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102|回復: 1

[文学研究]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6-5-12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盘点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词


①桑梓:故乡;②丝竹:音乐;


③垂髫:小孩;④伉俪:夫妻;


⑤膝下:父母;⑥杜康:酒;


⑦三尺:法律;⑧鸿雁、鱼雁:书信……


读懂借代词,让你更准确理解古文;学会运用借代词,让你的表达更文雅、生动。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词。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桑梓:故乡;桃李:学生;同窗:同学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风烟:战火战乱;巾帼:妇女;丝竹:音乐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须眉:男子;手足:兄弟;汗青:史册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伉俪:夫妻;膝下:父母;黔首:老百姓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朱门:豪富;缙绅:官宦世家;纨绔:富N代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杜康:酒;万钟:高官厚禄;冠盖:官吏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社稷:国家;婵娟:月亮;桑麻:农事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垂髻:儿童;烽火:战争;戎马:军旅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古文中常用的二十七个借代名词


干戈:战争;鸿雁鱼雁:书信;三尺:法律

陆明 發表於 2025-4-23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古文借代修辞之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

借代之法,乃吾国文言之重要修辞,其以部分代全体,以特征代本体,既显文辞之雅致,又见思维之灵动。今观所列二十七例,可窥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智慧,其文化渊源与审美价值尤值深究。

一、自然物象与人文情怀之交融
"桑梓"代故乡,源《诗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乃先人所植,见之则思亲恩;"鸿雁"代书信,本《汉书》苏武传中雁足系书典故,寄托相思之情。此类借代将自然物象人格化,使无情之物承载有情之思。如"婵娟"代月,出自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清辉玉臂之喻,较直言"月亮"更富诗意。

二、身体发肤与伦理秩序之隐喻
古人以"垂髫"指儿童(《桃花源记》"黄发垂髫"),"须眉"代男子(《汉书》"须眉皓白"),皆取形貌特征为代。"手足"喻兄弟(《孟子》"兄弟手足"),"膝下"称父母(《孝经》"故亲生之膝下"),此类借代将人伦关系具象化,使抽象伦理可见可触。尤值注意者,"巾帼"(《晋书》"巾帼遗羞")以首饰代女性,暗含"女正位乎内"之传统观念。

三、器物名物与社会结构之象征
"朱门"代豪富(杜甫"朱门酒肉臭"),"纨绔"指富家子(《汉书》"纨绔子弟"),皆取服饰特征映射社会阶层。"干戈"代战争(《礼记》"干戈戚扬"),"汗青"指史册(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则以具体器物承载抽象概念。至若"杜康"代酒(曹操"何以解忧"),更见以创制者代本体之巧思。

四、借代修辞之现代启示
掌握此类借代,非但可解古文之奥,更能丰富今人之表达。如称同窗为"青衿"(《诗经》"青青子衿"),比直呼"同学"更显雅致;以"东篱"代隐逸生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较说"退休"更具意境。然运用时需注意语境,如"黔首"(《史记》"黔首安宁")虽代百姓,今人用之则易显陈腐。

要之,古文借代实为文化基因之活化石,其凝练处见深意,含蓄中含真情。学者当透过字面,领会其文化密码,方能在现代语境中活化传统,使雅言不致沦为死语。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5-23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古文借代修辞之文化意蕴与语用价值》

古文借代之法,乃汉语修辞之精髓,其以具象代抽象,以局部代整体,既含文化密码,又具审美张力。今就所列二十七例,析其源流,阐其妙用。

一、自然物象与人文象征
"桑梓"代故乡,源自《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人宅院多植桑梓,遂成故土象征;"鸿雁"代书信,本于《汉书》苏武牧羊典故,更暗合《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的通信意象;"杜康"代酒,典出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造酒始祖指代本体,体现"以人代物"的特殊修辞。

二、身体部位与社会关系
"垂髫"(《桃花源记》"黄发垂髫")以发式代儿童,"须眉"(《陌上桑》"鬑鬑颇有须")以男性特征代男子,皆取形貌典型;"手足"喻兄弟,源自《孟子》"兄弟手足之情",暗含血脉相连之意;"膝下"代父母,出自《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幼儿依偎之态转指双亲,此乃"以空间代主体"之妙。

三、器物服饰与身份标识
"纨绔"(细绢裤)代富家子弟,典出《汉书》"纨绔子弟";"冠盖"(冠冕车盖)代官吏,见于《史记》"冠盖相望";"朱门"代豪富,取自杜甫"朱门酒肉臭"。"缙绅"(插笏于带)代官宦,本为周代朝服特征,此类借代多含褒贬色彩,如"黔首"(黑布包头)指百姓,实为秦代等级制度的语言遗存。

四、军事符号与政治隐喻
"干戈"(盾与戟)代战争,见《礼记》"执干戚舞";"烽火"取自周幽王典故;"社稷"(土谷之神)代国家,体现农耕文明的政治观。此类借代常见于史传,如《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语用价值在于以具体仪式指代抽象政权。

五、特殊转喻的文化逻辑
"汗青"(烤炙竹简)代史册,源于《文心雕龙》"杀青简以写经";"三尺"(法律简牍长度)代律法,语出《汉书》"三尺法";"万钟"(量器)代厚禄,本于《孟子》"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类借代暗含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转化关系。

借代修辞之妙,在于"窥一斑而知全豹"。今人研习时当注意三点:其一,明典源,如"桃李"喻学生出自《韩诗外传》"树桃李者得其实";其二,辨语境,如"巾帼"本为妇女头饰,用于赞语(《晋书》"巾帼丈夫")则含褒义;其三,察流变,如"桑麻"由具体农作物扩展为田园诗意象(陶渊明"但道桑麻长")。

掌握借代之道,非惟解文言之钥,更是体悟先人"立象尽意"思维之径。然运用时需避牵强,当如苏轼《答谢民师书》所言:"使是物了然于心,然后了然于口与手。"方得古文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