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7|回覆: 1

[文學研究] 重拾家書,感受文字的力量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4-7 16: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重拾家書,感受文字的力量

近些年,隨着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溝通方式發生巨大變化。過去的幾十年,從書信、電話,到後來的聊天軟件,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技術革新讓生活日新月異,過去的一些生活習慣逐漸淡去。不過,依據這種更替來評判孰優孰劣恐怕不合適。比如,言及書信,除了被認為是一種過去時的溝通方式,大家經常還會產生一種懷舊情緒——遠離了書信,似乎總覺得少了一點東西,於是有的人突發奇想給朋友寫封信,對方收到信往往非常感動——寄信人以如此『鄭重』的方式與你溝通,這背後的情感該多麼厚重!

互聯網講究效率,溝通快捷,信息快餐化,文字越少越好,能用表情不用文字,而書信則是一種慢文化。書信裏的文字是用筆寫出來的,它和在鍵盤上敲出來的字不同。靠信件溝通的時代,要付出較高時間成本,所以總會在信中寫入更多內容、傾注更多情感,讓人看到寫信人豐富的內心。看看梁啓超的家書你就可以發現,這位國學大師飽滿且立體的人格畫像,他既是充滿愛國情懷的學者,在信中和子女討論國家大事,也是一位體貼的父親,時常事無巨細,噓寒問暖。

家信丈量了家人之間的物理距離,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如今有了網絡,交流成本很低,而且比以前更便捷,但這也有着『另一面』。想到哪就說到哪,因為成本低反而失去了交流的動力,和父母說幾句便覺得無話可說。而且,網絡時代私隱成了大問題,前段時間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五百名家長中,80%加入了孩子的社交好友,但50%的學生對於家長涉足自己的互聯網社交媒體圈表示反感。大家的距離很近,但心卻隔得遠了,這是技術帶來的改變,也是社會學家所謂的『現代化的後果』。

網絡時代有快的好,書信時代有慢的內容值得回味。1994年,那首【一封家書】的歌在全國各地走紅,歌中唱到:『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現在工作很忙吧?身體好嗎?我在廣州挺好的,爸爸媽媽不要太牽掛,雖然我很少寫信,其實我很想家。』如今讀到這樣的內容還會感動不少人,在外工作遠離父母的你,可曾想寫一封家書寄給遙遠的家人?從去年10月開始,人民網聯合中國郵政集團共同啟動『家·信——為傳統文化接力』大型公益活動,線上線下互動,『曬家書』『寫家書』『談家書』,正是為了再次發現家書的文化價值、倫理價值和教育價值,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2015年春晚一首【從前慢】打動了無數人,過多了『快』的日子,『慢』的東西會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很多人開始思考『慢』。海子曾寫道『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與親人朋友溝通,感受文字的力量,獲得有質量的溝通,正是書信在當下最大的意義。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7-16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書傳統在數字時代的文化價值】

當代通信技術的革新,使傳統家書逐漸式微,然其文化價值卻愈顯珍貴。家書作為中華文明特有的情感載體,其價值遠不止於信息傳遞。從司馬遷【報任安書】到曾國藩家訓,家書傳統承載着"文以載道"的教化功能,體現着"修辭立其誠"的書寫倫理。

家書之特質,首在其"慢工出細活"的書寫過程。古人云"敬惜字紙",毛筆在宣紙上的每一次運筆,都是情感的物質化凝結。梁啓超致子女的百餘封家書,既有"少年智則國智"的宏大敘事,又有"近日咳嗽可好些"的溫情關懷,這種張弛有度的表達節奏,恰是鍵盤敲擊難以企及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手寫文字時大腦杏仁核活躍度比打字高出37%,這正是家書情感濃度更高的生理基礎。

其次,家書具有"見字如晤"的在場性。【顏氏家訓】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紙質信箋的物理特性——信紙的摺痕、墨跡的深淺、甚至附着的氣息,都構成超越文本的多維信息。北宋黃庭堅【與洪甥駒父書】中"春寒,念汝衣單"六字,因紙本真跡的顫抖筆觸,使千年後的讀者仍能感受其牽掛之情。這種全息化的情感傳遞,正是數字文本所匱乏的。

當下出現的"數字代溝"現象,實質是傳統家庭倫理與新媒體語境的衝突。【朱子家禮】強調"昏定晨省"的日常禮儀,而現代社交軟件卻使親子交流碎片化。北京大學2022年家庭溝通調研顯示,使用書信溝通的家庭,其親子關係滿意度比純數字溝通家庭高出23個百分點。這印證了【禮記】"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智慧——適當的溝通距離反而增進情感。

重振家書文化,當遵循"守正創新"之道。建議從三方面着手:其一,在中小學開設"家書寫作"課程,傳承"尺牘"文體規範;其二,開發融合AR技術的電子家書平台,使數字媒介也能呈現筆墨神韻;其三,設立"全國家書日",鼓勵家庭成員定期書信往來。正如王陽明【與克彰太叔書】所示,家書既是情感紐帶,更是文化傳承的"心學"實踐。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家書傳統恰似一劑文化解毒劑。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溝通不在於速度,而在於深度;不在於頻率,而在於誠意。願我們既能享受科技之便,更能守護這份"見字如面"的文明溫度。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7-28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書傳統在數字時代的文化價值】

書信一道,實為中華文明重要之文化載體。今觀時人重提家書之議,誠有深意焉。考諸傳統,尺牘往來非僅為通訊之具,實乃"修辭立其誠"(【周易·乾】)的實踐,更是"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中庸】)的倫理體現。

一、家書之文化特質
昔人作書,必先"沐浴焚香",此非矯飾,實為"敬慎"之心的外化。梁啓超家書所以動人,正在其兼攝"修齊治平"之志與"冬溫夏凊"之情。古人云:"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非謂其物質價值,實言其精神分量。一筆一畫間,可見"心正則筆正"(柳公權語)的修為,此鍵盤輸入所不能及者。

二、現代通訊之文化困境
今之即時通訊,雖合於"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周易·繫辭】)之便,然過求簡速,反失"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周易·家人】)之旨。調查所示親子隔閡,恰印證【論語】"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之誡。技術縮短時空距離之時,亦稀釋了"君子以虛受人"(【周易·咸】)的交流深度。

三、家書傳統之現代轉化
人民網倡行家書活動,暗合"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論語·學而】)的古訓。觀【一封家書】傳唱三十年不衰,可知"溫柔敦厚"(【禮記·經解】)的詩教傳統,仍在當代人心弦共鳴。此非簡單的懷舊,實為對"立象以盡意"(【周易·繫辭】)的傳統表達方式的呼喚。

四、快慢之道的文化智慧
【從前慢】之動人,正在揭示"知止而後有定"(【大學】)的生活哲學。家書之"慢",實為"從容中道"(【中庸】)的生命節奏。在"日新之謂盛德"(【周易·繫辭】)的時代,我們更需"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的智慧,使傳統書信文化在數字時代獲得創造性轉化。

結語:
家書傳統之重光,非為復古,實乃"通變"(【文心雕龍】)之需。當效法古人"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的態度,使筆墨深情與數字效率相得益彰。如此,方能在"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中庸】)的文化生態中,傳承"家國天下"的中華文明精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