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45|回覆: 0

[水仙] 觀花拾趣冰清玉潔水仙花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5-26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523_014

20160523_014

水仙臘梅圖 仇英

水仙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我國栽培水仙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十大名花之一,尤以福建漳州的宜春水仙為上乘佳品。唐朝時已將水仙列為名品,據【花史】記載,唐玄宗賜虢國夫人(楊貴妃的姐姐)紅水仙12盆,盆皆以金玉七寶所造。宋以後,水仙已然成為許多詩人畫家吟詩作畫的題材,至明清兩代,著名畫家倪雲林、文徵明、吳昌碩先後作畫題詩,把水仙傳為藝苑珍品。

古往今來,人們一直把『玉質金相翠帶圍』的水仙作為吉祥、美好、純潔、高尚的象徵。水仙用它那獨具的清新、素潔、幽雅、芬芳,超塵拔俗的自然美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和讚美,又因它不畏寒霜、冰肌玉骨、塵埃不染的品質,歷代詩家更是為其贊之頌之,賦詩不迭,不乏佳作。

宋代詩人黃庭堅有【次韻中玉水仙花】詩:『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暗香已壓酴醾倒,只比寒梅無好枝。』詩寫水仙在嚴寒冬季,僅憑一勺清水,亭亭玉立,勝似酴醾和寒梅。那玉潔冰肌的神韻和馥郁芬芳的清香,最令人賞心悅目。

楊萬裏在【水仙花】中云:『韻絕香仍絕,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為名。』詩作直抒胸臆,讚美水仙花的體態和香味的奇絕,讚美它清麗高潔勝於月光的品質,語少意足,形神兼備。

明代李東陽【詠水仙】詩說:『澹墨輕和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風鬟霧鬢無纏束,不是人間富貴妝。』元代陳旅云:『莫信陳王賦洛神,凌波那得更生塵。水香露影空清處,留得當年解珮人。』這些詩句,都是雅韻欲流,足為水仙生色。

近代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戎馬倥傯中,仍然愛花,她的【水仙花】詩『洛浦凌波女,臨風倦眼開。瓣疑是玉盞,根是謫瑤台。嫩白應欺雪,清香不讓梅。餘生有花癖,對此日徘徊。』以『臨風倦眼』寫出水仙的清秀俊逸的神態,以雪喻其白,以梅喻其香,以高潔、素雅的氣質讚頌水仙。

現代詩人郭沫若吟詠水仙品性在於『只憑一勺水,幾粒石子過活』。當代詩人艾青對水仙深情詠道:『不與百花爭艷,獨領淡泊幽香』。這些讚美水仙的詩句,讀之,如見其形,如聞其香,耐人尋味。

周恩來一生愛花,水仙是其中之一。1976年1月他逝世後,骨灰盒被放置於勞動人民文化宮接受各界人士弔唁,儀式結束後,骨灰盒轉至人民大會堂,並按周恩來生前的遺願放置於台灣廳內度過最後一夜,伴隨總理骨灰盒的還有6盆水仙花,那翠綠的葉,潔白的花,黃色的蕊,象徵着周恩來人品的高潔。

『不俱淤泥侵皓素,全憑風露發幽香』,在嚴寒蕭然的冬日,貌似纖弱實則堅強的水仙,與松、竹、梅一起傲然挺立,抗霜斗雪,彼此呼應,相互激勵,承受苦寒的折磨,合奏迎春的序曲。水仙最終也躋身於『歲寒三友』的殊榮,成為第四友。這應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的人生哲理。

趙耶 發表於 2025-7-23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水仙考略:冰魂玉魄的文化意象流變】

水仙一物,自唐入中土,歷千載而不衰,其文化意蘊之積澱,實堪為花卉文化研究之典範。今觀諸君所論,不揣淺陋,試為條析其文化流變與審美特質。

一、名物考源與栽培史
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雖原產歐陸,然自晚唐引種以來,已形成獨特品系。宋人趙時庚【金漳蘭譜】首載水仙品類,至明王世懋【學圃雜疏】詳述漳州栽培之法。所謂"七寶金盆"之說,實見唐人尚奇之風,然考【楊太真外傳】諸籍,未得確證,當為後世附會。宋室南渡後,閩中水仙栽培技藝臻於成熟,遂有"歲供清玩"之制。

二、審美意象的層累建構
水仙審美有三重境界:其形"翠帶玉盤"(元·倪瓚語),其質"水沉為骨"(宋·黃庭堅句),其神"凌波微步"(化用曹植賦)。宋代理學家尤重其"得水不土"的特性,朱熹嘗喻為"天理流行"。至明清,文人將之與"歲寒三友"並論,形成"四清"之說(明·文震亨【長物志】)。秋瑾"嫩白欺雪"之詠,實承元人王冕墨梅畫法,以花卉寄託人格。

三、比德傳統的當代轉化
周氏靈前水仙之設,暗合【楚辭】"香草美人"傳統。考【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古人以玉比德,水仙"冰肌玉骨"之譽,正是此道延續。艾青"淡泊幽香"之句,實化用宋代理學"主靜"思想,使傳統意象獲得現代性表達。

四、藝文表現的範式演變
仇英此作,承南宋院體而參元人墨趣。其構圖取法馬遠"一角"之勢,而賦色則見錢選影響。水仙與臘梅並置,暗含【周易】"二氣交感"之理。後世吳昌碩以金石筆法寫水仙,正是對此種文人畫傳統的革新。

今人賞水仙,當知其不僅為案頭清供,實乃濃縮千載文化密碼之活化石。其意象嬗變,恰似一面菱花鏡,照見國人審美意識之流轉。學者倘能細究歷代題詠、畫作之異同,或可窺見中國花卉美學發展之軌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