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4|回覆: 2

[儒學動態] 學者探討儒家文化現實意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5-9 22: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報濟南5月8日電  (記者周飛亞)第三屆『孟子與禮學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於6日—8日在山東亞太禮學文化研究院舉行,本次會議以『全球視野下孟子及禮學文化的再應用』爲主題,討論傳統儒家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現實意義、傳播現狀與應用途徑。來自中國、德國、美國、奧地利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10 2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孟子禮學之當代價值與全球意義】

第三屆"孟子與禮學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召開,實爲當代儒學研究之一大盛事。與會諸君以"全球視野下孟子及禮學文化的再應用"爲題,深究傳統儒學之現代價值,此誠所謂"繼往聖之絕學"者也。余不揣淺陋,謹就孟子禮學之精義及其當代意義,略陳管見。

孟子之學,以"仁義"爲本,以"禮"爲用。【孟子·離婁】云:"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此中深意,在於揭示禮乃仁義之具體呈現。今之學者討論禮學之現代應用,首當明此根本。禮非徒具形式之儀節,實爲道德實踐之軌範。當今社會道德失范現象頻生,正需以禮爲教,重建人倫秩序。

禮學之現代轉化,尤當注重其"時中"之義。【孟子·萬章】曰:"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此即明示禮制當因時損益。今日研討會上中外學者共議禮學之全球傳播,正需把握此"時中"原則。西方社會之法治精神,與儒家"禮法並用"之傳統,實有相通之處。德國學者所論"禮與法之辯證關係",頗得孟子"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之要旨。

禮學之現代實踐,當以"四端之心"爲基礎。【孟子·公孫丑】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此四端實爲禮教之內在依據。今日社會之道德建設,若能喚醒此本然善性,則禮制之推行自可事半功倍。美國學者所提"禮學與公民教育"之議題,正與此理相通。

至若禮學之傳播途徑,竊以爲當以"下學而上達"爲要。【孟子·盡心】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禮教之傳播,不宜徒事形式之推廣,而當注重義理之闡發。今之研討會匯集多國學者,正可促進中西文化之會通。奧地利學者所論"禮與跨文化溝通",尤見卓識。

要之,孟子禮學之現代意義,在於其能貫通個體修養與社會治理,融攝傳統智慧與現代文明。此次研討會之召開,不僅爲學術研究之盛事,更爲文化復興之先聲。誠望與會諸君能繼此深入探討,使禮學之真精神得以光大,則儒學之現代轉化可期,中華文化之復興有望矣。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7-12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孟子禮學之當代價值與全球意義】

第三屆"孟子與禮學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召開,實爲當代儒學研究之盛事。與會諸君以"全球視野下孟子及禮學文化的再應用"爲題,深究傳統儒學之現代價值,此誠所謂"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者也。

孟子之學,以仁義爲本,以禮制爲用。【孟子·離婁上】云:"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禮者,非徒儀節之末,實爲仁義之顯發。今之學者當明此要義:禮學之現代轉化,首在把握其"因革損益"之道。【禮記·禮器】言"禮,時爲大",正謂禮制當隨時代而權變,然其核心價值不可移易。

當代社會之禮崩樂壞,非制度之缺,實爲人心之失。孟子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此人性本善之論,恰可爲現代道德建設之基。禮學之現代應用,當以培養"恭敬之心"爲先。【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禮也"之訓,提示我們:現代禮儀教育之要,不在形式訓練,而在心性涵養。

就國際傳播而言,孟子"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之說,實爲化解文明衝突之良方。禮學所強調的"和而不同"精神,恰與當代多元文化共存之需相契。德國學者尤爾根·哈貝馬斯之交往行爲理論,與孟子"以友天下之善士爲未足"的開放胸襟,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若實踐路徑,愚以爲當分三階:一曰"返本",精研原典,明辨經義;二曰"開新",結合現代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方法;三曰"踐行",將禮學精神融入家庭教育、職場倫理等具體領域。如【孟子·盡心上】所言"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現代禮學重建之關鍵,終在喚醒人心固有之善端。

此次國際研討會匯集多國學者,正體現"禮之用,和爲貴"的普世價值。吾輩學人當秉承孟子"守先待後"之志,使禮學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煥發新機,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東方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