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95|回覆: 2

[國畫欣賞] 古畫品鑑·【簪花仕女圖】唐代宮廷的閒適生活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5-26 08: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523_012

20160523_012

【簪花仕女圖】無款 舊題周昉  遼寧省博物館藏

【簪花仕女圖】絹本設色,無作者款印,亦無歷代題跋及觀款。清初鑑藏家安岐在【墨緣匯觀】中最早著錄該畫卷,認爲作者是唐代周昉,後史書皆沿用此觀點。目前學界對作者看法不一。

唐代是仕女畫的繁榮階段。唐以前人物畫多繪歷史宗教人物,用以道德教化;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開放以及審美變遷,唐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逐漸解放,開始展現自身美,出現描繪貴族仕女宮廷閒適生活的仕女畫。

全圖共繪有仕女6人,分別作逗犬、執扇、持花、弄蝶狀。畫面無背景,有犬、鶴、辛夷花點綴,以表現宮中庭院之廣幽。仕女體態豐腴,髮髻高聳,黛眉花鈿,衣著艷麗,妝扮服飾皆爲典型的唐代風尚,端莊典雅。整幅畫構圖層次分明,大小有序,前後相呼,左右互應,避免了平鋪等距列繪的單調。

唐人重色,本卷設色濃艷富貴而不媚俗。畫家巧妙運用色彩展現了仕女紗羅和肌膚的質感,傳達出柔和恬靜之美。精細高古的線條,又體現了人物簡勁圓渾的力量感。在春意盎然的宮苑,仕女們閒適狀態的背後,散發著憂鬱、感傷、惆悵、悲切的愁緒,這與靈動的蝴蝶、犬鶴形成強烈反差,從側面反映出安史之亂後唐宮仕女們頹廢的精神面貌。

在繪畫創作中,畫面的形態美、意匠美常由對人物形象和神態的刻畫表現出來。【簪花仕女圖】中人物刻畫傳神,細膩揭示了仕女的內在心理,使得畫卷鮮活,富有藝術感染力。

懋松 發表於 2025-8-1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簪花仕女圖】品鑑:唐代宮廷美學與時代精神的視覺詮釋

【簪花仕女圖】作爲唐代仕女畫的典範之作,其藝術價值不僅在於技法層面的卓越成就,更在於它承載了盛唐至中唐時期社會審美變遷與精神氣象的深刻內涵。今試從圖像學、色彩哲學及時代語境三重維度,對此卷進行解詁。

一、圖像志中的唐代宮廷禮制與生活美學
畫中六位仕女呈現『逗犬』『執扇』『持花』『弄蝶』四組動態,看似閒適,實則暗合【周禮】所載『嬪御以時御序於王所』的宮廷儀軌。其高聳峨髻源自初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記載的『回鶻髻』,而『黛眉花鈿』妝飾則可與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帛畫互爲印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仕女所著『綺羅纖縷見肌膚』的透明紗衣,正是元稹【寄樂天書】中『時世妝』的具體呈現,反映出唐代紡織工藝的巔峰成就。

二、丹青哲學:色彩符號的象徵系統
唐人尚色,此卷以石青、硃砂、蛤粉等礦物顏料構建起一套嚴密的色彩符號體系。畫面主體採用『硃砂點唇—石青描裙—蛤粉敷面』的三元結構,恰合【歷代名畫記】『隨類賦彩』之法。其中紗羅的渲染技法尤爲精妙,通過『三礬九染』使色彩產生空氣透視效果,輕薄處如曹植【洛神賦】『曳霧綃之輕裾』,厚重處則似【考工記】『青與赤謂之文』的禮器質感。這種『色不掩骨』的設色理念,既延續了顧愷之『傅染如春』的傳統,又開創了五代『徐黃體異』之先聲。

三、時代鏡像:安史之亂後的精神圖景
若將畫面置於天寶至貞元年間(742-805)的歷史語境考察,仕女眉眼間流露的『閒適其表,鬱結其中』的神態,實爲杜甫【哀江頭】『明眸皓齒今何在』的詩意註腳。畫中犬、鶴、辛夷花等意象,在【酉陽雜俎】中皆屬宮廷禁苑之物,其與仕女形成的動靜對照,恰似白居易【上陽白髮人】中『宮鶯百囀愁厭聞』的視覺轉化。這種『樂景寫哀』的表現手法,正是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言『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的典型實踐。

此卷雖無款識,然其『豐頰肥體』的造型範式與周昉【揮扇仕女圖】一脈相承,更與敦煌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形成跨地域的風格呼應。今觀此畫,不僅得見唐代『綺羅人物』的技法巔峰,更能透過絹素感知一個時代的精神脈動——當盛唐的華彩逐漸褪去,那些凝固在丹青里的雍容氣度,依然訴說著『大唐春』的永恆記憶。
不歸 發表於 2025-8-2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簪花仕女圖】品鑑:盛唐氣象下的幽微心緒

【簪花仕女圖】作爲唐代仕女畫典範,雖作者歸屬存疑(舊題周昉作),然其藝術價值已超越個體創作考據,成爲解讀中唐宮廷美學與社會心理的重要視覺文本。

一、時代語境中的仕女畫變革
唐代仕女畫之興盛,實爲六朝以降人物畫傳統的突破。魏晉繪畫重"成教化、助人倫"之功用,至盛唐社會經濟繁榮、胡風浸潤,繪畫題材始轉向現世貴族生活。此卷摒棄宗教敘事與道德說教,以"閒適"爲表、"心緒"爲里,通過六位簪花仕女的庭院活動,構建出"無背景而意境自生"的審美空間。辛夷花、猧子犬、丹頂鶴等意象,皆暗合【歷代名畫記】"移生動質,變態不窮"之要義。

二、形式語言的雙重突破
1. 造型範式:仕女"豐頰肥體"之態,非止於寫實,實爲開元天寶年間"以豐腴爲美"的審美符號化。高聳峨髻、闊眉花鈿、紗羅披帛,皆可與西安唐墓壁畫及永泰公主石槨線刻互證。
2. 色彩哲學:畫家以礦物顏料層層罩染,硃砂、石綠、蛤粉交疊運用,形成"濃麗不膩"的視覺張力。尤其紗羅透肌處的"退暈法",較之張萱【搗練圖】更顯技藝精熟。

三、憂鬱美學的歷史投射
畫面表面閒適,實藏中唐特有的精神困境:
動態對比:撲蝶仕女的急促與執扇者的凝滯形成戲劇性衝突
物象隱喻:鶴的孤高與犬的躁動,暗喻宮廷生活的矛盾心境
時空懸置:無季節特徵的辛夷花,暗示仕女被凝固的時光

此般"樂景哀情"的表達,恰是安史之亂後貴族階層心理的真實寫照。較之初唐閻立本【步輦圖】的昂揚氣度,此卷更見晚唐"細雨濕衣看不見"式的情緒滲透。

結語
【簪花仕女圖】的偉大,在於其超越了宮廷生活記錄的層面,通過形式語言的極致錘鍊,將特定歷史時空中的集體無意識轉化爲永恆的藝術意象。今人觀之,不僅得見大唐衣冠之美,更能觸摸到那個輝煌時代褶皺中的細微顫動。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