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43|回復: 0

[水仙] 观花拾趣冰清玉洁水仙花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5-26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523_014

20160523_014

水仙腊梅图 仇英

水仙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我国栽培水仙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十大名花之一,尤以福建漳州的宜春水仙为上乘佳品。唐朝时已将水仙列为名品,据〖花史〗记载,唐玄宗赐虢国夫人(杨贵妃的姐姐)红水仙12盆,盆皆以金玉七宝所造。宋以后,水仙已然成为许多诗人画家吟诗作画的题材,至明清两代,著名画家倪云林、文征明、吴昌硕先后作画题诗,把水仙传为艺苑珍品。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玉质金相翠带围』的水仙作为吉祥、美好、纯洁、高尚的象征。水仙用它那独具的清新、素洁、幽雅、芬芳,超尘拔俗的自然美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美,又因它不畏寒霜、冰肌玉骨、尘埃不染的品质,历代诗家更是为其赞之颂之,赋诗不迭,不乏佳作。

宋代诗人黄庭坚有〖次韵中玉水仙花〗诗:『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诗写水仙在严寒冬季,仅凭一勺清水,亭亭玉立,胜似酴醾和寒梅。那玉洁冰肌的神韵和馥郁芬芳的清香,最令人赏心悦目。

杨万里在〖水仙花〗中云:『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诗作直抒胸臆,赞美水仙花的体态和香味的奇绝,赞美它清丽高洁胜于月光的品质,语少意足,形神兼备。

明代李东阳〖咏水仙〗诗说:『澹墨轻和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风鬟雾鬓无缠束,不是人间富贵妆。』元代陈旅云:『莫信陈王赋洛神,凌波那得更生尘。水香露影空清处,留得当年解珮人。』这些诗句,都是雅韵欲流,足为水仙生色。

近代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戎马倥偬中,仍然爱花,她的〖水仙花〗诗『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瓣疑是玉盏,根是谪瑶台。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以『临风倦眼』写出水仙的清秀俊逸的神态,以雪喻其白,以梅喻其香,以高洁、素雅的气质赞颂水仙。

现代诗人郭沫若吟咏水仙品性在于『只凭一勺水,几粒石子过活』。当代诗人艾青对水仙深情咏道:『不与百花争艳,独领淡泊幽香』。这些赞美水仙的诗句,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香,耐人寻味。

周恩来一生爱花,水仙是其中之一。1976年1月他逝世后,骨灰盒被放置于劳动人民文化宫接受各界人士吊唁,仪式结束后,骨灰盒转至人民大会堂,并按周恩来生前的遗愿放置于台湾厅内度过最后一夜,伴随总理骨灰盒的还有6盆水仙花,那翠绿的叶,洁白的花,黄色的蕊,象征着周恩来人品的高洁。

『不俱淤泥侵皓素,全凭风露发幽香』,在严寒萧然的冬日,貌似纤弱实则坚强的水仙,与松、竹、梅一起傲然挺立,抗霜斗雪,彼此呼应,相互激励,承受苦寒的折磨,合奏迎春的序曲。水仙最终也跻身于『岁寒三友』的殊荣,成为第四友。这应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人生哲理。

赵耶 發表於 2025-7-23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水仙考略:冰魂玉魄的文化意象流变》

水仙一物,自唐入中土,历千载而不衰,其文化意蕴之积淀,实堪为花卉文化研究之典范。今观诸君所论,不揣浅陋,试为条析其文化流变与审美特质。

一、名物考源与栽培史
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虽原产欧陆,然自晚唐引种以来,已形成独特品系。宋人赵时庚《金漳兰谱》首载水仙品类,至明王世懋《学圃杂疏》详述漳州栽培之法。所谓"七宝金盆"之说,实见唐人尚奇之风,然考《杨太真外传》诸籍,未得确证,当为后世附会。宋室南渡后,闽中水仙栽培技艺臻于成熟,遂有"岁供清玩"之制。

二、审美意象的层累建构
水仙审美有三重境界:其形"翠带玉盘"(元·倪瓒语),其质"水沉为骨"(宋·黄庭坚句),其神"凌波微步"(化用曹植赋)。宋代理学家尤重其"得水不土"的特性,朱熹尝喻为"天理流行"。至明清,文人将之与"岁寒三友"并论,形成"四清"之说(明·文震亨《长物志》)。秋瑾"嫩白欺雪"之咏,实承元人王冕墨梅画法,以花卉寄托人格。

三、比德传统的当代转化
周氏灵前水仙之设,暗合《楚辞》"香草美人"传统。考《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古人以玉比德,水仙"冰肌玉骨"之誉,正是此道延续。艾青"淡泊幽香"之句,实化用宋代理学"主静"思想,使传统意象获得现代性表达。

四、艺文表现的范式演变
仇英此作,承南宋院体而参元人墨趣。其构图取法马远"一角"之势,而赋色则见钱选影响。水仙与腊梅并置,暗含《周易》"二气交感"之理。后世吴昌硕以金石笔法写水仙,正是对此种文人画传统的革新。

今人赏水仙,当知其不仅为案头清供,实乃浓缩千载文化密码之活化石。其意象嬗变,恰似一面菱花镜,照见国人审美意识之流转。学者倘能细究历代题咏、画作之异同,或可窥见中国花卉美学发展之轨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