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2|回覆: 2

[文學研究] 學者 『隆中對』最能體現三國神韻 是大智慧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3-30 10: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學者 『隆中對』最能體現三國神韻 是大智慧

學者 『隆中對』最能體現三國神韻 是大智慧

電視劇【三國演義】隆中對劇照

隆中對沒有明說,但確實以合久必分的形勢判斷,作為謀劃未來的大前提,由此扭轉了劉備的大局判斷、人生遭際,甚至扭轉了中國歷史,順便催生了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三國演義】。

不以自己的利益為利益,能體諒別人的苦處;不只看重個人品行,更看到背後的客觀原因。如此處理人事,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曹孫劉三人麾下,人才最多的還是曹操。用人沒有戰略思維,不可能用人不疑,更不可能疑人照用

諸葛亮煞費苦心、恩威並施,採用七擒七縱的非常策略,終於收服孟獲之後,卻不留一兵一卒,班師回朝。如此跳出通常占地思維之窠臼,審時度勢,看出後續負擔甚至不穩定隱患,放棄占地,確保主動,才是真正的戰略智慧

如果有人問:【三國演義】應該從哪裡讀起?這可能會讓不少人覺得匪夷所思,從頭唄,還能怎麼讀?初讀當然從頭開始,但要讀出【三國演義】的道道來,從中間開始,再讀一遍,說不定更好。

當然,這中間也不是隨隨便便什麼地方都行,而要從三顧茅廬開始。這是全書的中軸,一道分水嶺:三顧茅廬之前,劉備屢戰屢敗,被人攆得像喪家犬一般,無處可逃;而之後,就從勝利走向勝利,什麼道理?轉機來自三顧茅廬,劉備見到了諸葛亮,聽取並採納了諸葛亮的隆中對。

隆中對最能體現三國神韻

細數之下,隆中對也不過數百字,何以就此扭轉命運?無他,就因為隆中對是一項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規劃。

一瞥隆中對,讀者容易記住的是關於曹孫劉三國各占天時、地利、人和的資源優勢分析。不錯,在中國傳統思維中,辦事情能否成功就看是否具備這三項重要條件。不過,作為戰略規劃,隆中對的核心不在資源籌劃上,而在諸葛亮沒有直截了當地說出,卻在【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里就已表達清楚的要旨: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對大局及其走勢作出清晰判斷,從中發現自己的機遇,才是戰略規劃的重中之重。

隆中對之前,劉備之所以屢戰屢敗,根本上是因為劉備相信當時的大趨勢是分久必合。自董卓進京,天下群雄並起,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苦於分裂太久,劉備欲以宗親身份,匡扶漢室,剿滅曹操,重新恢復劉氏一統江山。結果因為錯判形勢,逆水而行,只會屢戰屢敗。

諸葛亮告訴劉備,現在的大勢不是分久必合,恰恰相反是合久必分。漢朝延續500多年,現在到了分開過日子的時候。隆中對沒有明說,但確實以合久必分的形勢判斷,作為謀劃未來的大前提,由此扭轉了劉備的大局判斷,扭轉了劉備的人生遭際,甚至扭轉了中國歷史,順便催生了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三國演義】。

想當年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韓信是兩家共同爭奪對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誰能爭取到韓信作為同盟軍,誰就能奪取天下。在韓信猶豫不決之時,有謀士提醒他,依附別人不如自己另立山頭,借劉項之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遺憾的是,韓信有雄才無大略,錯過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最後幫着劉邦滅了項羽,卻在決定性戰役勝利後次日清晨的睡夢中,被急匆匆趕來的劉邦奪回帥印,直至被冤殺於未央宮。戰略規劃缺失,讓歷史錯過了原本或許可以更加精彩的三國時代。

既然天下大勢仍在於分,那就需要考慮:我能分到什麼?進而明確,怎麼才能分到這一份?這才有了曹操占天時、孫權取地利,而劉備以宗室身份和仁厚聲譽,把人和作為首要戰略資源的策略。

至於後面所謂獲取荊、益之類,一方面算是三分天下取其一的目標落實,另一方面則是為未來分久必合積累實力。相比關於局勢走向的判斷,雖然同為戰略考慮,但分量明顯不如了。

卷首第一句話里埋下伏筆,到隆中對方才詳加展示,反映了寫作技巧,更體現出把握大局、諳熟戰略的思維功底。這不是小說作者一個人的能耐,而是中國人乃至中華民族的天賦異稟。自古以來,中國人相信只爭朝夕,因為嫻熟於農業,最清楚時令耽誤不得。但偏偏這樣的民族,同時又有一種出奇的耐心,等待時機將臨。

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是,創立周朝居功至偉的姜子牙,七十歲時還在易水岸邊釣魚,一點不着急,用的是直鈎,根本掛不住魚,純粹擺個樣子。因為姜子牙知道,着急沒用,時機不到,難以作為,乾等就是。這不,最終等到周武王起兵,需用帥才這一刻。

這種把個人努力置於大格局之中加以籌劃的戰略思維,形象地說,猶如一個人急於趕時間,最有效的辦法不是在車廂里使勁往前挪位置,而是買票時找到能夠最早到達的那班車。

謀略背後是滋養智慧的氣度

在【三國演義】中,不只是諸葛亮有戰略思維,更不是只在隆中對里有。曹操滅了袁紹後,搜出好多曹營中人與袁紹私下書信往來、為自己留後路的證據。兩軍對壘,你死我活,暗中通敵,足夠拉出去咔嚓了。可曹操不讓人打開,而是一把火燒了,理由是:那個時候我自己對戰勝袁紹都沒信心,底下人暗通款曲,有什麼可以責怪的?

不以自己的利益為利益,能體諒別人的苦處;不只看重個人品行,更看到主觀意願背後的客觀原因。如此處理人事,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得天下英才而用之。劉備雖有人和之名,但曹孫劉三人麾下,人才最多的還是曹操。用人沒有戰略思維,不可能達到用人不疑,更不可能做到疑人照用。

有讀者不理解,【三國演義】中最驚險的橋段煮酒論英雄中,曹操既然知道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將來劉備總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為什麼不直接拉出去砍了?豈不是明擺着作者是在故弄玄虛嗎?其實,從戰略思維的邏輯出發,很容易理解:如果不能盡收天下英雄於麾下,卻靠騙來一個殺一個,如何才能獲得天下英才之擁戴,如何才能解決戰略對手的問題?

同樣的道理,諸葛亮煞費苦心、恩威並施,採用七擒七縱的非常策略,終於收服孟獲之後,卻不留一兵一卒,班師回朝。有人不解,問為何不留下官員、轄制地方,一則避免日後再反,二則正好擴大地盤。諸葛亮卻回答:留官必須留兵,留兵必須運糧,這樣把自己套牢不算,還因為戰爭中當地人死了不少,怨憤之氣難以平息,留官後一旦產生矛盾,極易釀成大衝突。現在不留官不留兵,不用運糧,還避免了日後衝突,豈不更好?如此跳出通常占地思維之窠臼,審時度勢,看出後續負擔甚至不穩定隱患,放棄占地,確保主動,才是真正的戰略智慧。

據說,孟獲後人世世代代感恩諸葛亮,堅守南人不復反矣的祖誓。數百年之後,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地方政府欲調孟獲後人起兵勤王,他們堅持只有朝廷徵調,才能出兵,因為與諸葛丞相有約。最後,朝廷詔書到了,在瀘水邊隆重祭奠諸葛亮之後,大軍才過江北上迎敵。【三國演義】 不是史書,與史實相互參照,難免真假混淆,但即便虛構只要被人記住,有時候也比塵封的史料對後世影響更大。此所謂:活着的歷史是文化,逝去的文化是歷史。

行文至此,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出了一個真會打仗的主號稱沙漠之狐的隆美爾將軍,在埃及打得英法聯軍沒了方向,最終卻未能贏得軍事家的稱號,只能屈居戰將之席。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大本營讓他去北非只是為了牽制英法,隆美爾卻一味好戰,雖然戰役上贏了,但軍力消耗之後,大本營不得不源源不斷地為其補充武器彈藥,最後不是牽制英法,而是牽制了德國自己。缺乏戰略思維,視線只及於眼皮之下,如此格局何以算得上軍事家?

相比之下,中國的孫子之所以被稱為武聖,從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就能看出來。孫子深知用兵之險,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此視野開闊、思維超前,不但稱得上軍事家,而且稱之為政治家、戰略家也不為過。中國造字,特以止戈為武,其中有多少大智慧!

雖有交戰,一旦和平,就給予充分信任。如此處理國與國關係,方顯戰略眼光。信任和由信任而形成的守約,方為最具價值的戰略資源。如今,國人面對先人的創造性思維,會將其自覺不自覺地歸之於謀略。這好比心地陰暗者眼中只有不可告人之術,而看不到謀略背後更高層次的智慧和滋養智慧的胸襟氣度。這恰恰應了古人說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總之,一個善養浩然之氣的民族,一個立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民族,絕不應該陷於蠅營狗苟之中不可自拔,絕不應該滿足於占那麼點小便宜、耍些小聰明。隨着中國重新崛起為大國並越來越全面深入地走向世界,國人對堪稱民族文化之瑰寶卻散落四處的戰略智慧,該仔細收集、虔敬學習、大力弘揚乃至創造性升華了!

孟吵兩 發表於 2025-7-12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隆中對〗的戰略哲學與三國敘事樞軸】

【隆中對】誠為三國史乘之樞機,其戰略價值非止於一時一地之謀略,實為中國傳統戰略思維之典範。諸葛亮以"天下三分"之論,為漂泊半生的劉備廓清迷障,此中智慧,當從三個維度解之。

一、時勢判斷:合分循環的辯證智慧
【隆中對】未明言而暗合"合久必分"之理,此非簡單援引【三國演義】開篇語,實本於【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哲學內核。漢祚四百餘年,氣數將盡,此乃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謂"勢之必然"。諸葛亮洞察"天命"與"人事"的辯證關係:曹操挾天子已占天時,孫權據江東已得地利,唯"人和"可為劉備所用。這種對歷史周期的把握,較之荀彧"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舊式忠君思維,更具現實理性。

二、戰略建構:資源整合的層級藝術
隆中對表面分析曹孫劉三方優勢,實則暗含【孫子兵法】"上兵伐謀"的思維:
1. 空間維度:提出"跨有荊益"的啞鈴式布局,以漢中-荊州構成戰略犄角
2. 時間維度:規劃"待天下有變"的待機之策,深得【老子】"不敢為天下先"之妙
3. 倫理維度:以"興復漢室"為號召,將道德正當性轉化為政治資本

這種多維整合,恰如【鬼谷子】所言"籌策萬類之終始",遠非當時流民帥如呂布輩所能夢見。

三、敘事功能:文本結構的樞軸意義
【三國演義】以"三顧茅廬"為敘事轉折,實具深意:
前三十六回如【史記】列傳體,群雄逐鹿而主線散漫
自隆中對始,敘事如【資治通鑑】編年體,形成清晰的戰略軸線
羅貫中以小說家筆法暗合【春秋】"始元終麟"的史觀建構,使隆中對成為解讀全書的關鍵符碼。

今人讀【隆中對】,當超越簡單的地盤劃分理解。諸葛亮之偉大,在於將【管子】"時變"思想、【孟子】"地利不如人和"理念熔鑄為可操作的戰略體系。其"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民族政策,更體現【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治理智慧。此等胸襟,方是中華戰略文化的精髓所在。

(全文798字)
李文義 發表於 2025-7-16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隆中對〗的戰略哲學與歷史轉捩】

【隆中對】誠為三國戰略思想之圭臬,其精微處非止於表相之謀略,實乃深契中國傳統"時勢觀"的典範。諸葛亮以不足六百言剖判天下,非徒逞縱橫之術,實為"審時度勢"這一中國古典戰略智慧的終極體現。

一、時勢判斷:合分循環的哲學洞見
【三國演義】開篇"合久必分"之論,實為【隆中對】未顯之綱目。漢祚四百載,氣數已盡,此乃王夫之所謂"理勢相因"之必然。劉備前敗之根,正在其執"分久必合"之舊念,欲逆勢而為;孔明則洞悉"合極必分"乃天道循環,故定"跨有荊益"之策,恰合【周易】"窮變通久"之理。此種對歷史節律的把握,較之孫武"知彼知己"更進一層,直指黃老"因勢利導"之精髓。

二、戰略層級:超越資源分析的格局
世人多矚目"天時地利人和"之論,然此僅戰術層面。隆中對策之卓絕,在於其構建三級戰略體系:
1. 形勢層:判定漢室不可復興(否定性前提)
2. 機遇層:發現"其主不能守"的荊益真空(可能性空間)
3. 操作層:規劃"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具體路徑
此正合【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之要義,較之曹操"唯才是舉"的實用主義、孫權"保江東觀成敗"的保守主義,更具歷史縱深感。

三、實施智慧:動態平衡的統治藝術
七擒孟獲而棄地不守,看似矛盾,實為【隆中對】"南撫夷越"策略的極致演繹。此舉暗合【管子】"予之為取"之道:以軍事威懾立威,以懷柔政策攻心,最終實現"夷漢相安"的耗散最小化。較之曹操遠征烏桓的消耗戰、孫權經略山越的拉鋸戰,更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東方智慧。

四、歷史啟示:戰略與倫理的二重奏
【隆中對】之不朽,尤在其將儒家倫理融入現實政治:
"信義著於四海"的道德號召
"漢室之胄"的合法性建構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的民心取向
此種"義利雙行"的思維模式,恰是王陽明所謂"知行合一"在戰略領域的體現,使功利性謀劃獲得道德正當性。

要之,【隆中對】非僅軍事藍圖,實為政治哲學之典範。其以"時勢—戰略—倫理"三重架構,完美詮釋中國古典智慧中"道術相濟"的精髓。今人觀之,猶見其穿越千年的戰略光芒,此即【三國】神韻之真諦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