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8|回复: 2

[文学研究] 学者 “隆中对”最能体现三国神韵 是大智慧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3-30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者 “隆中对”最能体现三国神韵 是大智慧

学者 “隆中对”最能体现三国神韵 是大智慧

电视剧《三国演义》隆中对剧照

隆中对没有明说,但确实以合久必分的形势判断,作为谋划未来的大前提,由此扭转了刘备的大局判断、人生遭际,甚至扭转了中国历史,顺便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三国演义》。

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能体谅别人的苦处;不只看重个人品行,更看到背后的客观原因。如此处理人事,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曹孙刘三人麾下,人才最多的还是曹操。用人没有战略思维,不可能用人不疑,更不可能疑人照用

诸葛亮煞费苦心、恩威并施,采用七擒七纵的非常策略,终于收服孟获之后,却不留一兵一卒,班师回朝。如此跳出通常占地思维之窠臼,审时度势,看出后续负担甚至不稳定隐患,放弃占地,确保主动,才是真正的战略智慧

如果有人问:《三国演义》应该从哪里读起?这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匪夷所思,从头呗,还能怎么读?初读当然从头开始,但要读出《三国演义》的道道来,从中间开始,再读一遍,说不定更好。

当然,这中间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地方都行,而要从三顾茅庐开始。这是全书的中轴,一道分水岭: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屡战屡败,被人撵得像丧家犬一般,无处可逃;而之后,就从胜利走向胜利,什么道理?转机来自三顾茅庐,刘备见到了诸葛亮,听取并采纳了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最能体现三国神韵

细数之下,隆中对也不过数百字,何以就此扭转命运?无他,就因为隆中对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规划。

一瞥隆中对,读者容易记住的是关于曹孙刘三国各占天时、地利、人和的资源优势分析。不错,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办事情能否成功就看是否具备这三项重要条件。不过,作为战略规划,隆中对的核心不在资源筹划上,而在诸葛亮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却在《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里就已表达清楚的要旨: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大局及其走势作出清晰判断,从中发现自己的机遇,才是战略规划的重中之重。

隆中对之前,刘备之所以屡战屡败,根本上是因为刘备相信当时的大趋势是分久必合。自董卓进京,天下群雄并起,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苦于分裂太久,刘备欲以宗亲身份,匡扶汉室,剿灭曹操,重新恢复刘氏一统江山。结果因为错判形势,逆水而行,只会屡战屡败。

诸葛亮告诉刘备,现在的大势不是分久必合,恰恰相反是合久必分。汉朝延续500多年,现在到了分开过日子的时候。隆中对没有明说,但确实以合久必分的形势判断,作为谋划未来的大前提,由此扭转了刘备的大局判断,扭转了刘备的人生遭际,甚至扭转了中国历史,顺便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三国演义》。

想当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韩信是两家共同争夺对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能争取到韩信作为同盟军,谁就能夺取天下。在韩信犹豫不决之时,有谋士提醒他,依附别人不如自己另立山头,借刘项之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遗憾的是,韩信有雄才无大略,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最后帮着刘邦灭了项羽,却在决定性战役胜利后次日清晨的睡梦中,被急匆匆赶来的刘邦夺回帅印,直至被冤杀于未央宫。战略规划缺失,让历史错过了原本或许可以更加精彩的三国时代。

既然天下大势仍在于分,那就需要考虑:我能分到什么?进而明确,怎么才能分到这一份?这才有了曹操占天时、孙权取地利,而刘备以宗室身份和仁厚声誉,把人和作为首要战略资源的策略。

至于后面所谓获取荆、益之类,一方面算是三分天下取其一的目标落实,另一方面则是为未来分久必合积累实力。相比关于局势走向的判断,虽然同为战略考虑,但分量明显不如了。

卷首第一句话里埋下伏笔,到隆中对方才详加展示,反映了写作技巧,更体现出把握大局、谙熟战略的思维功底。这不是小说作者一个人的能耐,而是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天赋异禀。自古以来,中国人相信只争朝夕,因为娴熟于农业,最清楚时令耽误不得。但偏偏这样的民族,同时又有一种出奇的耐心,等待时机将临。

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是,创立周朝居功至伟的姜子牙,七十岁时还在易水岸边钓鱼,一点不着急,用的是直钩,根本挂不住鱼,纯粹摆个样子。因为姜子牙知道,着急没用,时机不到,难以作为,干等就是。这不,最终等到周武王起兵,需用帅才这一刻。

这种把个人努力置于大格局之中加以筹划的战略思维,形象地说,犹如一个人急于赶时间,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在车厢里使劲往前挪位置,而是买票时找到能够最早到达的那班车。

谋略背后是滋养智慧的气度

在《三国演义》中,不只是诸葛亮有战略思维,更不是只在隆中对里有。曹操灭了袁绍后,搜出好多曹营中人与袁绍私下书信往来、为自己留后路的证据。两军对垒,你死我活,暗中通敌,足够拉出去咔嚓了。可曹操不让人打开,而是一把火烧了,理由是:那个时候我自己对战胜袁绍都没信心,底下人暗通款曲,有什么可以责怪的?

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能体谅别人的苦处;不只看重个人品行,更看到主观意愿背后的客观原因。如此处理人事,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得天下英才而用之。刘备虽有人和之名,但曹孙刘三人麾下,人才最多的还是曹操。用人没有战略思维,不可能达到用人不疑,更不可能做到疑人照用。

有读者不理解,《三国演义》中最惊险的桥段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既然知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将来刘备总会成为自己的对手,为什么不直接拉出去砍了?岂不是明摆着作者是在故弄玄虚吗?其实,从战略思维的逻辑出发,很容易理解:如果不能尽收天下英雄于麾下,却靠骗来一个杀一个,如何才能获得天下英才之拥戴,如何才能解决战略对手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诸葛亮煞费苦心、恩威并施,采用七擒七纵的非常策略,终于收服孟获之后,却不留一兵一卒,班师回朝。有人不解,问为何不留下官员、辖制地方,一则避免日后再反,二则正好扩大地盘。诸葛亮却回答:留官必须留兵,留兵必须运粮,这样把自己套牢不算,还因为战争中当地人死了不少,怨愤之气难以平息,留官后一旦产生矛盾,极易酿成大冲突。现在不留官不留兵,不用运粮,还避免了日后冲突,岂不更好?如此跳出通常占地思维之窠臼,审时度势,看出后续负担甚至不稳定隐患,放弃占地,确保主动,才是真正的战略智慧。

据说,孟获后人世世代代感恩诸葛亮,坚守南人不复反矣的祖誓。数百年之后,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地方政府欲调孟获后人起兵勤王,他们坚持只有朝廷征调,才能出兵,因为与诸葛丞相有约。最后,朝廷诏书到了,在泸水边隆重祭奠诸葛亮之后,大军才过江北上迎敌。《三国演义》 不是史书,与史实相互参照,难免真假混淆,但即便虚构只要被人记住,有时候也比尘封的史料对后世影响更大。此所谓:活着的历史是文化,逝去的文化是历史。

行文至此,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出了一个真会打仗的主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将军,在埃及打得英法联军没了方向,最终却未能赢得军事家的称号,只能屈居战将之席。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大本营让他去北非只是为了牵制英法,隆美尔却一味好战,虽然战役上赢了,但军力消耗之后,大本营不得不源源不断地为其补充武器弹药,最后不是牵制英法,而是牵制了德国自己。缺乏战略思维,视线只及于眼皮之下,如此格局何以算得上军事家?

相比之下,中国的孙子之所以被称为武圣,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就能看出来。孙子深知用兵之险,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此视野开阔、思维超前,不但称得上军事家,而且称之为政治家、战略家也不为过。中国造字,特以止戈为武,其中有多少大智慧!

虽有交战,一旦和平,就给予充分信任。如此处理国与国关系,方显战略眼光。信任和由信任而形成的守约,方为最具价值的战略资源。如今,国人面对先人的创造性思维,会将其自觉不自觉地归之于谋略。这好比心地阴暗者眼中只有不可告人之术,而看不到谋略背后更高层次的智慧和滋养智慧的胸襟气度。这恰恰应了古人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总之,一个善养浩然之气的民族,一个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民族,绝不应该陷于蝇营狗苟之中不可自拔,绝不应该满足于占那么点小便宜、耍些小聪明。随着中国重新崛起为大国并越来越全面深入地走向世界,国人对堪称民族文化之瑰宝却散落四处的战略智慧,该仔细收集、虔敬学习、大力弘扬乃至创造性升华了!

+
孟吵两 发表于 2025-7-12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隆中对〉的战略哲学与三国叙事枢轴》

《隆中对》诚为三国史乘之枢机,其战略价值非止于一时一地之谋略,实为中国传统战略思维之典范。诸葛亮以"天下三分"之论,为漂泊半生的刘备廓清迷障,此中智慧,当从三个维度解之。

一、时势判断:合分循环的辩证智慧
《隆中对》未明言而暗合"合久必分"之理,此非简单援引《三国演义》开篇语,实本于《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内核。汉祚四百余年,气数将尽,此乃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谓"势之必然"。诸葛亮洞察"天命"与"人事"的辩证关系:曹操挟天子已占天时,孙权据江东已得地利,唯"人和"可为刘备所用。这种对历史周期的把握,较之荀彧"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旧式忠君思维,更具现实理性。

二、战略建构:资源整合的层级艺术
隆中对表面分析曹孙刘三方优势,实则暗含《孙子兵法》"上兵伐谋"的思维:
1. 空间维度:提出"跨有荆益"的哑铃式布局,以汉中-荆州构成战略犄角
2. 时间维度:规划"待天下有变"的待机之策,深得《老子》"不敢为天下先"之妙
3. 伦理维度:以"兴复汉室"为号召,将道德正当性转化为政治资本

这种多维整合,恰如《鬼谷子》所言"筹策万类之终始",远非当时流民帅如吕布辈所能梦见。

三、叙事功能:文本结构的枢轴意义
《三国演义》以"三顾茅庐"为叙事转折,实具深意:
前三十六回如《史记》列传体,群雄逐鹿而主线散漫
自隆中对始,叙事如《资治通鉴》编年体,形成清晰的战略轴线
罗贯中以小说家笔法暗合《春秋》"始元终麟"的史观建构,使隆中对成为解读全书的关键符码。

今人读《隆中对》,当超越简单的地盘划分理解。诸葛亮之伟大,在于将《管子》"时变"思想、《孟子》"地利不如人和"理念熔铸为可操作的战略体系。其"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更体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治理智慧。此等胸襟,方是中华战略文化的精髓所在。

(全文798字)
李文义 发表于 2025-7-16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隆中对〉的战略哲学与历史转捩》

《隆中对》诚为三国战略思想之圭臬,其精微处非止于表相之谋略,实乃深契中国传统"时势观"的典范。诸葛亮以不足六百言剖判天下,非徒逞纵横之术,实为"审时度势"这一中国古典战略智慧的终极体现。

一、时势判断:合分循环的哲学洞见
《三国演义》开篇"合久必分"之论,实为《隆中对》未显之纲目。汉祚四百载,气数已尽,此乃王夫之所谓"理势相因"之必然。刘备前败之根,正在其执"分久必合"之旧念,欲逆势而为;孔明则洞悉"合极必分"乃天道循环,故定"跨有荆益"之策,恰合《周易》"穷变通久"之理。此种对历史节律的把握,较之孙武"知彼知己"更进一层,直指黄老"因势利导"之精髓。

二、战略层级:超越资源分析的格局
世人多瞩目"天时地利人和"之论,然此仅战术层面。隆中对策之卓绝,在于其构建三级战略体系:
1. 形势层:判定汉室不可复兴(否定性前提)
2. 机遇层:发现"其主不能守"的荆益真空(可能性空间)
3. 操作层:规划"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具体路径
此正合《孙子兵法》"上兵伐谋"之要义,较之曹操"唯才是举"的实用主义、孙权"保江东观成败"的保守主义,更具历史纵深感。

三、实施智慧:动态平衡的统治艺术
七擒孟获而弃地不守,看似矛盾,实为《隆中对》"南抚夷越"策略的极致演绎。此举暗合《管子》"予之为取"之道:以军事威慑立威,以怀柔政策攻心,最终实现"夷汉相安"的耗散最小化。较之曹操远征乌桓的消耗战、孙权经略山越的拉锯战,更显"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东方智慧。

四、历史启示:战略与伦理的二重奏
《隆中对》之不朽,尤在其将儒家伦理融入现实政治:
"信义著于四海"的道德号召
"汉室之胄"的合法性建构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的民心取向
此种"义利双行"的思维模式,恰是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在战略领域的体现,使功利性谋划获得道德正当性。

要之,《隆中对》非仅军事蓝图,实为政治哲学之典范。其以"时势—战略—伦理"三重架构,完美诠释中国古典智慧中"道术相济"的精髓。今人观之,犹见其穿越千年的战略光芒,此即《三国》神韵之真谛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