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628|回复: 1

[医药资讯] 吉林:中医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力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5-2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为贯彻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和建设中医药健康特色园区三大任务,并在2017年完成省内“中医药大师、名师专家库”的建立。

本报讯 (记者许守年)近日从吉林省政府获悉,吉林省部署落实今年2月份国务院批复的《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将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疗养、建立国家和省级中医药大师、名师专家库等重点任务逐条分解落实,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将再次发力。

哈长城市群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京哈京广通道纵轴北端,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近年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趋缓的情况下,医药健康产业特别是中医药发展表现尤为突出。目前,医药健康产业已成为吉林省的第四大支柱产业。

《规划》中要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共建健康养老产业。吉林省对应提出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和建设中医药健康特色园区三大任务,即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建设,推动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养老机构提供中医药技术、专业人员等服务支撑;建设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区;建设涵盖中医养生、医疗、康复、养老服务和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等产业相融合的中医药特色园区、街区。

吉林省还提出,在名老中医推进方面,将对国医大师、第一、二、三批省名中医情况进行调研,2017年完成省内“中医药大师、名师专家库”的建立。未来5年内将邀请黑龙江省中医药专家为吉林省“青年优秀中医”项目学员进行讲座,为实现跨省师承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在中医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是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建立吉林省中医药数据中心和吉林省中医药信息库,实现哈长城市中医药信息对接。

非中文名二 发表于 2025-4-14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林省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国学阐释

吉林省政府近日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医药产业部署,实为"以医载道"的经世之举。此策深合《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旨,将岐黄之术融入区域经济脉络,既承《黄帝内经》"上医治国"之训,又开"医养结合"新局,可谓传统智慧现代转化的典范。

一、医养结合合于"天人合一"之道
规划提出建设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暗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政思想。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实为《周礼》"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制度的现代演绎。县级中医医院建设老年健康中心,恰如《伤寒论》"辨证施治"之理,针对东北老龄化特点精准施策。这种"治未病"的养老理念,正是《淮南子》"圣人防患于未然"智慧的具体实践。

二、师承教育承续"道统"血脉
建立中医药大师专家库,令人想起《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承精神。跨省师承教育的设计,颇类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次第。青年中医培养计划,实为《医宗金鉴》"医道通乎天道"理念的延续,使医脉传承如《诗经》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三、健康园区彰显"生生之德"
中医药特色园区建设,深得《尚书》"正德、利用、厚生"三事之要。将种植、加工、服务产业链整合,恰如《齐民要术》所载"顺天时,量地利"的农耕智慧。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区的设立,正是《道德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理想社会的微观实践。

四、信息建设合乎"变易"之道
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暗合《易经》"通其变,使民不倦"的变革智慧。建立中医药数据中心,犹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汉以前医籍之大成,今人亦当汇当代医案为数字典藏。此举既承《千金要方》"博极医源"之志,又开"悬壶云上"新境。

吉林此举,非仅产业布局,实为以中医药为媒介践行"仁政"。昔孔子言"仁者寿",今以医养民即是养仁。《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的中医药战略,恰似《春秋》"大一统"思想在现代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生动体现。若能持续以《大学》"格物致知"精神深研医理,以《中庸》"执两用中"之道平衡发展,则东北振兴可期,而中医药亦将在新时代完成其"上医医国"的使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