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43|回覆: 2

[天文地理] 古人如何觀測天氣唐代已給風定級 比歐早一千多年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4-16 2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人如何觀測天氣唐代已給風定級 比歐早一千多年

古人如何觀測天氣唐代已給風定級 比歐早一千多年

乾隆測雨台

在我國古代,氣象學還不是一門成熟、獨立的學科,但觀測天氣氣候的變化,卻是自古就有的人類科學活動之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里,就有文字記載氣象方面的觀測資料,殷墟甲骨文卜辭中也有天氣預測和實況的記載。

古代最原始測風器主要用於測量風向。

用布帛之類掛在竿上,後來改用雞毛做成條形或扇形的羽葆,風吹羽葆揚,與羽葆指向相反的方向即為風向。條形雞毛、扇形羽葆的重量不同,古人分別稱作五兩、八兩,使用時可因地制宜,比如楚地風小,宜用五兩;北方和沿海風力較大,宜用八兩,等等。

除觀測水平方向的風外,古人也觀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旋風,方向混亂的亂風。例如,把自上而下吹的風叫作頹風,也叫焚輪風,自下而上吹的風叫飆風,也叫扶搖風等,可見對風的觀測非常細緻。

【左傳】中還首次論述了八風(即八種風向),與現代氣象觀測學中的基本風向定義是一致的。

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是我國唐代的李淳風。他官居太史令,集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為一身,公元645年就著【乙巳占侯雲法】,記載了測風環境、測風工具和測風辦法,當時把風力分為八級: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墮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砂石或伐木(折木),八級拔木樹和根。這八級風,再加上無風和和風(指溫和,塵埃不起的風)兩個級,合為十級。這和現代氣象觀測學對風級的描述已經非常接近了,比英國的蒲福風力等級早了一千多年。

最早的測雨器記載見於南宋數學家秦九韶所著的【數書九章】(1247年)。

該書第二章為天時類,收錄了有關降水量計算的四個例子,分別是天池測雨圓罌測雨峻積驗雪和竹器驗雪。其中天池測雨所描述的天池盆已經和現代氣象觀測所使用的雨量筒非常接近了,而方法上則採取平地得雨之數來度量雨水,堪稱世界上最早的雨量計算方法,為後來的雨量測定奠定了理論基礎。

書中也把降雪也納入降雨量的範疇,只可惜,在降雪量測量方面,只實測降雪的厚度,並沒進一步折算為降水量。

到了明清時期,測風量雨有了集中的場所觀象台,不僅有氣象觀測,還有天文觀測。各地州、縣,也負有觀測任務,凡有災異現象,特別是風災、雨災等氣象災害,都必須呈奏,諸如【晴雨錄】【雨雪糧價】之類,各地官員也有大量的有關當地天氣、氣候及氣象災害的奏摺。如今,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還珍藏着大量的古代有關天文地理、黃河水文、氣象災害方面的資料。

與現代測雨工具最接近的當屬乾隆測雨台了,它以黃銅製造,為圓筒型,筒高一尺五寸,圓徑七寸,置於測台之上,用於量雨,測台正面書有測雨台三個大字,旁邊則是清乾隆庚寅五月造的字樣。

夕汐 發表於 2017-8-6 01: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不是中國太先進,是歐洲太落後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7-4 14:09 | 顯示全部樓層
【唐代李淳風風力分級考辨及其氣象學貢獻】

中國古人在氣象觀測領域的成就,實為世界科技史上一顆璀璨明珠。唐代李淳風所創風力分級體系,較之西方蒲福風力等級早出千餘年,此非偶然,實乃中華文明數千年天文氣象觀測傳統之結晶。

考諸文獻,殷商甲骨文已見氣象記載,【左傳】"八風"之說更與今之基本風向若合符節。然真正系統化之風力分級,當推李淳風【乙巳占】所載十級分類法。其分級之精妙,在於以樹木受風反應為觀測指標:自"動葉"至"拔木",形成完整的風力影響序列。尤可貴者,李氏更增"無風""和風"二級,使體系臻於完備。此分類法非但較蒲福1805年所創標準更為古樸,其觀測理念至今仍具科學價值。

宋代秦九韶【數書九章】所載測雨器,實開世界雨量測量之先河。"天池測雨"之法,以平地得雨數為度量基準,其原理與現代雨量筒已相當接近。雖雪量折算尚欠精密,然將降水納入量化研究範疇,已屬超前創舉。至明清時期,更形成制度化的氣象觀測體系,觀象台之設、【晴雨錄】之編,皆體現古人"敬授民時"的嚴謹態度。

乾隆測雨台等遺存,非僅為古物陳跡,實乃傳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思想之物質載體。古人觀測之法,雖器具簡樸,然其系統思維與量化意識,已暗合現代科學精神。當今重審這些成就,不僅為釐清科技源流,更為理解中華文明中實證精神與自然哲學之獨特融合提供鎖鑰。李淳風等先賢之貢獻,恰證明中國古代科技非僅經驗積累,實有理論建構之自覺,此點尤值今人深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