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3|回覆: 0

[花詩] 觀花拾趣 山茶花開春未歸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3-27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觀花拾趣:山茶花開春未歸

20160325_012

20160325_012

茶花蝴蝶 張大千/作 中國嘉德供圖

東園三日雨兼風,桃李飄零掃地空。

惟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

這是陸游詠山茶花的詩。短短四句,道出了山茶花的特點。吐蕊於紅梅之前,凋零於桃李之後,餐霜飲雪,卻樹姿挺秀,繁英滿枝。放翁一生愛山茶,一再賦詩詠嘆,他另有一首詩云:『雪裡開花到春晚,世間耐久孰如君?憑闌嘆息無人會,三十年前宴海雲。』還是寫其耐久的品行。

山茶之名早見於【本草綱目】,【廣群芳譜】則稱茶花,別名曼陀羅樹。1677年,我國的山茶傳入英國,培植出了大批新品種,成爲世界名花。

雲南山茶花以樹高、花大、種繁、質美而聞名世界。清代昆明詩人李於陽寫有一首讚美雲南山茶花的詩:『古來花事推南滇,曼陀羅樹尤奇妍。拔地孤根聳十丈,威儀特整東風前。瑪瑙攢成億萬朵,寶花爛漫烘晴天。』十多年前的初春,我曾到昆明出差,友人邀游東郊鳴鳳山風景區,一睹山茶花風姿,只見景區千株萬株山茶噴紅吐白,競相開放,萬朵爭春。那火一樣紅的山茶花,一團一團,一簇一簇,鮮艷奪目,蔚爲壯觀,大有『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之景。

山茶花花姿綽約,花色鮮艷,爲歷代詩人讚頌。

蘇東坡寫有【邵伯梵行寺山茶】詩,詩曰:『山茶相對阿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說似與君君不會,爛紅如火雪中開。』這是詩人遊覽江都邵伯鎮(今江蘇揚州江都區)梵行寺寫下的詩篇。詩寫得既幽靜又熱烈,寺院中有兩株山茶相對盛開,是誰栽種的呢?在冰雪未消、細雨紛紛的冬春時節,詩人獨來賞花。山茶花的嬌艷姿色和傲然神態,任何語言都難以表達,鮮艷的紅花似熊熊燃燒的烈焰,映襯著晶瑩冰雪和濛濛細雨。

明代詩人於若瀛的【山茶】詩云:『丹砂點雕蕊,經月獨含苞。既足風前態,還宜雪裡嬌。』詩說紅若丹砂大如蓮的花盤上點綴著或黃或白的花蕊,如雕刻而成的珠玉瑪瑙。經歷冬春四五個月後,又孕育出新的花蕾。山茶花在嚴冬的寒風和仲春的微風中剛健挺拔,花紅雪白,分外妖嬈。

當代文豪郭沫若對茶花情有獨鍾,有詩曰『茶花一樹早桃紅,百朵彤雲嘯傲中。驚破唐梅睜眼倦,陪襯宋柏倍姿雄。崔嵬筆立天爲紙,婉轉橫陳地吐紅。黑水祠中三異木,千年萬代頌東風。』詩人將茶花古樹與唐梅、宋柏同寫,突出茶花非同尋常的地位。

1979年,鄧小平訪美,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舉行國宴,宴席中央擺放著經過挑選的1500枝紅色、粉色、白色的山茶花。有人問主事者爲何用山茶花來做主要裝飾,回答說,此花是在中國被首先發現的。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國際友人對中國山茶花的喜愛與認可。同年11月10日我國發行了一套雲南山茶花『特種郵票』,共10枚,同日還發行了一枚小型張,均由任宇設計。其小型張的圖案選用了雲南山茶花中的寶珠茶、松子鱗、麻葉蝶翅等名貴品種。

『山茶花開春未歸,春歸正值花盛時』,吟詠著宋代曾鞏的詩句,感受著山茶花綻放的激情,綠葉萋萋,茶花灼灼,心頭頓感:別樣山茶別樣紅,一枝一葉總關情。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4-28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山茶花的文化意蘊與審美特質芻議】

陸放翁【山茶】詩所詠"綠叢又放數枝紅",實乃道出山茶作爲"二十四番花信風"壓軸之品的特殊品格。考【本草綱目】所載,山茶得名於其葉類茗而花似鵑的特性,李時珍謂之"其葉類茗,又可作飲,故得茶名"。此花於傳統文化譜系中,實具三重審美維度。

其一爲時序品格。山茶花期橫亙冬春,陸游"雪裡開花到春晚"、於若瀛"經月獨含苞"皆詠此特性。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山茶恰處大寒三候,承紅梅之志,啟桃李之芳,其"耐久"之德,實爲儒家"歲寒後凋"精神的物化表徵。張大千【茶花蝴蝶】圖中,以沒骨法寫山茶含雪怒放,正是對此品格的視覺詮釋。

其二爲地域特質。雲南山茶堪稱此中魁首,李於陽"威儀特整東風前"之詠,非虛言也。據【雲南通志】載,滇中山茶有"十丈錦城"之譽,其樹高可達數丈,花大如碗。明代徐霞客游滇時,曾記安寧曹溪寺"山茶一株,花時數千朵",與李氏詩意正相印證。此種"拔地孤根"的雄渾氣度,實爲南詔文化剛健品格的植物投射。

其三爲宗教意涵。山茶別名曼陀羅,與佛教淵源頗深。蘇軾梵行寺觀花"爛紅如火雪中開",暗合【法華經】"火中生蓮"之喻。考大理崇聖寺古山茶,傳爲南詔僧人所植,至今仍存"佛前供花"傳統。郭沬若"黑水祠中三異木"之詠,更將山茶與儒釋道三教聖物並置,可見其文化象徵之豐贍。

至若當代外交場合,山茶成爲文化使者,此乃其"耐久"品格的現代演繹。卡特總統國宴選用山茶,暗合【周禮】"以時花爲贄"的古制,其1500枝之數,又合【易經】"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的倍數,可謂中西文化交融的絕佳範例。

要之,山茶之美,非止於形色之艷,更在其承載的歲時觀念、地域精神與宗教智慧。古人觀花而悟道,今人賞花亦當思其文化根脈,方不負此"綠叢數枝紅"的千年風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