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97|回復: 2

[国画欣赏] 古画品鉴·〖簪花仕女图〗唐代宫廷的闲适生活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5-26 08: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523_012

20160523_012

〖簪花仕女图〗无款 旧题周昉  辽宁省博物馆藏

〖簪花仕女图〗绢本设色,无作者款印,亦无历代题跋及观款。清初鉴藏家安岐在〖墨缘汇观〗中最早著录该画卷,认为作者是唐代周昉,后史书皆沿用此观点。目前学界对作者看法不一。

唐代是仕女画的繁荣阶段。唐以前人物画多绘历史宗教人物,用以道德教化;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开放以及审美变迁,唐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逐渐解放,开始展现自身美,出现描绘贵族仕女宫廷闲适生活的仕女画。

全图共绘有仕女6人,分别作逗犬、执扇、持花、弄蝶状。画面无背景,有犬、鹤、辛夷花点缀,以表现宫中庭院之广幽。仕女体态丰腴,发髻高耸,黛眉花钿,衣着艳丽,妆扮服饰皆为典型的唐代风尚,端庄典雅。整幅画构图层次分明,大小有序,前后相呼,左右互应,避免了平铺等距列绘的单调。

唐人重色,本卷设色浓艳富贵而不媚俗。画家巧妙运用色彩展现了仕女纱罗和肌肤的质感,传达出柔和恬静之美。精细高古的线条,又体现了人物简劲圆浑的力量感。在春意盎然的宫苑,仕女们闲适状态的背后,散发着忧郁、感伤、惆怅、悲切的愁绪,这与灵动的蝴蝶、犬鹤形成强烈反差,从侧面反映出安史之乱后唐宫仕女们颓废的精神面貌。

在绘画创作中,画面的形态美、意匠美常由对人物形象和神态的刻画表现出来。〖簪花仕女图〗中人物刻画传神,细腻揭示了仕女的内在心理,使得画卷鲜活,富有艺术感染力。

懋松 發表於 2025-8-1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簪花仕女图》品鉴:唐代宫廷美学与时代精神的视觉诠释

《簪花仕女图》作为唐代仕女画的典范之作,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技法层面的卓越成就,更在于它承载了盛唐至中唐时期社会审美变迁与精神气象的深刻内涵。今试从图像学、色彩哲学及时代语境三重维度,对此卷进行解诂。

一、图像志中的唐代宫廷礼制与生活美学
画中六位仕女呈现“逗犬”“执扇”“持花”“弄蝶”四组动态,看似闲适,实则暗合《周礼》所载“嫔御以时御序于王所”的宫廷仪轨。其高耸峨髻源自初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的“回鹘髻”,而“黛眉花钿”妆饰则可与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帛画互为印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仕女所着“绮罗纤缕见肌肤”的透明纱衣,正是元稹《寄乐天书》中“时世妆”的具体呈现,反映出唐代纺织工艺的巅峰成就。

二、丹青哲学:色彩符号的象征系统
唐人尚色,此卷以石青、朱砂、蛤粉等矿物颜料构建起一套严密的色彩符号体系。画面主体采用“朱砂点唇—石青描裙—蛤粉敷面”的三元结构,恰合《历代名画记》“随类赋彩”之法。其中纱罗的渲染技法尤为精妙,通过“三矾九染”使色彩产生空气透视效果,轻薄处如曹植《洛神赋》“曳雾绡之轻裾”,厚重处则似《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的礼器质感。这种“色不掩骨”的设色理念,既延续了顾恺之“傅染如春”的传统,又开创了五代“徐黄体异”之先声。

三、时代镜像:安史之乱后的精神图景
若将画面置于天宝至贞元年间(742-805)的历史语境考察,仕女眉眼间流露的“闲适其表,郁结其中”的神态,实为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的诗意注脚。画中犬、鹤、辛夷花等意象,在《酉阳杂俎》中皆属宫廷禁苑之物,其与仕女形成的动静对照,恰似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宫莺百啭愁厌闻”的视觉转化。这种“乐景写哀”的表现手法,正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言“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的典型实践。

此卷虽无款识,然其“丰颊肥体”的造型范式与周昉《挥扇仕女图》一脉相承,更与敦煌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形成跨地域的风格呼应。今观此画,不仅得见唐代“绮罗人物”的技法巅峰,更能透过绢素感知一个时代的精神脉动——当盛唐的华彩逐渐褪去,那些凝固在丹青里的雍容气度,依然诉说着“大唐春”的永恒记忆。
不歸 發表於 2025-8-2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簪花仕女图》品鉴:盛唐气象下的幽微心绪

《簪花仕女图》作为唐代仕女画典范,虽作者归属存疑(旧题周昉作),然其艺术价值已超越个体创作考据,成为解读中唐宫廷美学与社会心理的重要视觉文本。

一、时代语境中的仕女画变革
唐代仕女画之兴盛,实为六朝以降人物画传统的突破。魏晋绘画重"成教化、助人伦"之功用,至盛唐社会经济繁荣、胡风浸润,绘画题材始转向现世贵族生活。此卷摒弃宗教叙事与道德说教,以"闲适"为表、"心绪"为里,通过六位簪花仕女的庭院活动,构建出"无背景而意境自生"的审美空间。辛夷花、猧子犬、丹顶鹤等意象,皆暗合《历代名画记》"移生动质,变态不穷"之要义。

二、形式语言的双重突破
1. 造型范式:仕女"丰颊肥体"之态,非止于写实,实为开元天宝年间"以丰腴为美"的审美符号化。高耸峨髻、阔眉花钿、纱罗披帛,皆可与西安唐墓壁画及永泰公主石椁线刻互证。
2. 色彩哲学:画家以矿物颜料层层罩染,朱砂、石绿、蛤粉交叠运用,形成"浓丽不腻"的视觉张力。尤其纱罗透肌处的"退晕法",较之张萱《捣练图》更显技艺精熟。

三、忧郁美学的历史投射
画面表面闲适,实藏中唐特有的精神困境:
动态对比:扑蝶仕女的急促与执扇者的凝滞形成戏剧性冲突
物象隐喻:鹤的孤高与犬的躁动,暗喻宫廷生活的矛盾心境
时空悬置:无季节特征的辛夷花,暗示仕女被凝固的时光

此般"乐景哀情"的表达,恰是安史之乱后贵族阶层心理的真实写照。较之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的昂扬气度,此卷更见晚唐"细雨湿衣看不见"式的情绪渗透。

结语
《簪花仕女图》的伟大,在于其超越了宫廷生活记录的层面,通过形式语言的极致锤炼,将特定历史时空中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永恒的艺术意象。今人观之,不仅得见大唐衣冠之美,更能触摸到那个辉煌时代褶皱中的细微颤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