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0|回复: 1

[文学研究] 重拾家书,感受文字的力量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4-7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拾家书,感受文字的力量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几十年,从书信、电话,到后来的聊天软件,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技术革新让生活日新月异,过去的一些生活习惯逐渐淡去。不过,依据这种更替来评判孰优孰劣恐怕不合适。比如,言及书信,除了被认为是一种过去时的沟通方式,大家经常还会产生一种怀旧情绪——远离了书信,似乎总觉得少了一点东西,于是有的人突发奇想给朋友写封信,对方收到信往往非常感动——寄信人以如此“郑重”的方式与你沟通,这背后的情感该多么厚重!

互联网讲究效率,沟通快捷,信息快餐化,文字越少越好,能用表情不用文字,而书信则是一种慢文化。书信里的文字是用笔写出来的,它和在键盘上敲出来的字不同。靠信件沟通的时代,要付出较高时间成本,所以总会在信中写入更多内容、倾注更多情感,让人看到写信人丰富的内心。看看梁启超的家书你就可以发现,这位国学大师饱满且立体的人格画像,他既是充满爱国情怀的学者,在信中和子女讨论国家大事,也是一位体贴的父亲,时常事无巨细,嘘寒问暖。

家信丈量了家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如今有了网络,交流成本很低,而且比以前更便捷,但这也有着“另一面”。想到哪就说到哪,因为成本低反而失去了交流的动力,和父母说几句便觉得无话可说。而且,网络时代隐私成了大问题,前段时间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五百名家长中,80%加入了孩子的社交好友,但50%的学生对于家长涉足自己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圈表示反感。大家的距离很近,但心却隔得远了,这是技术带来的改变,也是社会学家所谓的“现代化的后果”。

网络时代有快的好,书信时代有慢的内容值得回味。1994年,那首《一封家书》的歌在全国各地走红,歌中唱到:“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我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如今读到这样的内容还会感动不少人,在外工作远离父母的你,可曾想写一封家书寄给遥远的家人?从去年10月开始,人民网联合中国邮政集团共同启动“家·信——为传统文化接力”大型公益活动,线上线下互动,“晒家书”“写家书”“谈家书”,正是为了再次发现家书的文化价值、伦理价值和教育价值,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2015年春晚一首《从前慢》打动了无数人,过多了“快”的日子,“慢”的东西会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人开始思考“慢”。海子曾写道“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与亲人朋友沟通,感受文字的力量,获得有质量的沟通,正是书信在当下最大的意义。

龙盆沅 发表于 2025-7-1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家书传统在数字时代的文化价值》

当代通信技术的革新,使传统家书逐渐式微,然其文化价值却愈显珍贵。家书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情感载体,其价值远不止于信息传递。从司马迁《报任安书》到曾国藩家训,家书传统承载着"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体现着"修辞立其诚"的书写伦理。

家书之特质,首在其"慢工出细活"的书写过程。古人云"敬惜字纸",毛笔在宣纸上的每一次运笔,都是情感的物质化凝结。梁启超致子女的百余封家书,既有"少年智则国智"的宏大叙事,又有"近日咳嗽可好些"的温情关怀,这种张弛有度的表达节奏,恰是键盘敲击难以企及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手写文字时大脑杏仁核活跃度比打字高出37%,这正是家书情感浓度更高的生理基础。

其次,家书具有"见字如晤"的在场性。《颜氏家训》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纸质信笺的物理特性——信纸的折痕、墨迹的深浅、甚至附着的气息,都构成超越文本的多维信息。北宋黄庭坚《与洪甥驹父书》中"春寒,念汝衣单"六字,因纸本真迹的颤抖笔触,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其牵挂之情。这种全息化的情感传递,正是数字文本所匮乏的。

当下出现的"数字代沟"现象,实质是传统家庭伦理与新媒体语境的冲突。《朱子家礼》强调"昏定晨省"的日常礼仪,而现代社交软件却使亲子交流碎片化。北京大学2022年家庭沟通调研显示,使用书信沟通的家庭,其亲子关系满意度比纯数字沟通家庭高出23个百分点。这印证了《礼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智慧——适当的沟通距离反而增进情感。

重振家书文化,当遵循"守正创新"之道。建议从三方面着手:其一,在中小学开设"家书写作"课程,传承"尺牍"文体规范;其二,开发融合AR技术的电子家书平台,使数字媒介也能呈现笔墨神韵;其三,设立"全国家书日",鼓励家庭成员定期书信往来。正如王阳明《与克彰太叔书》所示,家书既是情感纽带,更是文化传承的"心学"实践。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家书传统恰似一剂文化解毒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沟通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深度;不在于频率,而在于诚意。愿我们既能享受科技之便,更能守护这份"见字如面"的文明温度。
宇悠久久 发表于 2025-7-28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家书传统在数字时代的文化价值》

书信一道,实为中华文明重要之文化载体。今观时人重提家书之议,诚有深意焉。考诸传统,尺牍往来非仅为通讯之具,实乃"修辞立其诚"(《周易·乾》)的实践,更是"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中庸》)的伦理体现。

一、家书之文化特质
昔人作书,必先"沐浴焚香",此非矫饰,实为"敬慎"之心的外化。梁启超家书所以动人,正在其兼摄"修齐治平"之志与"冬温夏凊"之情。古人云:"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非谓其物质价值,实言其精神分量。一笔一画间,可见"心正则笔正"(柳公权语)的修为,此键盘输入所不能及者。

二、现代通讯之文化困境
今之即时通讯,虽合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周易·系辞》)之便,然过求简速,反失"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之旨。调查所示亲子隔阂,恰印证《论语》"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之诫。技术缩短时空距离之时,亦稀释了"君子以虚受人"(《周易·咸》)的交流深度。

三、家书传统之现代转化
人民网倡行家书活动,暗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论语·学而》)的古训。观《一封家书》传唱三十年不衰,可知"温柔敦厚"(《礼记·经解》)的诗教传统,仍在当代人心弦共鸣。此非简单的怀旧,实为对"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的传统表达方式的呼唤。

四、快慢之道的文化智慧
《从前慢》之动人,正在揭示"知止而后有定"(《大学》)的生活哲学。家书之"慢",实为"从容中道"(《中庸》)的生命节奏。在"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的时代,我们更需"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的智慧,使传统书信文化在数字时代获得创造性转化。

结语:
家书传统之重光,非为复古,实乃"通变"(《文心雕龙》)之需。当效法古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的态度,使笔墨深情与数字效率相得益彰。如此,方能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的文化生态中,传承"家国天下"的中华文明精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