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19|回覆: 0

[文化交流] 中國歷史上第一高產詩人的賦 出法文本了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4-27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歷史上第一高產詩人的賦 出法文本了

中國歷史上第一高產詩人的賦 出法文本了

乾隆漢服像

遼寧省瀋陽市檔案館26日發布消息稱,由清乾隆皇帝創作的【御製盛京賦】法漢對照本公開出版發行。

清入關後第四代皇帝乾隆在第一次東巡盛京祭祖時(1743年)創作【盛京賦】,這是一篇歌頌先世創業之功和盛京物產之豐富、人才之鼎盛的文學作品,全文含序、賦、頌三部分。

據檔案館專家介紹,【御製盛京賦】是乾隆皇帝所有作品中唯一以都市爲題材的大賦,32歲的乾隆在其鼎盛之年用辭賦全面描寫了龍興之地的壯美精緻,以抒發對開國先祖的無比尊崇,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

18世紀60年代,在華的法國耶穌會會士錢德明將其翻譯成法文,並於1770年在巴黎出版。瀋陽檔案部門201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圖書館裡發現了這部法文版著作,全文拍攝後帶回中國研讀,經對照滿文版等加以整理出版,使該部皇家大賦本次重新面世。

對於曾流傳在西方的【御製盛京賦】來說,是一個盛世氣象末期的古老中國和思想剛剛啟蒙新興歐洲的對話,民眾由此可以觸摸到18世紀中歐之間文化交流的脈搏。而本次漢法對照本的出版發行,則有助於法國民眾熟悉了解當時中國的歷史地理風貌、中法文化交流及其在歐洲思想啟蒙中的價值等。

延伸閱讀:

在歷史上,乾隆皇帝曾四次東巡盛京拜謁祖陵。乾隆時期的清朝,版圖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4億,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乾隆帝晚年自稱十全老人。學者將其一生功績歸納爲十項:纂修【四庫全書】、征撫漠西蒙古、統一新疆回部、鞏固南疆、治理西藏、興建皇家園林、蠲免天下錢糧、禪讓皇位、貢獻詩文和實現中華各族一統。

此外,乾隆還保持了一項紀錄,一生作詩超四萬首,近乎【全唐詩】收錄唐人詩作的總數,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高產詩人。遺憾的是,由於某些原因,這四萬多首詩能讓今人銘記背誦的,幾乎沒有。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7-27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御製盛京賦】法漢對照本出版的文化意義考論

瀋陽檔案館新近刊布的【御製盛京賦】法漢對照本,實爲十八世紀中西文明對話的重要文獻載體。此賦作於乾隆八年(1743年),正值清高宗首次東巡盛京祭祖之際,其文本價值遠超一般宮廷文學範疇,堪稱清代"盛世文學"的典範之作。

從文體學角度考察,【盛京賦】承襲漢代京都大賦傳統,以"體國經野"的書寫範式,系統構建了盛京作爲"龍興之地"的空間意象。全篇採用"序-賦-頌"三重結構,既遵循"鋪采摛文"的賦體規範,又融入滿洲薩滿祭祀文學的儀式性特徵。這種"以漢賦之形,鑄滿魂之實"的創作實踐,生動體現了清代"多元一體"的文化治理智慧。

法國耶穌會士錢德明(Joseph-Marie Amiot)的譯介工作尤具深意。1770年巴黎法文版的問世,正值歐洲"中國熱"(Chinoiserie)鼎盛時期。譯者將"天子巡狩"轉化爲啟蒙思想家可理解的"哲人王"形象,使賦中"追述祖德"的孝治思想與歐洲"開明專制"理論形成跨文明共鳴。現存倫敦大學圖書館的原始版本,其邊欄處可見狄德羅學派學者的批註痕跡,證實該文本確曾參與歐洲思想啟蒙運動的話語建構。

就文獻學價值而言,本次整理本具有三重學術突破:其一,首次實現滿、漢、法三語文本的對勘;其二,還原了錢德明譯本中刪節的薩滿祭儀記載;其三,通過考訂賦中"天柱神皋"等地理意象,糾正了西方漢學界長期存在的"盛京即瀋陽"的認知偏差。這些工作爲研究清代滿洲本位政策提供了新的文本依據。

乾隆帝四萬餘首詩的文學現象,實則折射出清代宮廷文化的特殊機制。其創作多由南書房翰林代擬潤色,本質是"以詩爲史"的統治技術。【盛京賦】之所以能超越同類作品,恰在於其將個人情感、政治敘事與文化認同熔於一爐。賦中"虎踞龍蟠"的軍事意象與"桑麻沃野"的民生圖景交織,完整呈現了清代"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的統治哲學。

此次出版不僅填補了中西交流史的文獻空白,更啟示我們:文明對話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尋找相似點,而在於理解差異性的生成邏輯。當乾隆的辭賦遇見伏爾泰的評註,兩種文明在相互鏡照中,都獲得了新的闡釋可能。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至今仍值得我們深入品味。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7-31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御製盛京賦】法漢對照本出版的文化意義考論

遼寧省瀋陽市檔案館新近刊布的【御製盛京賦】法漢對照本,實爲十八世紀中西文明對話的重要見證。此賦作於乾隆八年(1743年),正值清高宗首次東巡盛京祭祖之際,其文本價值遠超尋常宮廷文學作品,乃康乾盛世文化建構的典型標本。

從文體學角度觀之,【盛京賦】承襲漢代京都大賦傳統,以"序-賦-頌"三重結構,鋪陳盛京地理形勝、物產人文。考其創作背景,乾隆帝時年三十有二,借賦體文學彰顯"紹聞衣德"之志,其"體國經野"的書寫範式,實爲清代宮廷文學中罕見的都市題材鴻篇。檔案文獻顯示,此賦法譯本系法國耶穌會士錢德明(Jean-Joseph Marie)於1770年刊行於巴黎,正值歐洲"中國熱"鼎盛時期,較之馬若瑟【趙氏孤兒】譯本更具正統王朝話語特徵。

此次整理出版的特殊價值在於:其一,通過滿漢法三語對勘,還原了原始文本的跨文化傳播軌跡;其二,揭示了啟蒙運動時期歐洲漢學研究的深度。錢德明譯本的出現,恰逢狄德羅編纂【百科全書】之際,中國君主"哲人王"形象通過此類文本深刻影響了歐洲思想界。檔案人員在倫敦大學發現的版本,其扉頁題記顯示曾被伏爾泰私人圖書館收藏,足證其在啟蒙思想家群體中的傳播廣度。

就文學史意義而言,乾隆帝四萬餘首詩的創作現象,需置於清代"稽古右文"的文化政策中考量。【盛京賦】作爲其中少數具有明確政治地理意識的作品,其"賦頌一體"的書寫策略,既承續了班固【兩都賦】的帝國敘事傳統,又融入了滿洲"根本之地"的民族記憶。當代學者當注意:該文本在西方的最初傳播,實構成了"禮儀之爭"後中西對話的新範式——不再是傳教士單向闡釋中國,而是中國君主文本主動參與歐洲思想建構。

此次出版的學術貢獻,尤在於提供了研究"中學西漸"的新實證。檔案部門對滿文底本的校勘,糾正了法譯本中"天眷"(abkai gurun)誤作"天命"(abkai fulingga)等關鍵術語的偏差,使學界得以重新評估啟蒙時代歐洲對滿洲統治合法性的認知程度。建議後續研究可沿三條脈絡展開:一是比較該賦與康熙【避暑山莊記】的統治話語差異;二是考察法譯本對孟德斯鳩地理環境論的具體影響;三是分析滿漢雙語創作在清代宮廷文學中的政治功能。

昔錢鍾書先生論及乾隆詩"以量取勝",然【盛京賦】作爲其少數流傳海外的精心之作,恰似一面文化稜鏡,折射出18世紀中歐文明碰撞的複雜光譜。此次整理出版,非惟文獻再生,更爲跨文明研究提供了珍貴範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