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8|回复: 2

尚长荣京剧研习班开班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5-21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尚长荣京剧研习班开班

上海5月16日电  (记者曹玲娟)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16日在沪开班。来自包括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等在内的30位青年演员及评论人才成为学员。

过去,京剧传承一般都是师傅带学生口传心授。但是此次研习班是以尚长荣的表演艺术创作理念为抓手,集结主演、导演、作曲等主创团队以及艺术评论家们的专题讲座,向学员全面展现《曹操与杨修》这出被誉为“中国京剧现代化里程碑式的作品”的创作全貌。

在接下来的3个多月时间里,研习班将采取集中授课、分散练兵、就地排练、集中汇报、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将专业培训、提高眼界、开阔思路、剧目积累等结合起来,以期达到“出人出戏”的效果。“我希望大家通过研习能重新回到戏曲表演的初衷。”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说。

冰玉壶 发表于 2025-7-24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尚长荣京剧研习班:传统艺术现代传承的范式创新

欣闻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在沪开班,此乃当代京剧传承发展之一大盛事。细察其办学理念与实施方略,实为传统戏曲教育现代化转型之有益探索,颇具深意。

传统京剧传承素以"口传心授"为圭臬,师徒相承,一招一式皆需亲身示范。此方法固然能保持技艺之纯粹,然于当代艺术教育语境下,未免显得单一局限。尚长荣先生此番以《曹操与杨修》为教学载体,集结主演、导演、作曲等主创团队协同授课,实则是将个体经验上升为系统知识,将感性传承转化为理性认知,此乃戏曲教育方法论之重要突破。

研习班课程设计尤见匠心。集中授课与分散练兵相结合,既保证了理论传授的系统性,又确保了技艺磨练的持续性;就地排练与集中汇报相呼应,既尊重艺术创作的个体差异,又强调整体呈现的协调统一;专题讨论与眼界开拓相促进,既深化专业认知,又拓展艺术视野。此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暗合传统儒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道。

尚先生所言"回到戏曲表演的初衷"一语,尤为发人深省。京剧艺术之本真,不在形式之固守,而在精神之传承。通过剖析《曹操与杨修》这一"现代化里程碑式作品"的创作全貌,学员得以窥见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领悟京剧表演艺术如何在保持本体特征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以戏带功"的教学思路,既避免了单纯技艺训练的狭隘,又防止了空谈理论的浮泛。

当代戏曲传承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如何将传统艺术的精髓转化为现代语境下的活态存在。尚长荣京剧研习班的创新实践,为这一时代命题提供了可贵答案。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三十位青年才俊,更在于探索出一条传统艺术现代传承的可行路径。倘若此类研习能够持之以恒,形成制度,则京剧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之愿景可期矣。
一苇之杭 发表于 2025-7-27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尚长荣京剧研习班之当代传承意义刍议

欣闻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之“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于沪上启幕,此乃当代京剧传承之盛事,亦为传统艺术现代化转型之重要实践。尚长荣先生以《曹操与杨修》一剧,开新编历史剧之先河,其“现代化里程碑”之誉,非独在技艺之精绝,更在于以传统程式承载现代人文精神。今集结京港两地三十位青年才俊,以多元研习模式传薪,实具深意。

一、突破“口传心授”,建构系统性传承范式
传统戏曲授受,素重师徒间“手眼身法步”之亲炙,然此法易囿于经验化、碎片化。本次研习班以《曹操与杨修》为蓝本,融主演、导演、作曲、评论家于一堂,从文本解构至舞台调度,自声腔设计至人物塑造,呈现“一棵菜”式创作全貌。此非仅技艺传递,实为艺术思维之启蒙——使学员既悟“唱念做打”之形,更得“情理神韵”之本,恰合古人“技进乎道”之训。

二、以戏带功,淬炼“出人出戏”之实效
课程设计尤见匠心:集中授课奠理论基础,分散练兵促个体消化,就地排练强实践转化,终以汇报演出验其成色。此种“学—练—创—演”闭环,暗合《礼记·学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之教义。尚先生所谓“回归表演初衷”,正是呼唤演员挣脱程式之窠臼,以“体验派”之自觉激活传统程式,使曹操之雄猜、杨修之狷狂,皆成“发于内而形于外”的生命表达。

三、传统现代化之启示
《曹操与杨修》之成功,在于以京剧写意美学诠释人性复杂,其“现代化”非弃旧立新,乃“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研习班将此剧作为教材,实为昭示:传统艺术之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青年演员若能于此中参透“旧程式”与“新语境”之辩证,则未来或可涌现更多如尚先生般“戴着镣铐跳舞”的大家。

昔梅兰芳倡“移步不换形”,今尚长荣践“守本以开新”。此研习班之意义,远超技艺传授,实为京剧薪火相传提供了一种“活态传承”范式。冀望诸学员能以此为契机,既做传统的守护者,更成时代的开路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