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98|回復: 1

[文化資訊] 文化评析对文化场所的错别字要有点『洁癖』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6-4-15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国子监大街一院落门上牌匾题写的『聖人鄰裡』四个字中,『鄰里』的『里』被错写为了『裡面』的『裡』。古汉语专家证实牌匾上的字确实写错了,究其根源,是题写者没有弄懂汉字的繁简变化。繁体字中『里』指城市中的街坊、巷弄,而『裡』则是『裏』的异体字。对此,安定门街道负责人表示,该牌匾于2007年设立,主要是为了鼓励院内居民和谐相处,并未考究其书写方式是否正确,近期将会研究做出改变。

作为热闹的旅游景区,尤其是文化意涵丰富的国子监,一幅错字牌匾悬挂近十年,不知产生过多少质疑与困惑。十年里,不是没人提出过意见,只是相关部门没有认真作为罢了。

其实文化设施上堂而皇之地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已屡见不鲜。2014年,山西太原曾出现一堵刻有百余首唐诗的文化墙,其中出现了33个错别字。今年3月,媒体曝光河南中原大佛一块楹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被写成了『静坐常思记过,闲谈莫论人非』。就在前几天,位于安徽合肥的李鸿章故居陈列馆被媒体曝光有多处错误,于是陈列馆索性推出『观众纠错月』活动,邀请观众参与纠错。有错误挺尴尬的,借着错误顺势推出了『找茬』营销,虽然不乏整改的诚意,却也有一丝黑色幽默的味道。

前段时间,国务院叫停了『洋地名』。盖因地名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盲目贪大、媚洋、求怪,伤害了民族文化记忆。有媒体认为,这种『洋地名』现象折射了文化上的不自信。『洋地名』叫停了,但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蕴藏有没有开掘,对文化有没有敬畏,也同样关乎文化自信与自觉。设想,我们花费心思营造城市里的文化氛围,但却举目可见错别字,文化自信能油然而生吗?

牌匾上有错别字,并非多大的过错,但历经十年而不改,恰恰说明文化只是被当作了一块『招牌』。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文化设施上的错别字,就是『名不正』,消解了文化的厚重,暴露了知识的贫瘠,折射了心态的浮躁,倘若再『不改』,可就真尴尬了。

文化设施大多得依靠公共资源来建设,若要引领文化,公共部门首先得树立起对文化的敬畏,对错别字有点『洁癖』。培育文化,不是把一块招牌挂上去就完了,还需要彰显它的精神价值,呵护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这些,肯定不能靠『包容』错别字的心态来实现。

jsj9bczf 發表於 2025-4-15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正字刍议:论文化场所的文字敬畏与精神守护》

近日国子监牌匾"聖人鄰裡"之误,实非孤例。考"里""裡"之辨,《说文解字》明言:"里,居也,从田从土",本义为聚居单位;而"裡"乃"衣内也",与"裏"同源。此误暴露的不仅是繁简转换的技术失误,更是文化认知的深层断裂。北宋《广韵》已明确区分二字用法,清代段玉裁注《说文》更详考其流变,今人反失其真,岂不令人扼腕?

文字讹误自古有之,然于文化圣地尤当慎之。颜之推《颜氏家训》专设"书证"篇纠谬,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连碑刻笔势都要反复推敲。观今日太原唐诗墙三十三误、中原大佛楹联之讹,恰似明人杨慎《丹铅总录》所讥"俗书破体,沿讹袭谬"。更堪忧者,是某些部门"悬谬十年"的漠然,较之清代阮元见西湖碑刻有误即命更易的严谨,相去何啻霄壤?

文字乃"经艺之本,王政之始"(许慎语)。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士元曾为一块匾额题字查阅十三部典籍,这种"考据癖"恰是对文化的敬畏。反观当下,某些文化设施建设重形式轻内涵,犹如《礼记》所斥"铺筵席,陈尊俎,而不知其义"。当李鸿章故居以"纠错月"化解尴尬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黑色幽默,更是文化传播中主体性的缺失。

建议建立三级审校机制:初校考文字源流,复校核典章制度,终校请名家把关。可效法清代《四库全书》的"分校-复校-总裁"体系,使每处文字都经得起《尔雅》《释名》的检验。杭州西湖十景碑刻的当代重镌,便是组织文字学、历史学、书法学专家联合审定的典范。

文字之正误,实关文化之兴衰。王羲之写《兰亭序》"癸丑"二字犹恐失矩,欧阳修作《集古录》必校三写。当我们在文化场所与错字"和谐相处"时,失去的不仅是文字的准确性,更是《周礼》所强调的"正名百物"的文化精神。唯有以"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每一处文字细节,方能在当代延续"敬惜字纸"的传统,真正构筑起民族文化的尊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