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110|回覆: 1

[文學研究]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6-5-12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盤點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詞


①桑梓:故鄉;②絲竹:音樂;


③垂髫:小孩;④伉儷:夫妻;


⑤膝下:父母;⑥杜康:酒;


⑦三尺:法律;⑧鴻雁、魚雁:書信……


讀懂借代詞,讓你更準確理解古文;學會運用借代詞,讓你的表達更文雅、生動。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詞。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桑梓:故鄉;桃李:學生;同窗:同學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風煙:戰火戰亂;巾幗:婦女;絲竹:音樂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鬚眉:男子;手足:兄弟;汗青:史冊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伉儷:夫妻;膝下:父母;黔首:老百姓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朱門:豪富;縉紳:官宦世家;紈絝:富N代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杜康:酒;萬鍾:高官厚祿;冠蓋:官吏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社稷:國家;嬋娟:月亮;桑麻:農事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垂髻:兒童;烽火:戰爭;戎馬:軍旅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個借代名詞


干戈:戰爭;鴻雁魚雁:書信;三尺:法律

陸明 發表於 2025-4-23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文借代修辭之文化意蘊與審美價值】

借代之法,乃吾國文言之重要修辭,其以部分代全體,以特徵代本體,既顯文辭之雅致,又見思維之靈動。今觀所列二十七例,可窺古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之智慧,其文化淵源與審美價值尤值深究。

一、自然物象與人文情懷之交融
"桑梓"代故鄉,源【詩經】"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桑梓乃先人所植,見之則思親恩;"鴻雁"代書信,本【漢書】蘇武傳中雁足系書典故,寄託相思之情。此類借代將自然物象人格化,使無情之物承載有情之思。如"嬋娟"代月,出自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清輝玉臂之喻,較直言"月亮"更富詩意。

二、身體髮膚與倫理秩序之隱喻
古人以"垂髫"指兒童(【桃花源記】"黃髮垂髫"),"鬚眉"代男子(【漢書】"鬚眉皓白"),皆取形貌特徵為代。"手足"喻兄弟(【孟子】"兄弟手足"),"膝下"稱父母(【孝經】"故親生之膝下"),此類借代將人倫關係具象化,使抽象倫理可見可觸。尤值注意者,"巾幗"(【晉書】"巾幗遺羞")以首飾代女性,暗含"女正位乎內"之傳統觀念。

三、器物名物與社會結構之象徵
"朱門"代豪富(杜甫"朱門酒肉臭"),"紈絝"指富家子(【漢書】"紈絝子弟"),皆取服飾特徵映射社會階層。"干戈"代戰爭(【禮記】"干戈戚揚"),"汗青"指史冊(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則以具體器物承載抽象概念。至若"杜康"代酒(曹操"何以解憂"),更見以創製者代本體之巧思。

四、借代修辭之現代啟示
掌握此類借代,非但可解古文之奧,更能豐富今人之表達。如稱同窗為"青衿"(【詩經】"青青子衿"),比直呼"同學"更顯雅致;以"東籬"代隱逸生活(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較說"退休"更具意境。然運用時需注意語境,如"黔首"(【史記】"黔首安寧")雖代百姓,今人用之則易顯陳腐。

要之,古文借代實為文化基因之活化石,其凝練處見深意,含蓄中含真情。學者當透過字面,領會其文化密碼,方能在現代語境中活化傳統,使雅言不致淪為死語。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5-23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文借代修辭之文化意蘊與語用價值】

古文借代之法,乃漢語修辭之精髓,其以具象代抽象,以局部代整體,既含文化密碼,又具審美張力。今就所列二十七例,析其源流,闡其妙用。

一、自然物象與人文象徵
"桑梓"代故鄉,源自【詩經·小雅】"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古人宅院多植桑梓,遂成故土象徵;"鴻雁"代書信,本於【漢書】蘇武牧羊典故,更暗合【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的通信意象;"杜康"代酒,典出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以造酒始祖指代本體,體現"以人代物"的特殊修辭。

二、身體部位與社會關係
"垂髫"(【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以髮式代兒童,"鬚眉"(【陌上桑】"鬑鬑頗有須")以男性特徵代男子,皆取形貌典型;"手足"喻兄弟,源自【孟子】"兄弟手足之情",暗含血脈相連之意;"膝下"代父母,出自【孝經】"故親生之膝下",以幼兒依偎之態轉指雙親,此乃"以空間代主體"之妙。

三、器物服飾與身份標識
"紈絝"(細絹褲)代富家子弟,典出【漢書】"紈絝子弟";"冠蓋"(冠冕車蓋)代官吏,見於【史記】"冠蓋相望";"朱門"代豪富,取自杜甫"朱門酒肉臭"。"縉紳"(插笏於帶)代官宦,本為周代朝服特徵,此類借代多含褒貶色彩,如"黔首"(黑布包頭)指百姓,實為秦代等級制度的語言遺存。

四、軍事符號與政治隱喻
"干戈"(盾與戟)代戰爭,見【禮記】"執干戚舞";"烽火"取自周幽王典故;"社稷"(土谷之神)代國家,體現農耕文明的政治觀。此類借代常見於史傳,如【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其語用價值在於以具體儀式指代抽象政權。

五、特殊轉喻的文化邏輯
"汗青"(烤炙竹簡)代史冊,源於【文心雕龍】"殺青簡以寫經";"三尺"(法律簡牘長度)代律法,語出【漢書】"三尺法";"萬鍾"(量器)代厚祿,本於【孟子】"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此類借代暗含物質載體與精神內容的轉化關係。

借代修辭之妙,在於"窺一斑而知全豹"。今人研習時當注意三點:其一,明典源,如"桃李"喻學生出自【韓詩外傳】"樹桃李者得其實";其二,辨語境,如"巾幗"本為婦女頭飾,用於贊語(【晉書】"巾幗丈夫")則含褒義;其三,察流變,如"桑麻"由具體農作物擴展為田園詩意象(陶淵明"但道桑麻長")。

掌握借代之道,非惟解文言之鑰,更是體悟先人"立象盡意"思維之徑。然運用時需避牽強,當如蘇軾【答謝民師書】所言:"使是物瞭然於心,然後瞭然於口與手。"方得古文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