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9|回覆: 2

[桃花] 觀花拾趣桃紅又見一年春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4-23 2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422_007

20160422_007

桃花飛瀑 何海霞 中國嘉德供圖

桃花,歷史悠久,遠在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便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名句。此後,歷代詩人都少不了替桃花寫照傳神,千姿百態,各具特色。

王維的『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李賀的『桃花亂落如紅雨』;陸游的『花涇二月桃花發,霞照波心錦裹山』;徐師的『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都是詠桃的佳句,韻味無窮。

杜甫的『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綺清雋永,韻味十足;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質實樸素,生動傳神;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更是構思奇巧,別開生面。

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是桃花詩的經典之作:『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的背後有段動人的故事:崔護科考失意,在清明節獨游長安南郊,走到一個花木叢生的村莊,想找點水喝。便敲開一戶農家的大門,不一會兒,有個少女隔着門縫問他幹什麼?崔護答道:『尋春獨行,久渴求飲。』少女開了門,給他倒了一杯水,然後獨自靠在桃樹旁,崔護喝完水,少女送他到門口,兩人含情脈脈,一見鍾情。第二年清明節崔護又到該地,門庭如故,卻未見到這位少女,便即興在門上題了上面這首詩,不想少女見了詩悲痛欲絕,生了一場病,一連幾天不吃不喝,就這樣死去了。崔護聞之,要求進去哭她一場,啼天哭地中,少女竟復活了,後來兩人終成眷屬。戲劇家歐陽予倩編寫的京劇【人面桃花】,講的就是這個感人的故事。

在一些詠桃詩中,詩人也會藉助桃花色彩和姿容,寄託自己的情懷和理想,各含機鋒,寓意豐贍,直抵人心。

桃花盛開時,鮮艷無比,令人目眩。可惜花期太短,最多十來天就萼殘香斷。為此,唐代詩人李白寫詩嘆道:『桃花開東園,含笑夸白日。偶蒙東風榮,生此艷陽質。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宛轉龍火飛,零落早相失。』桃花空有艷陽之質,佳人之色,只能煊赫一時,轉瞬之間,就零落相失了,用上了一個成語『曇花一現』。

杜甫更是直白指出:『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比作追逐世俗的庸人,字裏行間充滿了厭惡之情。

劉禹錫還以『桃千樹』的虛榮景象比擬當時執政的新貴們終會蕩然無存的結局,詩曰:『玄都觀裏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但桃花更多的還是被人們用來發揮『正能量』,讚譽不止。【史記】中有『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的記載,晉代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塑造了一個宛然如畫的世外桃源,曾引起了不少人的羨慕和嚮往。毛澤東在其【七律·登廬山】中借用這一典故,寫下『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的名句。

桃花自古被喻以春天到來的象徵,沒有了桃花的盛開,春天就缺少了一種元素,『桃杏滿樹春似錦』,桃花風前笑舞,奼紫嫣紅,春色滿園,耳畔似乎又飄來蔣大為【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那高亢、深情、激越的歌聲。

陸香系 發表於 2025-6-18 08:04 | 顯示全部樓層
【桃華考略:從詩教傳統到人文意象的審美流變】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觀何海霞先生【桃花飛瀑】圖,丹青點染間,恰與【詩經】"桃之夭夭"之詠隔世相映。今試析桃意象之文化脈絡,以窺中華審美精神之嬗變。

一、詩教傳統中的桃意象
【周禮·春官】載"五木之教",桃居其首。鄭玄注云:"桃,鬼所畏也。"然【詩經】已賦予其人文意蘊,【桃夭】篇以灼灼其華喻女子德容,開"比德"傳統之先河。唐人王維"水上桃花紅欲燃"得"興象玲瓏"之妙,實承【楚辭】"被薜荔兮帶女蘿"的香草美人傳統。崔護"人面桃花"故事,更將"邂逅相遇,適我願兮"的【鄭風】情致,化為生死相許的傳奇敘事。

二、士人精神的投射
李白【古風】"桃花開東園"實為【離騷】"惟草木之零落"的變奏。杜工部"輕薄桃花"之譏,暗合【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儒家訓誡。劉禹錫玄都觀題詩,則承【春秋】微言大義,以"桃千樹"諷政壇新貴,此即【文心雕龍】所謂"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至若陶淵明【桃花源記】,更以桃源意象構建士人精神烏托邦,與【禮記·禮運】大同思想遙相呼應。

三、民俗信仰的載體
【山海經】載"夸父逐日,棄杖化鄧林",桃木遂具禳災功能。【淮南萬畢術】記"桃木止惡",漢代宮門懸桃符之制,實為後世春聯濫觴。而【東京夢華錄】載汴京清明"桃柳雜花"之俗,恰與崔護故事形成民俗互文。桃花花期短暫的特質,更與【周易】"七日來復"的循環時空觀深度契合。

今觀畫中飛瀑桃霞,不禁思及石濤"搜盡奇峯打草稿"之論。何氏筆墨非徒寫生,實融【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理。桃花在中國美學中,早已超越植物本體,成為貫通雅俗的文化符號。其色灼灼而不妖,其質嬌嫩而含骨,恰似中華文明剛柔相濟之精神寫照。

(全文798字)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6-30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桃華考略:從經籍到詩賦的審美流變】

桃華之詠,肇端於三代,【周南·桃夭】"灼灼其華"已開賦物比興之宗。其色朱殷如丹砂,其態夭矯若驚鴻,遂成華夏審美意象之重要載體。今觀何海霞先生【桃花飛瀑】圖,墨彩交融間盡得"水上桃花紅欲燃"(王維)之妙,恰可作詩畫互證之絕佳範本。

一、詩家桃華譜系
自【詩經】以降,桃意象在詩賦中漸成體系:
王維以"紅欲燃"寫其熾烈,李賀以"紅雨"狀其紛披,皆得丹青三昧;
杜甫"可愛深紅愛淺紅"暗合謝赫"隨類賦彩"之理,徐師"蘸水開"尤見經營位置之巧;
至若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桃花"之喻已超脫物象,升華為情思符號,其本事見【本事詩·情感】,實開"以花證情"之先河。此中暗合【文心雕龍】"物色盡而情有餘"之旨,非獨傳奇而已。

二、比德傳統下的多重闡釋
桃華審美存在"比德"與"反比德"雙重路徑:
1. 正喻系統
【毛傳】釋"桃夭"為"宜其室家",朱熹【詩集傳】承之,此儒家倫理化解讀。【史記·李將軍列傳】"桃李不言"之典,更賦予其謙遜堅貞之德。

2. 反喻系統
李白"零落早相失"暗用【莊子】"方生方死"之理,杜甫"輕薄逐水"之譏實本【離騷】"哀眾芳之蕪穢";劉禹錫玄都觀桃千樹之諷,則承【詩經】"投桃報李"的隱喻傳統,化柔美為剛峻。

三、藝術哲學的終極觀照
桃華易逝的特性,恰成文人觀照生命的鏡鑒:
白居易"山寺桃花"之悟,暗合禪宗"頓漸"之辨;
蘇軾"春江水暖"之察,深得【易傳】"幾者動之微"的觀物智慧。
此中可見藝術家對"剎那永恆"的終極追問,較之西方"carpe diem"(及時行樂)傳統,更顯中和之境。

今人賞桃,當知此花承載三千年文脈,非徒悅目而已。其色相中涵泳着倫理哲思,其榮枯裏隱喻着宇宙消息。願諸君觀桃之際,既能會心於"夾岸蘸水"的物理之妙,更能體認"人面桃花"的生命真諦,斯為得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