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97|回覆: 1

[文化資訊] 文化評析對文化場所的錯別字要有點『潔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6-4-15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有媒體報道,北京國子監大街一院落門上牌匾題寫的『聖人鄰裏』四個字中,『鄰裏』的『裏』被錯寫為了『裏面』的『裏』。古漢語專家證實牌匾上的字確實寫錯了,究其根源,是題寫者沒有弄懂漢字的繁簡變化。繁體字中『裏』指城市中的街坊、巷弄,而『裏』則是『裏』的異體字。對此,安定門街道負責人表示,該牌匾於2007年設立,主要是為了鼓勵院內居民和諧相處,並未考究其書寫方式是否正確,近期將會研究做出改變。

作為熱鬧的旅遊景區,尤其是文化意涵豐富的國子監,一幅錯字牌匾懸掛近十年,不知產生過多少質疑與困惑。十年裏,不是沒人提出過意見,只是相關部門沒有認真作為罷了。

其實文化設施上堂而皇之地出現錯別字的情況已屢見不鮮。2014年,山西太原曾出現一堵刻有百餘首唐詩的文化牆,其中出現了33個錯別字。今年3月,媒體曝光河南中原大佛一塊楹聯『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被寫成了『靜坐常思記過,閒談莫論人非』。就在前幾天,位於安徽合肥的李鴻章故居陳列館被媒體曝光有多處錯誤,於是陳列館索性推出『觀眾糾錯月』活動,邀請觀眾參與糾錯。有錯誤挺尷尬的,借着錯誤順勢推出了『找茬』營銷,雖然不乏整改的誠意,卻也有一絲黑色幽默的味道。

前段時間,國務院叫停了『洋地名』。蓋因地名是國家和民族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情感的寄託,盲目貪大、媚洋、求怪,傷害了民族文化記憶。有媒體認為,這種『洋地名』現象折射了文化上的不自信。『洋地名』叫停了,但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蘊藏有沒有開掘,對文化有沒有敬畏,也同樣關乎文化自信與自覺。設想,我們花費心思營造城市裏的文化氛圍,但卻舉目可見錯別字,文化自信能油然而生嗎?

牌匾上有錯別字,並非多大的過錯,但歷經十年而不改,恰恰說明文化只是被當作了一塊『招牌』。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文化設施上的錯別字,就是『名不正』,消解了文化的厚重,暴露了知識的貧瘠,折射了心態的浮躁,倘若再『不改』,可就真尷尬了。

文化設施大多得依靠公共資源來建設,若要引領文化,公共部門首先得樹立起對文化的敬畏,對錯別字有點『潔癖』。培育文化,不是把一塊招牌掛上去就完了,還需要彰顯它的精神價值,呵護它所承載的文化記憶。這些,肯定不能靠『包容』錯別字的心態來實現。

jsj9bczf 發表於 2025-4-15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正字芻議:論文化場所的文字敬畏與精神守護】

近日國子監牌匾"聖人鄰裏"之誤,實非孤例。考"裏""裏"之辨,【說文解字】明言:"裏,居也,從田從土",本義為聚居單位;而"裏"乃"衣內也",與"裏"同源。此誤暴露的不僅是繁簡轉換的技術失誤,更是文化認知的深層斷裂。北宋【廣韻】已明確區分二字用法,清代段玉裁注【說文】更詳考其流變,今人反失其真,豈不令人扼腕?

文字訛誤自古有之,然於文化聖地尤當慎之。顏之推【顏氏家訓】專設"書證"篇糾謬,朱熹主持白鹿洞書院時,連碑刻筆勢都要反覆推敲。觀今日太原唐詩牆三十三誤、中原大佛楹聯之訛,恰似明人楊慎【丹鉛總錄】所譏"俗書破體,沿訛襲謬"。更堪憂者,是某些部門"懸謬十年"的漠然,較之清代阮元見西湖碑刻有誤即命更易的嚴謹,相去何啻霄壤?

文字乃"經藝之本,王政之始"(許慎語)。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士元曾為一塊匾額題字查閱十三部典籍,這種"考據癖"恰是對文化的敬畏。反觀當下,某些文化設施建設重形式輕內涵,猶如【禮記】所斥"鋪筵席,陳尊俎,而不知其義"。當李鴻章故居以"糾錯月"化解尷尬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黑色幽默,更是文化傳播中主體性的缺失。

建議建立三級審校機制:初校考文字源流,復校核典章制度,終校請名家把關。可效法清代【四庫全書】的"分校-復校-總裁"體系,使每處文字都經得起【爾雅】【釋名】的檢驗。杭州西湖十景碑刻的當代重鐫,便是組織文字學、歷史學、書法學專家聯合審定的典範。

文字之正誤,實關文化之興衰。王羲之寫【蘭亭序】"癸丑"二字猶恐失矩,歐陽修作【集古錄】必校三寫。當我們在文化場所與錯字"和諧相處"時,失去的不僅是文字的準確性,更是【周禮】所強調的"正名百物"的文化精神。唯有以"如履薄冰"的態度對待每一處文字細節,方能在當代延續"敬惜字紙"的傳統,真正構築起民族文化的尊嚴。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