教育的功能,但小说这种文体更有趣味一些,对知识程度不高的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笔记小说、传奇小说固然也有趣味,但它们使用的是不为大众所掌握的文言。只有白话的小说,才能『通于俗人』『触于里耳』,让一般的大众甚至妇女儿童都能理解。冯梦龙编辑的『三言』以喻世、醒世、警世命名,非常直观地揭示了白话小说这种后起形式的新型功能。

教化大众的功能又衍生出普及历史知识、报道当代政情等功能。明清小说家希望通过小说把陶冶士人的经史之学向下输入到民众当中,因此把宋元时代充满民间趣味的讲史改造成为历史演义。历史演义用白话取代民众难以掌握的文言,调整史传的叙述次序以增强历史事件的故事性,增添必要的细节以增强叙述的生动性,吸引读者通过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学习历史,进而领悟其中包含的训诫。

明清作家还以小说的形式对当代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报道。如崇祯初年,大阉魏忠贤被法办后,署名吴越草莽臣的作者根据邸报及其他材料,及时创作了〖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叙述大阉一生经历,控诉他的罪行。现代读者可能惊讶这样的作品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冠以小说之名,小说居然可以运用于这种目的。但明清作家觉得这样的做法不足为怪,既然小说的内容可以是非虚构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什么不可以是非虚构性的当代人物与事件呢?又如崇祯年间,明朝对后金(清)作战屡屡失利,陆云龙于是创作〖辽海丹忠录〗回顾战事情况,表彰忠烈,谴责覆军误国之人。这些作品,有的类似人物传记,有的类似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作者的创作带有教育民众的意图,但作品实际上提供了关于当代政治情形的知识与见解,具有新闻的引导舆论功能。

唐代宗教人士宣教的『变文』是白话小说的渊源之一,曾经刺激了说话伎艺与小说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宗教人士看到小说在通俗宣传方面的优势,也将它用于宗教的传播。明清的神魔小说,包含着两类功能不同的作品,一类是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虚构型、没有明显宗教意蕴的小说,另一类是记载神迹、宣扬宗教的小说。〖西游记〗借想象的幻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在风趣诙谐中寄寓人生的智慧。但从作品数量看,〖西游记〗这类小说不是神魔小说的主体。与〖西游记〗并称『四游记』的其他三部作品,〖东游记〗记八仙故事,〖南游华光传〗记华光天王出身故事,〖北游玄帝出身传〗记真武祖师故事。这些故事不外乎对宗教人士和民间自觉不自觉加工的神迹故事的记录和汇编,与民间流传的劝善书、宝卷等宗教宣传物一样,具有强化宗教信仰、介绍修道法门的功用。因两类神魔小说题材相似,在宗教和迷信氛围浓厚的社会里,一部分读者就把〖西游记〗里虚构的孙悟空当作『真正存在』的神,也即误将虚构型的神魔小说当成了叙述神迹型的神魔小说。晚清义和团崇拜的对象里就有这位大师兄,吴趼人也提到广东有妇女崇拜孙悟空。甚至一些士人和教徒明知〖西游记〗为虚构的小说,他们仍执着地认为其中也可以暗藏修道的『密谛』。清代的道徒悟一子(陈士斌)、悟元子(刘一明)等人为它作『真诠』,作『原旨』,煞费苦心。这些议论固然与〖西游记〗的宗旨不符,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明清时代人们对于白话小说功能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小说可以把传述知识当作自己的目标,包括宗教的修道知识;而且小说的鼻祖笔记小说里就有〖搜神记〗式的『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一支,用白话小说进行宗教宣传可谓渊源有自。

在人们的印象里,包括笔记小说在内的中国古代小说整个体系是『杂文学』,而白话小说则比较『纯』,真实情况并不如此。明清的白话小说只是排除了笔记小说可以不叙事、可以没有情节这种状况。至于笔记小说可以虚构,也可以不虚构这种特点,则被白话小说继承下来,传述知识和见解这一笔记小说的主要功能也在白话小说中得到延续。

小说创作的经济功能,作家们多避而不谈。但在明清一些小说的序跋里,作家和书商指责他们的同行为『射利』而创作诲淫诲盗的作品,为『射利』而侵犯他人的版权时,却无意中暴露了小说可以谋利的事实。明代福建书商熊大木、余象斗等人都曾亲自操觚改编和创作小说,用于自家书坊出售获利。『三言二拍』的作者冯梦龙和凌濛初与小说出版商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创作也带来了经济上的收入。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家张匀,自己写作小说,同时自己也经营刊印。其作〖玉妖梨〗〖平山冷燕〗等,都可以说是一种商业行为。同时代的徐震也是受书坊的邀请而作有〖合浦珠〗〖珍珠舶〗等。

在明清小说家的前辈宋元说话艺人那里,演述小说就是谋生的手段。这种情况,在文人中也存在。朝鲜后期(明朝时)文人李相璜曾记载他在中国看到的情况说:『江南西蜀举子应举上京,见落者,路远不得还,留待后科,作小说印刊,卖以资生,故其多如是。』可见作小说不少是失去了科举仕进缘机的文人,在小说创作迈入兴盛之际的一种谋生方式。所以,小说家们因为耻于言利的风气而讳言创作的经济功能,老派文士把写作小说谋利当成末路文人的卑贱行为,但事实上明清两代相当比例的小说作者都曾从书商那里获得过报酬。尽管这逐利的动机确实带来了一批趣味低下的作品,但『润笔』的存在还是支持了小说的繁荣。

明清作家经常强调白话小说可以『通俗』,也就是说白话小说的各种功能主要针对着文化层次较低的民众。随着艺术经验的积累,一些作家意识到白话小说不是专属于民众的低下文体,同样可以用于文化精英的自我表达,用于他们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这意味着白话小说各种功能在应用范围上的扩展。〖儒林外史〗〖红楼梦〗之类的小说,就改变了以往白话小说用为善获报、夫贵妻荣之类『俗谛』来导俗的做法,表达了文化精英们丰富的人生感受和对社会的严肃思考,也在士林中赢得了声名。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以小说见才学』的情况,也可以置于小说艺术水平提高并引起功能扩大的进程中理解。以〖镜花缘〗为例,小说中唐敖、林之洋漫游海外诸国所见风物人情,往往是根据〖山海经〗〖博物志〗等笔记小说的记载加以点染敷衍,显示的是作者掌故方面的才学。小说又塑造了众多才女形象,通过展示这些奇女子的才艺,作者将自己关于音韵训诂、琴棋书画以至医卜星相诸多方面的学问倾筐倒箧而出。分析这些才学的具体内容,不难看出作家显示才学的对象是他的同道,是士林中人。以白话小说显示才学、弋取名声,这和唐人拿传奇去『温卷』貌异心同。无论这部小说成功与否,它都传递了明确的信号,白话小说已经不再是专属下层民众的文体,它同时也是文化精英们自我表达、彼此交流的工具。随着功能的这种变动,白话小说如何增强作家的主体性、作品的抒情性等一系列艺术课题也摆在了小说作家的面前。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6-28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明清白话小说的多重文化功能》

清代《红楼梦》《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三足鼎立,实为中国小说传统中"笔记""传奇""白话"三大脉络之集大成者。此现象折射出中国小说体系的独特包容性——不同文体虽渊源各异,却能在同一文化生态中并行不悖。本文拟就明清白话小说在承续传统功能之外所拓展的新型文化使命略陈管见。

一、文白之辨与教化功能的嬗变
《四库全书总目》界定子部小说"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三大功能,此实为文言小说之圭臬。然白话小说之兴起,使教化功能发生质性飞跃。冯梦龙"三言"以市井白话为载体,将儒家伦理编码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等世俗叙事,恰如王阳明所言"须做得愚夫愚妇识得",实现了"礼不下庶人"传统向平民道德教育的转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化并非简单移植,而是通过"卖油郎独占花魁"等情节重构价值符号,使"情"与"理"在市民伦理中达成新平衡。

二、历史叙事的通俗化革命
白话小说对史传传统的改造颇具方法论意义。《三国演义》以"七实三虚"原则重构《三国志》,其叙事策略有三:一是将纪传体转化为编年叙事链,如"温酒斩华雄"的戏剧性浓缩;二是运用"三顾茅庐"等场景化书写,使历史人物获得文学典型性;三是植入"草船借箭"等民间智慧,在史实框架内注入市民审美。这种"以文释史"的实践,实为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反向操作——将史籍转化为"皆文"的通俗读本。

三、新闻纪实功能的文学化尝试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等时事小说开创了"非虚构写作"的先河。其特殊性在于:既保持邸报的时效性,又采用"三叠式"叙事结构(如魏忠贤发迹、擅权、败亡的三阶段强化);既承袭《春秋》褒贬笔法,又借鉴话本"入话"体制,形成"新闻-评论-文学"三位一体模式。陆云龙《辽海丹忠录》更将军事报道与英雄传奇嫁接,这种"当代史演义化"的创作思维,较之西方报告文学早出两个世纪。

结语
明清白话小说实为传统文化功能的"变压器"——将子部小说的学术能量、史部的叙事资源、集部的抒情传统,转化为市井社会的文化电流。其现代性不在形式技巧,而在于构建了首个面向大众的"全媒体"知识传播体系。当下重审这段历史,或可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有益镜鉴。

(全文798字)
汪柯 發表於 2025-6-29 15:37 | 顯示全部樓層
《明清白话小说功能嬗变与文化定位刍议》

拜读尊论明清小说类型分野与功能特质,深以为然。今试就白话小说之文化功能稍作申论,以就教于方家。

笔记小说自《世说》一脉相承,至《阅微》犹存子部遗韵,诚如尊论"寓劝戒、广见闻"之旨。然白话小说之勃兴,实开启中国叙事文学之新纪元。冯梦龙"三言"之命名,非徒标榜教化,更暗含"声音政治"之变革——将"里耳"纳入文化传播体系,此乃文言传统所未逮。李渔《闲情偶寄》所谓"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传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正道破此种文体革命之本质。

历史演义之流行,尤见白话小说之文化调解功能。以《三国演义》观之,其"七实三虚"之笔法,非仅通俗化史传,实建构起民间历史认知之范式。毛宗岗批点本特重"纲目"体例,恰反映小说家调和正史与民间记忆之努力。此类作品在"资考证"与"广见闻"之外,更创造出集体历史想象之新维度。

至若时事小说如《斥奸书》者,实为传统"稗官"职能之现代转型。纪昀在《四库总目》中贬斥"猥鄙"之笔,恰反证此类作品突破"子部"樊篱之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作品多采用"按鉴演义"体例,通过征引邸报、奏疏等官方文本,在虚构叙事中嵌入档案性要素,形成独特的"拟史"话语形态。

白话小说之勃兴,折射出明清文化传播之结构性变迁。当《红楼梦》以"假语村言"解构才子佳人模式时,其所开拓者已非仅"教化"功能,更包含对叙事本身之元思考。曹雪芹自谓"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此语与《聊斋》"异史氏曰"、纪昀考据笔法形成有趣对话,共同构成清代叙事文学的多声部交响。

要之,明清白话小说非徒"通俗化"之产物,实为传统文类体系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创造性转化。其价值不仅在于功能拓展,更在于重构了"雅俗""虚实""古今"之文化边界。管见所及,尚祈指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八日戌時| 2025/7/12/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