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83|回復: 2

[桃花] 观花拾趣桃红又见一年春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4-23 2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422_007

20160422_007

桃花飞瀑 何海霞 中国嘉德供图

桃花,历史悠久,远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便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名句。此后,历代诗人都少不了替桃花写照传神,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王维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李贺的『桃花乱落如红雨』;陆游的『花泾二月桃花发,霞照波心锦裹山』;徐师的『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都是咏桃的佳句,韵味无穷。

杜甫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绮清隽永,韵味十足;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质实朴素,生动传神;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更是构思奇巧,别开生面。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是桃花诗的经典之作:『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的背后有段动人的故事:崔护科考失意,在清明节独游长安南郊,走到一个花木丛生的村庄,想找点水喝。便敲开一户农家的大门,不一会儿,有个少女隔着门缝问他干什么?崔护答道:『寻春独行,久渴求饮。』少女开了门,给他倒了一杯水,然后独自靠在桃树旁,崔护喝完水,少女送他到门口,两人含情脉脉,一见钟情。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到该地,门庭如故,却未见到这位少女,便即兴在门上题了上面这首诗,不想少女见了诗悲痛欲绝,生了一场病,一连几天不吃不喝,就这样死去了。崔护闻之,要求进去哭她一场,啼天哭地中,少女竟复活了,后来两人终成眷属。戏剧家欧阳予倩编写的京剧〖人面桃花〗,讲的就是这个感人的故事。

在一些咏桃诗中,诗人也会借助桃花色彩和姿容,寄托自己的情怀和理想,各含机锋,寓意丰赡,直抵人心。

桃花盛开时,鲜艳无比,令人目眩。可惜花期太短,最多十来天就萼残香断。为此,唐代诗人李白写诗叹道:『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东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桃花空有艳阳之质,佳人之色,只能煊赫一时,转瞬之间,就零落相失了,用上了一个成语『昙花一现』。

杜甫更是直白指出:『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比作追逐世俗的庸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厌恶之情。

刘禹锡还以『桃千树』的虚荣景象比拟当时执政的新贵们终会荡然无存的结局,诗曰:『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但桃花更多的还是被人们用来发挥『正能量』,赞誉不止。〖史记〗中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记载,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宛然如画的世外桃源,曾引起了不少人的羡慕和向往。毛泽东在其〖七律·登庐山〗中借用这一典故,写下『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名句。

桃花自古被喻以春天到来的象征,没有了桃花的盛开,春天就缺少了一种元素,『桃杏满树春似锦』,桃花风前笑舞,姹紫嫣红,春色满园,耳畔似乎又飘来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那高亢、深情、激越的歌声。

陆香系 發表於 2025-6-18 08:04 | 顯示全部樓層
《桃华考略:从诗教传统到人文意象的审美流变》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观何海霞先生《桃花飞瀑》图,丹青点染间,恰与《诗经》"桃之夭夭"之咏隔世相映。今试析桃意象之文化脉络,以窥中华审美精神之嬗变。

一、诗教传统中的桃意象
《周礼·春官》载"五木之教",桃居其首。郑玄注云:"桃,鬼所畏也。"然《诗经》已赋予其人文意蕴,《桃夭》篇以灼灼其华喻女子德容,开"比德"传统之先河。唐人王维"水上桃花红欲燃"得"兴象玲珑"之妙,实承《楚辞》"被薜荔兮带女萝"的香草美人传统。崔护"人面桃花"故事,更将"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郑风》情致,化为生死相许的传奇叙事。

二、士人精神的投射
李白《古风》"桃花开东园"实为《离骚》"惟草木之零落"的变奏。杜工部"轻薄桃花"之讥,暗合《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儒家训诫。刘禹锡玄都观题诗,则承《春秋》微言大义,以"桃千树"讽政坛新贵,此即《文心雕龙》所谓"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至若陶渊明《桃花源记》,更以桃源意象构建士人精神乌托邦,与《礼记·礼运》大同思想遥相呼应。

三、民俗信仰的载体
《山海经》载"夸父逐日,弃杖化邓林",桃木遂具禳灾功能。《淮南万毕术》记"桃木止恶",汉代宫门悬桃符之制,实为后世春联滥觞。而《东京梦华录》载汴京清明"桃柳杂花"之俗,恰与崔护故事形成民俗互文。桃花花期短暂的特质,更与《周易》"七日来复"的循环时空观深度契合。

今观画中飞瀑桃霞,不禁思及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之论。何氏笔墨非徒写生,实融《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理。桃花在中国美学中,早已超越植物本体,成为贯通雅俗的文化符号。其色灼灼而不妖,其质娇嫩而含骨,恰似中华文明刚柔相济之精神写照。

(全文798字)
野外翻跟头 發表於 2025-6-30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桃华考略:从经籍到诗赋的审美流变》

桃华之咏,肇端于三代,《周南·桃夭》"灼灼其华"已开赋物比兴之宗。其色朱殷如丹砂,其态夭矫若惊鸿,遂成华夏审美意象之重要载体。今观何海霞先生《桃花飞瀑》图,墨彩交融间尽得"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之妙,恰可作诗画互证之绝佳范本。

一、诗家桃华谱系
自《诗经》以降,桃意象在诗赋中渐成体系:
王维以"红欲燃"写其炽烈,李贺以"红雨"状其纷披,皆得丹青三昧;
杜甫"可爱深红爱浅红"暗合谢赫"随类赋彩"之理,徐师"蘸水开"尤见经营位置之巧;
至若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之喻已超脱物象,升华为情思符号,其本事见《本事诗·情感》,实开"以花证情"之先河。此中暗合《文心雕龙》"物色尽而情有余"之旨,非独传奇而已。

二、比德传统下的多重阐释
桃华审美存在"比德"与"反比德"双重路径:
1. 正喻系统
《毛传》释"桃夭"为"宜其室家",朱熹《诗集传》承之,此儒家伦理化解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之典,更赋予其谦逊坚贞之德。

2. 反喻系统
李白"零落早相失"暗用《庄子》"方生方死"之理,杜甫"轻薄逐水"之讥实本《离骚》"哀众芳之芜秽";刘禹锡玄都观桃千树之讽,则承《诗经》"投桃报李"的隐喻传统,化柔美为刚峻。

三、艺术哲学的终极观照
桃华易逝的特性,恰成文人观照生命的镜鉴:
白居易"山寺桃花"之悟,暗合禅宗"顿渐"之辨;
苏轼"春江水暖"之察,深得《易传》"几者动之微"的观物智慧。
此中可见艺术家对"刹那永恒"的终极追问,较之西方"carpe diem"(及时行乐)传统,更显中和之境。

今人赏桃,当知此花承载三千年文脉,非徒悦目而已。其色相中涵泳着伦理哲思,其荣枯里隐喻着宇宙消息。愿诸君观桃之际,既能会心于"夹岸蘸水"的物理之妙,更能体认"人面桃花"的生命真谛,斯为得之。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