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054|回覆: 0

[漢學資訊] ·溫故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4-27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溫故: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黑格爾對孔子哲學的態度不很恭敬。他說:『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為了保住孔子的名聲,假如他的書未曾翻譯過反倒更好些。』本來,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知識界對於中國文化和社會是頗有好感的,中國哲學也因此對歐洲啟蒙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但隨着近代歐洲『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體原則的確立,主客對立觀念成為思想界主流。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中國的形象在歐洲的視野中日漸衰落,也使得孔子淪為落後、不開化的象徵。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代表了十九世紀歐洲對於中國文化評價態度的轉變。

中國近代之所以落後,單就哲學方面來說,沒有確立主客對立的近代性原則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馮友蘭先生曾經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和經學兩個階段,並指出中國沒有『近代哲學』,這是很有見地的。『近代』是modern,現在譯為『現代』,也大可玩味。中國哲學沒有把人和自然抽象為主客體範疇,其原則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用近代哲學範疇來說,是主客體的和諧共存。黑格爾研究中國哲學,還沒有達到可以認識這一原則的深度。他讀過【論語】,就沒有注意到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表現的並不是人與人的關係,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和西方近代哲學根本不同。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表明,儒家哲學的視野是開闊的,包含對於自然的維度,這促使我們重新認識中國哲學的廣度和深度。作為一種人與自然關係的原則,『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表明了孔子對於自然仁愛的態度。綱是大網,大網所撈必多,對於魚類,進而言之對於自然是多餘的傷害。弋是帶線的箭,宿是歸宿之鳥。宿鳥歸飛,幼鳥盼歸。射殺宿鳥,幼鳥失怙,毀掉兩代生命,斷非仁慈之心所能忍受。直到現在,民間還有『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盼母歸』的諺語,可以說是『弋不射宿』思想在百姓生活中的表現。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其實只表達了孔子動物觀的冰山一角。打開視野來看孔子的相關文獻,包括近年來真實性逐步得到承認的【孔子家語】【孔叢子】以及新出土的【孔子詩論】等材料,會發現孔子的動物觀是豐富的,其基調是把道德共同體的範圍擴展到動物,要求道德地對待動物,確立人對於自然的倫理關係。仁、恕、孝、義等德目都包括對動植物的關懷。【孔子家語·五帝德】記載宰我請教黃帝的事跡,孔子提到黃帝『仁厚及於鳥獸昆蟲』。此條又見於【大戴禮記·五帝德】。商湯有『網開三面』,給動物逃生機會的事跡。孔子評價說『成湯恭而以恕,是以日隋』。【孝經】【禮記】記載:『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這裡,孔子強調按照時節規定伐木狩獵,把尊重動物的生命和價值、保護動物提高到對於天地之孝的高度。在這種觀點之下,樹木、動物成為和親屬一樣值得道德關懷的對象。在【孔子家語·困誓】【孔叢子·記問】篇中,孔子把『刳胎殺夭』『竭澤而漁』『覆巢破卵』視為『不義』的行為。

對於死亡的動物,孔子抱有哀憫之情。【孔子家語·子貢問】記載,孔子豢養的狗死了,他對子貢說:『吾聞之也,敝帷不棄,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今吾貧無蓋,於其封也,與之席,無使其首陷於土也。』這一條又見於【禮記·檀弓下】。孔子還有從自然中獲得道德啟示的移情觀點,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稱讚的是松柏固守常青的堅定德性;『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稱讚的是良馬的德性。他把自己比作麟、鳳。他周遊列國,道不行於世,晚年感慨『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麟至魯國國都郊區而亡,他為之流淚說:『予之於人,猶麟之於獸也。麟今出而死,吾道窮矣。』【春秋】即絕筆於『西狩獲麟』。以德性比擬動物,把動物的德性和人的德性一致看待,在這種思維方式之下對動物自然會採取關愛的態度。

孔子的動物觀是他的自然觀的一部分。他的自然觀是『則天』,即效法天地。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裡談的便是自然之天。【論語·泰伯】記載:『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中庸】稱讚孔子『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朱熹解釋說:『律天時者,法其自然之運。襲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則天是農業時代必須順應天時、善待土地才能有所收穫的生產方式在思維中的反映,其極致是與自然審美的和諧相處,成為一種人生的精神境界。『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吾與點也』『孔顏樂處』都是這種境界的表現。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突出強調『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綠色化』等概念,並把『綠色』置於『五大發展理念』之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綠色發展理念資源。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主張人與自然和諧,這是其普遍性所在和永恆的生命力所系;也是我們確立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基礎。

(作者系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小滄 發表於 2025-7-12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釣弋之仁"論中西自然觀之異質】

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實乃西方理性主義視角下的文化誤讀。其以"主客二分"為哲學判准,恰如執矩度天,未能窺見中國哲學"天人合一"之圓融境界。"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八字真言,實為儒家生態倫理之精微註腳,其內涵之深,遠超西方近代哲學之認知框架。

一、生態節制:技術使用的倫理邊界
"綱"者,百繩系網,竭澤而漁;"宿"者,暮禽歸巢,孳育待哺。孔子以"釣"代"綱",取"弋"避"宿",非技術能力之不足,乃自我設限之倫理自覺。此與【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池"、【禮記·月令】"毋覆巢"形成完整生態保護體系。比較西方近代"征服自然"的機械論自然觀,儒家早在軸心時代即確立"取物有節"的可持續發展觀,其超前性至今猶具啟示意義。

二、道德共同體:仁學的擴展邏輯
孔子動物觀實為"仁"學推擴之必然。【孔子家語·屈節解】載"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與【論語】"子釣而不綱"形成互文,揭示"仁"及禽獸的倫理維度。郭店楚簡【五行】篇"君子遠庖廚"之說,更印證儒家"恩及禽獸"(董仲舒【春秋繁露】)的道德擴展性。此種將道德關懷從人際推及生態的思維進路,與西方生態倫理學中"生命共同體"(利奧波德語)理論遙相呼應,卻早發兩千餘年。

三、動態平衡:天人關係的和諧智慧
"弋不射宿"蘊含的生態時序觀,在【大戴禮記·夏小正】"正月獺祭魚""九月豺祭獸"等物候記錄中得到制度性延伸。儒家通過"時禁"(【荀子·王制】)構建起"取予有度"的生態節律,這種將道德律令與自然規律統一的思維,恰是黑格爾未能理解的"具體理性"。比較康德"人為自然立法"的命題,儒家更強調"人法地,地法天"(【老子】)的順應哲學,二者形成有趣的文明對話。

四、現代啟示:生態危機的文化解藥
在生態危機深重的今日,孔子"釣弋之仁"的當代價值愈發凸顯。2018年【儒家生態思想通論】統計,【論語】中涉及自然倫理的表述占比12.7%,遠超同期希臘哲學文獻。儒家"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中庸】)的共生智慧,為破解人類中心主義提供了東方方案。荷蘭漢學家施舟人指出,儒家"參贊化育"的生態觀,或將成為修正西方現代性弊端的重要思想資源。

黑格爾的誤判,源於未能理解中國哲學"道器不二"的思維特質。當西方哲學執着於"存在論差異"時,儒家早已在生活實踐中完成"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程顥語)的體認。重新發現"釣而不綱"的生態智慧,不僅是對孔子哲學的正本清源,更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古老而嶄新的哲學基礎。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7-23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釣而不綱"看中西哲學思維之異質】

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實乃西方理性主義傳統對東方智慧的單向度解讀。其以"主客二分"為判准,未能體察"天人合一"之深層哲學意蘊,恰如以歐幾里得幾何度量中國山水畫之留白。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八字,實為儒家生態倫理之微言大義。考【論語·述而】此章,鄭玄注"綱"為"大索橫流",朱熹釋"宿"謂"棲止之禽",皆指向節製取用的生存智慧。此非技術層面的漁獵規範,而是"仁"德向自然界的推擴——"綱"之過度捕撈違背"萬物並育而不害"的天道,"射宿"之絕嗣行為有悖"孝悌通於草木"的倫理。王陽明【大學問】所謂"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正可為此作注。

較之笛卡爾"我思"哲學將自然客體化,孔子呈現的是主客未分前的原初關聯性。西方近代哲學通過對象化認知確立人的主體性,而儒家則在"成己成物"(【中庸】)中實現自我與自然的共生。黑格爾未能理解:當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陽貨】)時,已構建起比"絕對精神"更圓融的宇宙論。

新出文獻更印證此理。【孔子家語·屈節解】載孔子批評"竭澤而漁",與【大戴禮記·易本命】"昆蟲未蟄不以火田"形成互文,構成完整的生態保護體系。近年公布的清華簡【厚父】"民毋澆於酒,禽獸勿暴於野",更將倫理關懷延伸至非人類生命。這種"德及禽獸"(【春秋繁露】)的思想,實為當代生態哲學之先聲。

要之,黑格爾的誤讀源於西方哲學"概念化"的認知範式。中國哲學之特質,恰在於以"象思維"(王樹人語)把握主客交融的生命體驗。當【孟子】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時,已建立起比康德"目的王國"更具實踐性的倫理階梯。今日重審孔子生態觀,非為爭中西哲學之高下,乃是為人類文明提供另一種存在智慧——在工具理性泛濫的時代,"弋不射宿"的古老訓誡,或許比任何主體性哲學都更貼近可持續發展的本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