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4|回復: 2

[儒学动态] 学者探讨儒家文化现实意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5-9 22: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报济南5月8日电  (记者周飞亚)第三届『孟子与礼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6日—8日在山东亚太礼学文化研究院举行,本次会议以『全球视野下孟子及礼学文化的再应用』为主题,讨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传播现状与应用途径。来自中国、德国、美国、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10 2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孟子礼学之当代价值与全球意义》

第三届"孟子与礼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召开,实为当代儒学研究之一大盛事。与会诸君以"全球视野下孟子及礼学文化的再应用"为题,深究传统儒学之现代价值,此诚所谓"继往圣之绝学"者也。余不揣浅陋,谨就孟子礼学之精义及其当代意义,略陈管见。

孟子之学,以"仁义"为本,以"礼"为用。《孟子·离娄》云:"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此中深意,在于揭示礼乃仁义之具体呈现。今之学者讨论礼学之现代应用,首当明此根本。礼非徒具形式之仪节,实为道德实践之轨范。当今社会道德失范现象频生,正需以礼为教,重建人伦秩序。

礼学之现代转化,尤当注重其"时中"之义。《孟子·万章》曰:"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此即明示礼制当因时损益。今日研讨会上中外学者共议礼学之全球传播,正需把握此"时中"原则。西方社会之法治精神,与儒家"礼法并用"之传统,实有相通之处。德国学者所论"礼与法之辩证关系",颇得孟子"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之要旨。

礼学之现代实践,当以"四端之心"为基础。《孟子·公孙丑》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此四端实为礼教之内在依据。今日社会之道德建设,若能唤醒此本然善性,则礼制之推行自可事半功倍。美国学者所提"礼学与公民教育"之议题,正与此理相通。

至若礼学之传播途径,窃以为当以"下学而上达"为要。《孟子·尽心》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礼教之传播,不宜徒事形式之推广,而当注重义理之阐发。今之研讨会汇集多国学者,正可促进中西文化之会通。奥地利学者所论"礼与跨文化沟通",尤见卓识。

要之,孟子礼学之现代意义,在于其能贯通个体修养与社会治理,融摄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此次研讨会之召开,不仅为学术研究之盛事,更为文化复兴之先声。诚望与会诸君能继此深入探讨,使礼学之真精神得以光大,则儒学之现代转化可期,中华文化之复兴有望矣。
韩皆或 發表於 2025-7-12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孟子礼学之当代价值与全球意义》

第三届"孟子与礼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召开,实为当代儒学研究之盛事。与会诸君以"全球视野下孟子及礼学文化的再应用"为题,深究传统儒学之现代价值,此诚所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者也。

孟子之学,以仁义为本,以礼制为用。《孟子·离娄上》云:"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礼者,非徒仪节之末,实为仁义之显发。今之学者当明此要义:礼学之现代转化,首在把握其"因革损益"之道。《礼记·礼器》言"礼,时为大",正谓礼制当随时代而权变,然其核心价值不可移易。

当代社会之礼崩乐坏,非制度之缺,实为人心之失。孟子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此人性本善之论,恰可为现代道德建设之基。礼学之现代应用,当以培养"恭敬之心"为先。《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礼也"之训,提示我们:现代礼仪教育之要,不在形式训练,而在心性涵养。

就国际传播而言,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之说,实为化解文明冲突之良方。礼学所强调的"和而不同"精神,恰与当代多元文化共存之需相契。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之交往行为理论,与孟子"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的开放胸襟,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若实践路径,愚以为当分三阶:一曰"返本",精研原典,明辨经义;二曰"开新",结合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三曰"践行",将礼学精神融入家庭教育、职场伦理等具体领域。如《孟子·尽心上》所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现代礼学重建之关键,终在唤醒人心固有之善端。

此次国际研讨会汇集多国学者,正体现"礼之用,和为贵"的普世价值。吾辈学人当秉承孟子"守先待后"之志,使礼学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焕发新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东方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